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5-11 08:42:0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用爱治愈学生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田博远,南京市芳草园小学

鼓楼区小学体育学科“鼓劲杯”赛课一等奖

【一、好书推荐】

《教育的情调》,源自范梅南教授最初的英文原著—The Tone of Teaching。该书1981年在加拿大出版,深受读者的喜爱,不断重印。2015年,范梅南教授从出版社收回版权,然后和李树英教授一起改写并在中国出版。李树英教授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读者熟知的一些生活体验小故事,以增加可读性。

中文版《教育的情调》正文连同后记仅仅177页,却是一部厚重的大书,书中探讨了“教育的敏感和机智”,“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体验”,“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纪律的教育学意义”等16个话题。这16个话题,都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通过分析现象背后的教育学意义,蕴含着人的生命,辐射着人的温度,散发着人的气息,激荡着人的情感,燃烧着人的思想,帮助教师贯通和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二、片段摘抄】

一旦我们称一个孩子具有“注意力缺陷障碍”,一旦我们认为一个孩子有“行为问题”或是一个“低能儿”,一旦我们称某人拥有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一种特殊的“认知模式”我们就想立刻拿出写满了专业诀窍的文件包,试图从中找出一种具体的技术防范、一种行为疗法或医学疗法来对付这个孩子。这时,我们实际上忘记去认真聆听和观察这个特殊孩子。

相反,我们用分门别类的语言把孩子分类,这种语言像事下的监狱一样将孩子限制起来,喜不客气地说,用技术的,诊断性的或下目性的语言把孩子们分类,实际上是对孩子们的一种精神上的放弃。比如,教室里那些被定性为“多动症“自闭症”等各种“症状”的孩子,虽然这样的孩子确实客观存在,但一旦我们把他们用专业名词限制往往就会忽略他们的可能性,等同于是放弃了。

【三、点滴感悟】

《教育的情调》提出了两个中心观点,首先是人文教学。

作为育人者,我们首先要做到不被教育的框架束缚,诚然,教育是一门科学。但就实际教育而言,如果过分强调教育的“科学性”,其实蕴含着一种危险。因为旦我们把教育当作科学来进行研究,那么显大会以“抽象方式思考和谈论孩子,把他们分门别类。比如,内向的、活泼的、多动....事实上,关于“儿童科学”的理论化的语言很容易使我们忽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转而注意他们共同的特征,对他们进行分组、分类、筛选、衡量和管理并以原先设想好的方法去回应他们。

其二,教育需要敏感性和机智。

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早熟。孩子们的情感是脆弱的,敏感的。这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交流中需要慎重对待,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变化,捕捉孩子们的情绪。无论我们抱着怎样的期待和善意,过于激进的言语和行为也会使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更要选择聆听,在教育的过程中更有理性,积极反馈,保持互动,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人文的关怀,积极的交流也许是孩子在儿童时代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