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2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11-07 08:02:4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初选读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纯粹是找个睡前读物,选了这个有故事性的历史书。准确来说,这是一部42万字的人物传记,我把它当中国近现代史看。

溥仪1906年生于晚清醇清王府,又于1967因病在北京去世。这61年里,他的经历跌宕传奇。

1908年2岁被慈禧从王府带到紫禁城当皇帝,三日内光绪和慈禧双双去世,幼儿称帝,结巴懦弱的父亲当摄政王。

1912年,接受袁世凯给的优待条件宣布退位,开始宫禁,一直到1924年,冯玉祥武装力量进京把他赶出紫禁城,逃回王府。但这十三年里,溥仪在宫里仍然是小朝廷的生活,他的世界,还是充斥着奉天承运唯吾独尊的思想。生活上其实已经有了极大变化,从被隆裕太后压制不给吃饱,到被太监关小黑屋,再到接受中英教育,结婚成人开始有思想欲望,剪掉辫子遣散太监变卖古玩。直到出了紫禁城,溥仪及身边人都惶恐软骨,唯北京的日本公使馆愿意收留他,于是溥仪进入日本人的圈套。

1925年,溥仪从北京逃到天津,在这里度过7年,依靠他从宫里带出来的财宝生活依然滋润。这七年里,各地军阀力量、前朝遗老、外国骗子都轮番上阵,谄媚加上复辟的谎言骗走溥仪大量钱财,妃子文绣也与他离了婚,甚至祖坟被挖,慈禧墓中死人鞋上的珍珠也成了蒋介石讨好宋美龄的珍贵首饰。这时日本侵略中国的心越来越狂妄,把溥仪从天津骗到东北当伪满洲国的皇帝。溥仪出天津也有个戏剧化的细节,日本“尊”他为陛下,接他的时候,是塞到一辆跑车的后备箱,然后上了轮船,轮船上有一桶汽油,如果途中被中国军队抓到,是要放火烧死他们的。

1932-1945这14年间,溥仪称帝被软禁,受尽日本人和汉奸大臣的态度凌辱,精神几乎失常,拜神怕鬼,吃斋念佛,打死佣人。他的作用是为无数份日军侵略东北的条令签字,日军侵华的残忍行径,都拿着溥仪皇令做幌子。据后来统计至少带来一千万人民死亡和五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苏联军队逮捕,并在苏联相对自由的监狱度过了平安的5年,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溥仪被解押回国,在抚顺监狱接受思想改造,坦白检讨写认罪书。1959年获特赦,成为普通公民,在植物园工作,与护士结婚,后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于1967年因肾癌去世。

溥仪从小被宫里太傅教导“天子自与凡人殊”,认为自己是菩萨转世,自己就是大清,明黄色只有他能用,父亲兄弟对他而言都是臣仆,而太监佣人则是工具奴隶,千年封建制度就是如此,从宫里到民间都是这样。溥仪的生长环境充满了恭维谄媚,别人见他都低头下跪,他根本想不到别人也是人,所有思想都是唯吾独尊。因为他是皇上,所以全天下他也是自私的第一名。

这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从小在爱里成长,很容易是个小甜豆。在过度的爱里成长,则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在缺乏的爱里成长,容易敏感消极。适度的爱又适当的引导,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很少的,我们选择不了家庭,但可以认真的决定下自己营造怎样的家庭氛围。离开家庭接触学校和社会,视野陆续开阔,认知也在不断颠覆和修正,这个认知就是世界观,会伴随着成长的每一步。

英国家庭教师庄士敦让溥仪看到了世界一角,溥仪开始崇拜西方的一切,浑身上下都是西洋物品,从西服、皮鞋到手杖,连国外的口香糖都让他认为外国人最聪明,中国人愚蠢至极,中国的一切让他自卑,于是改名叫亨利。


在日租界、在天津张园和静园、在吉林长春,溥仪见惯了身边臣仆为己利的劝诫与翻脸,见惯了军阀统领的夸口与冷漠,见惯了中国人、外国人、商人、军人、文化人在跟前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语气脸色瞬间变,所有人各怀心思,假大空的虚妄话听了不少,还都信了。到末了,身边人离散各地,只剩下一个无处可藏装着首饰的黑色手提箱。


     溥仪成年后见到的世界,与溥仪偷听到太监纵火背后议论是皇上放的相比,更令他震惊,这才叫社会的毒打。于是,溥仪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利益关系,从个人的前途好处,到社会党派之间的较量,再到国际战争,都是为了己方利益。从溥仪的经历来看,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错的。

     每一个成年人的经历都很不同,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关系社会,做什么事得有人脉才行。有人觉得这是一个金钱社会,一文钱难倒英雄汉,钱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充满欺骗和手段的社会,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能信任的只有你自己。也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充满善意的社会,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种善因结善果,等等太多了。

你经历了怎样的世界,就有怎样的世界观,也变成了这个世界的袖珍缩影,成为你所认为的世界观的一部分,并影响别人的世界观。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最令我唏嘘。没有传奇的内幕,只有爱新觉罗·溥仪对新中国的赞美,对他的所长描述是慈祥的和蔼的体贴的,有些像小时候学习写作文时,老师教的如何描写妈妈。还有溥仪对新社会的赞叹,非常有时代特色,非常情绪高涨,他称监狱是医院+学校,整个章节都是赞美,甚至赞美的有些病态,像狗摇尾一样,因为他觉得这样才可能不被杀掉,监狱的改造是成功的。

这是生活经历的影响。

溥仪的心态变化,难以想象。他的世界观一变再变,从文武百官的朝见到各路人的利用再到屈辱谄媚式的活着。最后几年保全性命当了普通人,甚至还当上全国政协委员,这或许是他最好的结局。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废寝忘食,边看边反思,反思性格,反思处事,反思时代等等。现在写笔记,当时的感概也都淡化许多。即便书中情节忘却了,也一定留下了思考的痕迹,这42万的字,哪怕只留下一句话对我有帮助,也足够了。


分享一个书评的话,那位读者说看溥仪宫中见惯了珍宝,一块玉拿眼一瞧便知不好。他做会计,老师教摸多了真钞,什么假币都能辨别出来。于是他看书便只看大家名著,吸收精华。他分享了这句话,如果你的目标是月亮上,你落下来也会在树梢上。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生活,遇人遇事,学到一点点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