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租界、在天津张园和静园、在吉林长春,溥仪见惯了身边臣仆为己利的劝诫与翻脸,见惯了军阀统领的夸口与冷漠,见惯了中国人、外国人、商人、军人、文化人在跟前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语气脸色瞬间变,所有人各怀心思,假大空的虚妄话听了不少,还都信了。到末了,身边人离散各地,只剩下一个无处可藏装着首饰的黑色手提箱。
溥仪成年后见到的世界,与溥仪偷听到太监纵火背后议论是皇上放的相比,更令他震惊,这才叫社会的毒打。于是,溥仪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利益关系,从个人的前途好处,到社会党派之间的较量,再到国际战争,都是为了己方利益。从溥仪的经历来看,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错的。
每一个成年人的经历都很不同,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关系社会,做什么事得有人脉才行。有人觉得这是一个金钱社会,一文钱难倒英雄汉,钱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充满欺骗和手段的社会,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能信任的只有你自己。也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充满善意的社会,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种善因结善果,等等太多了。
你经历了怎样的世界,就有怎样的世界观,也变成了这个世界的袖珍缩影,成为你所认为的世界观的一部分,并影响别人的世界观。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最令我唏嘘。没有传奇的内幕,只有爱新觉罗·溥仪对新中国的赞美,对他的所长描述是慈祥的和蔼的体贴的,有些像小时候学习写作文时,老师教的如何描写妈妈。还有溥仪对新社会的赞叹,非常有时代特色,非常情绪高涨,他称监狱是医院+学校,整个章节都是赞美,甚至赞美的有些病态,像狗摇尾一样,因为他觉得这样才可能不被杀掉,监狱的改造是成功的。
这是生活经历的影响。
溥仪的心态变化,难以想象。他的世界观一变再变,从文武百官的朝见到各路人的利用再到屈辱谄媚式的活着。最后几年保全性命当了普通人,甚至还当上全国政协委员,这或许是他最好的结局。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废寝忘食,边看边反思,反思性格,反思处事,反思时代等等。现在写笔记,当时的感概也都淡化许多。即便书中情节忘却了,也一定留下了思考的痕迹,这42万的字,哪怕只留下一句话对我有帮助,也足够了。
分享一个书评的话,那位读者说看溥仪宫中见惯了珍宝,一块玉拿眼一瞧便知不好。他做会计,老师教摸多了真钞,什么假币都能辨别出来。于是他看书便只看大家名著,吸收精华。他分享了这句话,如果你的目标是月亮上,你落下来也会在树梢上。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生活,遇人遇事,学到一点点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