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我只害怕一样,就是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周和大家聊聊一本引人深思、富有哲理且感人至深的一本心理学书籍——《活出生命的意义》。
第一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
书籍的第一个部分是弗兰克尔在对集中营生活的回忆。
“外人很难想象在集中营里的人命是多么不值钱。一个犯人的意义就在于他有号码,因此囚号才是要紧的。一个“号码”的死活无关紧要,号码所代表的的人的生命更无所谓。“
简而言之,犯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死取决于看守的情绪,这使得他们更不像人。
作者将集中营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解放阶段
第一阶段:恐惧
第二阶段:麻木与冷漠
第三阶段:丧失的快乐并没有在解放的一瞬间回来,快乐需要重新培养。
阶段一:恐惧阶段
“每个人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为了家中等待着他归来的亲人,他必须要活下来并保护自己的朋友。因此,他会尽量设法使另一个囚徒,另一个号码来取代他在名单中的地位。”
人都是自私的,像极了《1984》里描写的那样,在面临巨大的危机时,人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保全自己而出卖他人,这是人性的本质。
“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就不可能再挽回。”
牢狱中的人在放弃之前最后的享受,是用一支香烟来结束,香烟代表着终结,仿佛一切的一切都会随香烟的殆尽而逝去。这样的描写体现出人们在集中营的绝望,不光是吸烟的人陷入绝望,连同看到他吸烟的人心里也溢满悲伤。
“等待淋浴时,赤条条的身体使我们意识到:除了赤裸的身体,如今我们真的是一无所有,前半生挣下的财富如今还剩什么?”
也许只有当人们真的沦入这样的处境,才会对人生的意义有彻底的思考,抛去所有的浮华与伪装,只剩下为人的本质。当所有身外之物都已被剥夺,被抛弃,而剩下的,才是真正重要的那一部分。
生活方式被打乱,本以为睡眠不足人类无法存活,本以为伤口不经处理会化脓感染,本以为人在寒冷的空气里衣不蔽体会发烧感冒,本以为长期缺乏营养会导致疾病的产生,然而这些教科书里说的概念在集中营里被意义推翻。
人类远比人类自以为的要坚强,生命有时很脆弱,有时又会很顽强。
阶段二:冷漠阶段
“当时我正用冰冷的双手抱着一碗热腾腾的汤大口喝着,偶尔瞥见窗外那刚刚搬出去的尸体,他直愣愣地盯着我。两个小时前,我们还在交谈,现在却阴阳两隔。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我继续低头喝汤。”
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是囚徒第二阶段的心理表现,这些特征最终会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
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冷漠,对生命的冷漠,因为这里每天都有人死去,见过太多的尸体所以对生死已麻木。
“我们抱有的幻想一个接一个地破灭,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人开始被冷酷的幽默感战胜。“
”在奥斯维辛,这种冷酷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脱离了周遭的客观环境,这完全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人们迫切地想知道今后会发生什么,结果又会怎样。”
这种冷漠,它看似是一种自我保护,用新的视角接受眼前发生的一切,但内心深处却是对这种处境的无可奈何。
囚徒们常常梦见的无非是面包,蛋糕,香烟和舒适的热水澡。
梦里梦外的鲜明对比。有天夜里弗兰克尔旁边的狱友在做噩梦,但弗兰克尔没有叫醒他。因为那一刻,他意识到不管梦里多恐怖也比集中营的现实情况要好得多。
由于囚徒们营养极差,精神生活的重点重新回到对食物的渴望这样的原始本能上。
这就像战争一样,人类在这种被打压的环境里并不会得到良好的进化,所有的感知和行为都会发生倒退。可见集中营的存在对于整个人类发展有着不可逆的破坏作用。
“我将会怎样?我只是众多人中的一部分,铁窗后的一份子,挤住在几间土坯棚户里由于缺少生机而每天腐烂一部分的一堆东西罢了。”
而在这样的苦难中,正是同伴的一句话勾起了作者对妻子的念想。电光火石之间,作者领悟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真理: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就像诗歌和信仰想表达的那样: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
在荒凉的环境中,人们不能畅所欲言,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忍受痛苦,以一种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在这种处境中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回忆爱人的形象获得满足。
也许正是这种觉悟支撑着弗兰克尔最终活了下来,这种对往事的回忆,对亲人的爱,如同宗教般神圣,它是一种超脱与升华,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支撑。
“恋恋不舍的回忆使他们无比幸福,他们假装自己是一个陌生人,生活在遥远的世界,渴望能够乘公共汽车旅游,打开自己公寓的大门,回电话甚至仅仅是打开灯。我的思绪常常集中在这些琐事上,回忆让人泪如雨下。”
用回忆作为支撑,在最艰难最痛苦的情景中依然保持着对过往事物的追忆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另一方面,这也可以体现出我们日常生活里那些琐琐碎碎的平凡小事,其实也可以最为回忆里的闪光点,那些曾不断被我们遗弃的时光,在回忆里却无比动人。珍惜当下,平凡可贵。
而一些在日常生活里被我们忽视的景象其实也可以组成最难忘的风景。这是作者在集中营里探寻到的艺术。
夕阳下的巴伐利亚森林在人们眼中变成了丢勒的一幅著名水墨画。以至于一名囚犯不禁感慨:“世界多美啊。”
除了对艺术的观察,保持幽默感也是战胜危机的一剂良药。
“幽默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够使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哪怕只是几秒钟。”
所以即使是在这样悲惨的环境作者依然坚持每天和狱友互换笑话,或是与其他人编造有关未来的好笑的梦想。尽管集中营的苦难无处不在,但还是有可能运用生存的艺术。
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使是在苦难中也可以提醒人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转移时,大家因为没有去毛特豪斯而是去了达豪集中营而欢欣雀跃。新的集中营虽然小,但没有毒气室。
为一些小事而开心,如果换做在往常,这种处境根本算不上高兴,但在那样的情境中,人们对于“快乐”的标准发生了改变。幸福是相对的。
在集中营生活的经验表明,人还是有可能选择自己的行为的。人可以克服冷漠,克服暴躁。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
每个人最终会变成什么样,仍然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选择,而不单单取决于周围的环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忍受痛苦的方式是一种内在的升华,有些人选择了坚持,坚持与周遭事物进行对抗,恪守自己的底线与最后的尊严,痛苦让他们变成了伟大的人;另一些人,他们选择了放弃抵抗,选择与黑暗事物一起沦丧,痛苦对于他们而言只有无尽的副作用,外围的环境使他们退化,而并未取得任何进步,这样的痛苦是无意义的。如果注定要经历那些苦难,不如让那些苦难于自己而言变成有意义的事物。
就像开篇里提到的那样:挫折是无意义的,它的意义完全取决于你赋予它怎样的意义。
并不是只有创造和享乐才有意义。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于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这种苦难环境所提供的能使人道德完善的机会,有的人会充分运用它,有的人会放弃它。这也决定了他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狱中的年轻女囚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她依然快活地说:“我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么沉重的打击,以前的生命让我糟蹋了,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精神完美的事。”
看不到未来的人之所以自甘沉沦,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老在回忆。犯人容易忆旧,为的是忘记跟前的痛苦。但剥去当下的现实性就会蕴含着一个危险,那就是容易忽视积极度过集中营生活的机会。
将我们的“临时的存在”看作不真实的,本身就是使犯人丧失对生活的把握的重要因素,一切都无所谓了。
他们更愿意闭上眼睛,生活在过去之中。对这些人来说,生命是无意义的。
“当你的运气跌入谷底时,你要相信,这一切苦难都是暂时的,如果把它当做一种遥遥无期的永恒,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会丧失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就失去了继续战斗下去的力量。”
俾斯麦:“生活就好比看牙医。你总觉得最难受的时候还没到,而实际上它已经过去了。”
集中营在1944年圣诞节至1945年圣诞节间死亡率最高,除了天气寒冷与食物匮乏的原因外,很多犯人天真的认为他们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可能性逐渐变小,犯人丧失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
人必须为了某种目标活着,这样的生命才有动力。
就像尼采说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如果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
必须直面所有的苦难,不能软弱,眼泪是无用的,但也不必讳言眼泪,因为眼泪见证了人们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
就像弗兰克尔所说的那样:“人一旦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
首先,人要有目标。它就像黑夜里的启明星,即使身处黑暗,也不放弃对黎明的向往。
第三阶段:解放后的不适应
解放后的人们并没有在一瞬间真正被解放,眼前的一切也许是他们梦中的场景,他们不敢相信梦境会变成现实。
所以要等到许多天后,直到某一天,内心的某种东西松动了,感情才会突然冲破一直束缚着它的枷锁。
解放后的一天,弗兰克尔在散步,他看着田野,市场,与欢歌的云雀,然后跪在地上,几乎忘记了自己,忘记整个世界的存在。
“就在那一天,那一刻,我的新生活开始了。我一步一步地恢复,直到再次成为人。“
集中营的生活对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很多人在获得自由后开始随意而轻率地使用他们的自由。集中营生活的压力突然消失会带来的道德出轨,而回到原来正常生活后的辛酸和理想情景的幻灭也会损害囚徒的人格。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成放任。
“当所有的事物成为美丽的梦境,真正的解放到来了。因此,当他们觉得集中营的全部经历仅仅是一场噩梦而已时,他们最后的解放也就到来了。”
不再把解放当做一场美梦,当真正置身于自由的美梦里再回忆起在集中营的过往时,能把曾经的生活当做是一场梦——一场黑暗无比的噩梦。这说明犯人已经接受了此事的生活,并把当下作为一种真实,这才是真正的救赎。
第二部分:意义疗法
这一部分涉及到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大部分问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学术性,这里将把笼统的概念转化成通俗易懂的道理进行阐述。
1. 正确的心理治疗并不是消除人心底的紧张感,而是正确面对恐惧和紧张并把它们转移到积极的方面去。
“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他需要的不是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而是某个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
人是需要一定的紧张感的,就像人需要压力才会有动力一样,紧张感与压力感一样,能推动人的不断进步,而完全松弛意味着止步不前,甚至是倒退。
2. 生命的意义取决于个人对它的理解,答案各不相同。
生命的意义就好比棋手问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了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不存在什么较好的招法。
人的存在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它并不是普遍意义上某种抽象的意义。每个人的使命都是特定的,无法代替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简单的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
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
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意义都存在千千万万种解释,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生命之所以存在,一定是有其道理的。
3.“要像是在经历第二次生命,仿佛你已经获得重生;再不要像过去那样,一定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每一天都可以看做是一次新生,对于那些犯过的错误,保持反省与总结,争取在下一次遇到相同的处境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生命在本质上也就得到了一次升华与历练。
“我拥有的不仅仅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承受了痛苦。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视的,尽管它们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苦难并不会得到他人的羡慕与嫉妒,但我从中获得的道理于我自己而言却是无与伦比的。如果一个人能用最热烈的方式无悔地活过,没什么是比这样活着更有意义的事了。
4. 弗兰克尔对生命意义的总结: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个人成就)。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人 (个人经历与对别人的爱)。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赋予苦难意义)。
5. 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消除痛苦的根源。
”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最要紧的是想办法避开那些有可能的痛苦,而之前提到的从痛苦中取得经验与找寻意义指的是在痛苦无法避免的情境中。
圣经中说过,上帝保存着我们所有的眼泪。
因此,你所有的痛苦未必都是没有意义的。
也许,所有的痛苦都是有数特定数量的,这意味着很多痛苦无法避免,所以眼泪的多少是特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从苦难中提取经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6. 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人们总是在多种现实可能中做出选择,哪些是不予理会的,哪些应当努力实现,哪个选择一旦成为现实就变成了“时间驿站中不朽的印记”。在任何时候,人都必须决定哪些可能性将成为他存在的纪念碑。
人生总是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可能其中某个选择将对这个人生的发展与转变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人必须对自己做出的每项选择负责。
7. 矛盾意向 (这里提到了一个名为“矛盾意向”的概念,对于个人发展很有帮助,所以在这里单独罗列,便于大家了解。)
矛盾意向:正是恐惧导致了多害怕的事情的出现;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
简言之,不要过度关注自己的缺点。
有时候,学会自嘲反而有助于帮助自己克服缺点。就像怕输的结果是常输一样,越恐惧就越要面对,这样战胜它的希望才更大。
或者它可以这样理解: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和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
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正式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最后,用这样一句话来做结尾吧:
“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