在五四青年节里读完这本《置身事内》颇有种激情澎湃的感觉。强烈地意识到身处这新时代漩涡的浮沉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为经济发展大潮贡献一朵朵小水花。
这是一本从政府角度解读的中国发展经济学通俗读物,不需要太多经济学基础就能够读懂。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没有提取出多少宏观的框架和原理,也没有提出多少石破天惊的观点,更多的还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理一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侧重于介绍历史及当下的一些情况,所以也可以当作历史读物。
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国家战略和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和雄安新区的设立实质是要打破现有的行政边界,在更大范围内提供无缝对接的标准化公共服务,这就是规模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投公司原来就是政府戴上了个公司的面具,发展新时代下的"第二财政",如今房价高企的原因也与这个"银根连着地根"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个词高屋建瓴地指出,要将拉动国内消费放在今后发展的首要地位,实际上这和我国加入WTO之后以投资为主的发展路线导致的产能过剩和债台高筑有关,当下亟须转变发展理念,要将资源从政府和企业转移到居民手中。
在讲到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平衡问题时,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居民的债务负担快速上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房价上涨,并论述了这种债务对社会发展的危害,最后指出根本解决之道是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鼓励到更多机会和更高收入的地方去工作。这个解决之道我目前还不是很能理解。难道在大城市赚更多钱再回家买房?抑或者是在大城市里要往更多回报的行业去聚集?
关于房价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我还是可以说几点的,毕竟我也是身背房贷的人。在背上房贷的那一刻,仿佛人生开始变得不一样,今后的很多决定都要小心翼翼,考虑问题上开始变得瞻前顾后。尤其是大城市的房贷,因为对于从农村出来扎根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背上了很可能就是一辈子了。身边有很多人为此在工作上只能忍气吞声,或者默默无闻,只是为了能够稳住月供。我们的父辈是农村人,而我们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Z世代,城市化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即使回去了,我们的后代将来也还会面对这个问题,所以必然要有一代人开始从农村走到大城市扎根,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很多人其实并不是畏难也不是真正想躺平,而是高昂的首付和月供在打击一个人向上拼搏的进取心、996的内卷和频繁裁员在消磨一个人奉献社会的远大理想。也许他们想要的只是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生活基础,和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来把多年受教育的成果转变成自身价值持续产出。如果这些能被满足,谁还会想着躺平和摆烂呢?必然会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提升动力,社会发展也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优质资源,人性也是逐利的,任由这种状态自由发展只会越来越卷,需要国家层面进行调控,我们也看到了中央在生育教育、资管新规、房住不炒等方面做出了建设性努力。也应当看到,这种调控是需要时间来缓冲的,毕竟当下的社会现象也不是一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将来的人回望我们当下的阶段,是否会想到我们为他们的幸福奠定了制度基础,做出了改革牺牲呢?
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是进行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改革,畅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买股票,多多进行股权融资。虽然这需要时间进行渐进性的缓冲,但从长远看来,这是个国家战略方向,作为时代追随者,这是不是意味着将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融资活动中去呢?
回过头来从政府的角度再看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事权上就是行政权中央集权和地方下放的交替,财权上就是资源分配从政府和企业到人民群众手中的演进,归为一句话就是简政放权,从生产投资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因为从发达国家经验和本国历史大势来看,任何有积极意义的投资和发展,归根到底就是在投资和发展人,而中国人勤奋实干的民族禀赋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未来必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