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精英的傲慢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10-09 09:32:34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精英的傲慢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迈克尔.桑德尔的著作。我知道桑德尔是多年前看过他的哈佛公开课《Justice》,非常喜欢这个公开课。后来看刘擎老师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其中也谈到了桑德尔的思想,主要从社群主义的观点介绍他。桑德尔的这本书也是刘擎老师写作的推荐序。

一、本书旨在质疑“优绩主义”背后的道德逻辑

择优录取,能者多得的观点在很多现代社会都是为人们接受的,这种“优绩制“被认为是能够合理保证公平竞争和阶层流动的安排。但近些年,一些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挑战,认为优绩制本身可能就存在问题。以耶鲁大学法学院的丹尼尔.马科维茨和哈佛大学的桑德尔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优绩制展开了批评。这本书就是桑德尔对该问题的思考。

二、在“优绩原则”指导下的成功人士不经意的傲慢底色,加剧了社会矛盾,失败者被剥夺了社会尊严

2019年,美国爆出了一则高校招生的丑闻事件。一家招生咨询公司收取高额费用,利用贿赂、纂改成绩等手段,让客户的子女可以就读名校。这件丑闻显然引起了广泛的愤怒和热烈的讨论。除了这个案件中涉及到的招生违法行为之外,人们还普遍讨论名校对校友、捐赠人等的子女予以照顾的普遍做法。桑德尔还进一步指出,即使仅仅光明正大看成绩,就一定是公平的吗?事实上,家庭的富裕程度与学生的成绩是高度正相关的。

桑德尔说,大家争来争去,多数人还是在优绩原则的基础上来讨论的,即大家普遍认同按照成绩高低排名进入大学的这种制度安排。桑德尔却对这种制度安排本身提出疑问,为什么这种优绩原则就正确呢?它可不可能是不那么正确的呢?它是否本身就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和民粹主义兴起的原因呢?除了优绩原则,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其他原则和安排来定义公平公正呢?

桑德尔观察到近五十年,文凭带来的收入差距加大,这造成了人们对文凭的焦虑。由此,父母的养育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母开始全方位介入孩子的生活、规划他们的时间、指导他们的特长,为他们申请到好的大学做各种筹备。这些内容理解起来,毫无障碍,因为中国的父母们也是这样做的,甚至由于文化中重教的传统,我觉得比起美国的情况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桑德尔的忧虑在于,由于优绩原则,人们相信自己取得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他们不会去考虑自己的先天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因素,而将全部成功归于自己,这样没有感恩之心和谦卑品质的人,很难去为公共利益服务。

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化,导致了顶尖富豪的产生,不平等加剧了。经济权力不再掌握在民主力量手中,失去了它鼓舞人心的力量。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赢得2/3没有大学文凭的白人选民支持。英国脱欧公投中也出现类似情况,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选民压倒性支持英国脱欧,绝大多数拥有研究生学位的人投票反对脱欧。很多重大事件表明,政治分歧很大的一支是受过大学教育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之间产生的分歧。为什么全球出现了民粹主义的抬头,为什么“去全球化”的呼声有民众基础?

桑德尔指出,在文化上优绩原则出了大问题,在新经济时代遭受到损害的人们觉得自己受到了蔑视。成功人士说:看,你为什么惨淡,为什么失败,因为你懒!过于强调优绩原则,会让这种“看不起”成为成功人士的道德底色,不经意间就会透露出来。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这样的信念既可以被用来当作催人奋进的口号;又可以是讨伐失败者的武器——“你没有成功,因为你不够努力”。“失败者”的社会尊严被剥夺了。

优绩原则如果过分强调每个人对自己的命运负有全部责任,就会走向暴虐。

三、美国的政治实践中“因践行善德而伟大”的政治理念,背后隐含的就是优绩至上的原则,桑德尔认为是有问题的

优绩原则之所以产生,肯定有其正当性。例如,优绩原则给予努力的人正当的报酬,这会让人感到自由——“我的成功可以靠我自己的力量来取得,我可以自豪”。优绩原则本身也符合效率和公平的考量。一个人工作做得好,给予他更多的机会和报酬,这符合人们对公平效率的认知。

桑德尔在第二章中从宗教发展的角度,详细探讨了优绩原则与基督教发展史之间的关系。宗教在发展中,慢慢将世俗上的成功与道德正当性联系起来,典型的有傲慢式“天命论”和惩罚性“天命论”。傲慢式天命论,例如在08年经济危机时,一些投行高管给自己开出高薪,并说自己在“做上帝的工作”;惩罚性天命论,作者也举了很多例子,例如911事件之后,一位牧师的言论等等。成功神学的教义也是如此,主张个体应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如果你深陷贫病,那是因为你自己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头十年,美国政治家频繁使用“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和“错误的一边”等这样必胜主义的言论。长期主义者认为,只要时间足够久,历史终将走向正义。苏联解体和柏林墙的倒塌,使得自由市场的支持者认为这是历史正确的一边。于是,大规模的全球化进程开始了。但是,理想中的“世界大同”并没有那么顺利到来。与之伴随的是金融危机,民族主义、威权主义的再次抬头。在愤怒的民族主义浪潮中,希拉里在竞选时提出的反对歧视和提供更多平等机会等中心议题并没有帮助她成功获得选举,天命论理想在此时此刻的表达显得过于苍白无力。

四、机会平等、阶层跃升的这套政治话术在近期政治实践中似乎是失效了,这背后体现了大众对这套话术背后隐藏的优绩至上思想的反感

支持特朗普、支持英国脱欧、支持其他国家民粹主义政党的这些大众,他们对阶层跃升的承诺不感兴趣,而是对重申国家主权、身份和自豪感更加认同。他们讨厌那些优绩至上理念的精英阶层,而后者这些精英们认同的是市场驱动的全球化。这些精英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他们更加认同全球精英,而不是他们的同胞。

而且,统计的结果也显示,美国社会中阶层跃迁不再符合现实。这种“美国梦”不再是现实的情况,让很多桑德尔的学生困惑。

五、文凭主义就是优绩原则在教育领域的突出表现

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一纸文凭的重要性在近几十年都是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不难理解在本书一开始,作者就是以大学入学舞弊案作为开篇案例的用心。作者书中写道,特朗普费尽心机想要隐藏自己的学习成绩;并对奥巴马的学习成绩进行公开质疑。成绩好坏,直接与成功、精英挂钩了。特朗普在公开演讲中猛烈抨击精英,然后声称自己也是精英。

教育作为实践公正平等的重要领域,一直受到政治家们的重视。很多政治家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一味强调将教育作为解决不平等问题、帮助在全球化中失利的工人摆脱困境的方法,其副作用是——损害了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的社会尊重。文凭主义削弱了对没有大学文凭的人的社会认同和尊重。

奥巴马在任期间非常喜欢任命高学历的官员。而桑德尔指出,并没有证据表明高学历与政治实践能力或者追求公共利益的意愿之间存在什么明显关系。大卫.哈勃斯塔姆在著作《最好的和最聪明的》中,就描述了文凭主义带来的巨大破坏性;尼尔.巴罗夫斯基(前联邦检察官)则写了一本《救市:华盛顿如何在拯救华尔街的同时抛弃了平民街的内幕》,体现了政客对投行精英们下意识的尊重和维护。

Smart VS Dumb。你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精英们的脑容量和脑速,大概给了他们自信,可以俯视大众。但是大众的智商也不是低到被人鄙视还不自知的地步,于是,矛盾就来了。

但是,真正良好的治理是要建立在实践智慧和公民美德的基础上的,而这两种能力在大学中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桑德尔写道,从全球来看,政府中人员的比例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但从实践效果来看,似乎并没有看到政府效率的提升,反而使得政府失去了对大众的代表性。

六、重新思考公正、平等

桑德尔设想了两个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程度完全相同的社会,一个是贵族统治的,一个是英才统治的。人们肯定会觉得英才统治的社会更好,因为这是一个建立在优绩原则基础上的社会,人们的阶层是可以流动的(也就是兼顾了公平)。当然,更加谨慎的人在判断时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例如,想要知道是否所有人面临的机会是均等的,是否存在相应的扶持政策,保证所有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来发挥自己的潜能。

当你不知道自己是哪个阶层时,你应当会喜欢英才社会。当你知道自己来自富裕家庭时,你一定会喜欢贵族社会吗?可能大部分人会,因为这样你的财富和地位可以传承给子女。但是,也有可能有部分人不会喜欢,他们可能更愿意凭自己的能力去获取财富和地位,并享受由此带来的自豪感,而这是贵族社会不能给予的。相应的,在英才社会,那些没有获得财富和地位的人会被社会给予冷酷的批评——社会给过你们机会,是你们自己没有把握机会,你们自己造成自己今天的境地,你没法埋怨!

信奉优绩原则的人认为公正和平等是机会的公正和平等,只要给过机会,人们由于天赋差异带来的结果,不是不平等。

但真的是这样吗?

优绩原则强调努力的作用,由于努力取得成功,这种成功就与美德联系在了一起。优绩原则通过夸大努力和奋斗的道德意义,来避免自然禀赋差异给优绩原则讨论带来的尴尬。而事实是,几乎所有领域都并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的。

思想家们已经就这个问题展开过很多的思考。桑德尔在书中回顾了自由市场自由主义、福利制度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自由主义等代表人物的思想。

自由市场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在《自由宪章》一书中,清楚表达了反对“必须确保所有人都有平等的起点和相同的成功前景”这种观念,因为这必然会导致国家去控制与个人发展有关的所有条件,这类方案肯定会站在“自由的对立面”。哈耶克面对优绩问题时的做法是,不要将优绩与道德判断联系起来,二者并没有关系。一个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绩,说明他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恰恰为市场所需,这有时也具备一定偶然性,这与此人的美德没有任何关系。

福利制度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罗尔斯,则认为光是机会平等仍不够,社会仍需要去解决由于人们天生能力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平等问题。应当让那些有天分的人认识到,他们在市场上获得的回报应当与整个社会分享。

福利制度自由主义主张的运气平等主义,要求运气好的人们对运气不好的人们予以一定补偿(通过福利制度)。但补偿时又需要判断应当补偿给谁,哪些陷入困境的人是由于运气不好(天赋差异、无能为力),哪些人是自甘堕落、混吃等死。但这种平等主义自由主义只是在进一步强化所得与应得之间的关系(你所得到的东西,是你自己的选择和努力的结果;你无能为力时,会得到适当补偿)。

将优绩与美德分离开来,是以上这些重要流派的共同点。但是,在实际中,人们的观念里,普遍认为一个人的所得(收入)反映了他应得的东西(即具有道德正当性)。为什么在这些思想、这些哲学广泛流行之后数十年,人们的观念中还是会将优绩原则与个人美德普遍联系呢?

可能的原因在于:在经济社会中,人们普遍用货币(经济价值)来去衡量价值,因此价值的度量衡(或者说维度)过于单一了;获得高收入的人,对社会贡献的经济价值高,这种经济价值极大程度上被人们等同于其个人价值。

当然,经济学家奈特已经就该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批评。奈特早就指出一个人的经济贡献与其个人价值没有必然联系,经济贡献大只不过说明他满足了某些特点的消费需求,这本身没有价值,对价值的判断需要引申到其所服务的目的的道德地位。我觉得这些观点都不难理解。确实,为富不仁,不义之财,我们的成语中有很多概括这类情况的词语呢。

七、如果优绩原则的道德逻辑是有瑕疵的,那么我们如何在实践中改进呢?

桑德尔认为在教育领域和工作领域,都应当进行观念的变革。

目前的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将人们分为三六九等的分类机器。原本教育是为了促进阶层流动而产生的,现在则背离了这个初衷,成为了阶层固化的工具。桑德尔指出大学(或者政府)当然也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就像有些大学已经做到的那样,规定学生的多样性、贫困生比例、对校友和捐赠生给予限制等等;但桑德尔觉得这还不够,进而又提出,高校是否应当承担为人才分类的责任呢?

由于高校近几十年越来越承担了人才分类的职责,于是精英家庭为培养孩子越来越多地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导致了青少年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桑德尔认为应当分解掉私立高等院校作为顶尖人才分类机器的功能,加大对技术和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打破高等院校在资金和声望两方面的特殊待遇。在教育当中,加大公民教育、美德教育的比重。矫正精英式的傲慢,反对优绩原则,内心感恩慈悲。

在工作领域,我们应当重新定义成功。恢复工作的尊严,多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诠释工作的意义。桑德尔指出,不论哪个政治流派,都应当致力于重新定义工作的尊严和意义。从桑德尔的表述可以看出,他对金融行业在经济中的高额占比以及高薪,是极不认同的。他提出需要对什么样的工作是值得认可和尊重的进行讨论。

桑德尔说,美好的社会应当超越机会平等。美德和谦逊,是人类最后的救赎。

~~~~~~~~

说实话,看这本书时,我头脑当中始终不停在唱: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个思考的角度,值得参考。但实践中,人非圣人呀。

别说地球和国家了,就在家庭内部,纷纷扰扰的事情也不少呀。我们确实需要多多换位思考。

但有时候,你换位思考,别人不换位思考,这时候你会想凭什么?对吧。

有些时候,你换位了,然后你发现不是什么“诸神之争”的问题,不是什么“道德难题”的问题,而是根本的善恶问题,是“好人”与“坏蛋”的问题。是的,是有恶人和坏蛋的。有时候,我会想,是不是我的认知认为Ta是恶人,但其实用更宏大的视角和更宽广的视野,其实恶会变成善呢?只是我的认知中,我暂时还无法体会到呢?所以,我确实是一个挺犹豫和中庸的人。但是,我提醒自己要保持一颗求知的心,要对那些激烈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倾耳细听,拥有随时矫正自己认知的能力。世界必然是多元和喧嚣的,如果不允许多元和喧嚣,那是反人性的。

我想这个世界是需要一定分层的,这会激发人们的进取心,让世界持续进步;分层维度则可以更加多样化,不仅仅是政治地位、金钱多少这样的维度;在多样化分层维度基础上,美德教育更要加强,强者要更加谦逊,庸者也要更为宽容(更何况,一个维度上的庸者可能在其他维度是强者);人们能够在多个维度上自洽,自由自在地生活。

刘擎老师的推荐序写得超棒!又买了本刘老师的书,接着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