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在印度看印度》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5-14 07:40:0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在印度看印度》读书笔记

2017年我拍摄的印度泰姬陵

4月份股市不好,出门旅游和看书为主,少操作。听说五月下旬的牛市在路上了!

在重庆游玩的路上,打卡杨家坪的钟书阁,便买了一本关于印度的书。虽然我去过几次印度,印度主要两大城市德里和孟买都去过,但都是因为工作出差,时间短,而且住的酒店,属于蜻蜓点水。我对印度的主要了解,都是来自于同事的介绍,工作之余在几个景点走马观花玩了几个小时,开车去过一次泰姬陵,所以谈不上对印度有什么深入的理解。

但是印度当前是人口世界第一的国家了,人口结构年轻,也一直被作为是接替中国成为未来潜在的制造大国而存在,更是当前逆全球化或者说供应链安全备份中最重要的一个西方选择的目标国。最近苹果股票大涨,业绩超预期,库克也归结为印度市场iPhone销售超好,有没有点前几年夸奖中国市场的感觉一样一样的。

同时,大家也一直都知道的印度的困难和问题,媒体上讨论非常多,比如种姓制度、土地的私人化和贫富分化,女性权力没有受到保护,关于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嘲笑等等。因此在钟书阁这么有特色的书店里,我一看到这本书就赶紧买下来,准备读一读。

作者是一位上海人,看起来好像是娶了一位印度姑娘?书中提到的衣食住行等内容,都对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印度帮助很大。

第一章:嫁妆和种姓制度
讲结婚彩礼的问题,从作者的角度解释了种姓制度的宗教来源和形成过程,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从《摩奴法典》中就有种姓内婚姻的制度,男子只可顺婚,而不可逆婚,也就是高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种姓的女子,这叫顺婚,但是反过来就不行。事实上低种姓的男子也就没有了跨越阶层的机会,种姓制度显然是不平等的,但却是世袭的。社会阶层如果不能流动,固化,必然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因素了。
作者认为按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四个种姓分法(Varna)已经是古老的故事了。事实上的印度社会,是按照下图中进一步细化的族群种姓出身(Jati)分类的。其实主要就是他们从事的什么行业决定的。
图片

作者认为,印度政府喜欢用颁布各种摆设的禁令来试图解决问题,而没有真正地从根因上进行宗教改革和社会改革,也就不太可能解决问题。

第二章:定居在印度
印度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从水、电、气、交通等各方面都离中国的差距很大。还有城市公共卫生等,作者都做了一些切身经历的描述和介绍,有着实际的居住和生活体验的总结。
我有不少同事都曾经在印度长期工作和生活过,当然由于有公司行政平台的支撑,从租房到水电气等很多生活琐事都被很好地解决了,所以也就没有这么深刻的实际生活体会了。
下图是我在一位德里的同事租的房子阳台上拍摄的印度小区。地面Ground Floor是停车库,从一楼开始住家。
图片
大部分时候德里的天气污染都很严重,但是基本的加油站、公路、超市等都还是一应俱全的。

作者介绍说,印度人有“洁癖”。这和我们听说的印度很脏似乎不矛盾?作者说那是因为印度人家里要保持很干净啊,所以脏的东西都到外面大街上去了图片。特别是很多私人住房外没有生活污水管道,那就只有随便排放了。而且印度教徒还有一种精神上的“干净”,环保理念也很先进,不愿意用化肥,禁止使用塑料袋等。

当然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印度人关于左手和右手的用法问题图片。但是作者给出了他的说法,其实印度人主要是用水洗,而且还很卫生。

当然了,印度人用手抓东西吃,而且是只用手指,不会碰到掌心,也不会碰到嘴里。就像中国人从小家长会训练孩子用筷子一样,用手吃饭也是要从小训练的。

有点让我意外的是介绍咖喱(Curry)这个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印度调料,我们中国人认为的咖喱其实是日本咖喱,也就是姜黄粉颜色的一种日本人改良后的调料,在印度是没有的。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印度国内没有但是其他地方都叫印度咖喱的东西,可能这就是加州牛肉面的另外一个案例吧。反而在印度最普遍使用的调料叫玛莎拉(Masala),是用胡椒、桂皮、茴香、丁香、香叶等各种调味品配成的,是不是有点中国的王守义十三香的感觉?印度人做什么都放点玛萨拉,就像中国人放酱油。

而不出意外的是印度飞饼,那是先由中国厨师教一个南亚人怎么做,然后让这位徒弟站在大堂表演的中国食品。当然了,印度也有各种饼,作者介绍了印度人吃的国民主食-Roti,是一种全麦薄饼。而油炸的Roti就叫做Puri,而加上馅就变成了Paratha。印度人也吃中东传入的馕、南印度的米饼等其他各种食品,其中有一种最接近印度飞饼的叫Parotta。

虽然印度有神牛,但是作者说很多邦是允许屠宰公牛和水牛的,在穆斯林社区也能买到牛肉,而在基督徒社区也能买到猪肉。

第三章:疫情期间在印度
在这一章,作者描述了他本人因为疫情被困在印度的生活。因为疫情和印度封城,作者失去了生活来源,只好卖掉一些手里的旧物品用于生计,比如大疆无人机。由于有了闲暇时间,作者就把日常的一些生活写成了公众号文章发表,没有想到深受读者的喜爱,还因此得到了不少打赏的收入。
作者在疫情期间申请印度的居留签证,一个是双认证很麻烦(这个我也深有体会,当年为了办中国和巴西的学历双认证,我等了半年之久才拿到),二是疫情期间效率极低,而印度的海关还什么都要想着收点钱,从一个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去看,印度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疫情的这一年,作者的太太在印度生了孩子,这也是一段令作者难忘的经历。作者吐槽了很多印度医疗体系不靠谱的事情,所谓的全民免费医疗也是空中楼阁,因为严重缺乏医生,免费是免费,等你想看病的时候,可能医生不在,从而导致很多的不应该的伤亡。

第四章:德里
德里是这个世界上我最讨厌的城市,没有之一。作者这么表达了对德里的感受。当然可以理解,作为人口密集的印度,贫困人口又多,德里作为首都的大城市,人多且杂,气候炎热,污染严重。各种坑蒙拐骗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对老外(中国人在当地也是老外)。反而是在一些二三线小城市,更让人觉得平静和安全。
印度的平民窟很多,作者对比了一下孟买和德里的平民窟,认为孟买的平民窟更像是低价廉租房吧,是不是有点深圳城中村一样的定位?而德里的平民窟则真的是地痞流氓的地盘。

我对德里的感受好像并没有这么差,当然我每次出差都有同事来机场接,周末出去玩也是跟着同事一起走,所以还没有被骗过。我们有一次去德里的五星级酒店吃中餐,边上就是一个平民窟,好像彼此还挺和谐。最近几年去德里出差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国际机场也新修过了,而且对外国人还挺优待,单独的通道,效率也很高。当然你去欧美发达国家的机场入境,也是给外国人单独的通道,不过他们优待的是本国公民或者有常驻身份的人员。

德里的夏天可以说是实在太热了,这是由于印度大陆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我记得2009年的夏天,我是6月份去的印度。德里的室外温度都超过45度了吧,我们还去逛了一下印度凯旋门,热到身上完全不能出汗。

如果你想看宝莱坞电影里那样的美女,同事说只有晚上的高档酒店餐厅可能有机会碰到。这些肤色比较白的人种,属于高等种姓,白天是不会在街上走的。反正这十几年,我前后去过4次印度,从没见过宝莱坞里的那种美女图片。

第五章:恒河
恒河算得上是印度人的母亲河吧,因为印度教的原因,有非常多的关于恒河的传说和神话,所以恒河在印度就变成了一条神河,恒河水从天而降。我对印度教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各种神话,看看就好。
印度教认为恒河同时在天界、人界和冥界这三个世界中流动,成为印度传统中的“往来三界的使者”。而流动的水具有最强的清洁作用,所以恒河的净化力不光局限于物质,更可以净化心灵和精神,能洗净沐浴者的罪恶。
恒河的源头是在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后形成了各种支流,最后汇成了恒河。在恒河源头的东、南、西三个方向,各有一个印度教圣地,每个圣地都是一个印度教派别的代表。

作者一一前去探访过几大圣地,详细解说了这些圣地的情况和传说故事,沿途见到了很多的朝拜者和修行者,相信他们对于高原反应不敏感。的确在工业革命之前,恒河水是很干净的。只是最近百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展,加上印度对于污染缺乏有效管理,才导致恒河水的自净能力基本丧失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恒河旅游圣地,瓦拉纳西。作为七圣城之首,瓦拉纳西被印度教认为是天底下最圣洁的地方。当然了,如果用我们世俗人等的看法,又会觉得这地方简直就是脏乱差的典范了。很多介绍恒河的视频都是拍摄的这个城市。

第六章:双城记
孟买和加尔各答都是英国人留下的城市,孟买有点像上海在中国的地位。
对于被作者称为魔幻城市的孟买(上海也有魔都之称吧),贫民窟仍然是介绍的重点。由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达拉维这个亚洲最大的平民窟成了观光的著名景点。作者曾经连续几天每天都钻进达拉维平民窟去拍照,除了觉得公共地带垃圾较多外,其实和八十年代上海的棚户区也差不多。这里也住着穿衬衫打领带的工薪阶层,每天进出达拉维。而且这里还是一个完整的产业区,除了生产传统的皮革、陶器、服装等,这里最大的产业是废品回收,可以想象废品堆积成山的景象。
另外一个知名景点则是平民窟Dhobi Ghat,也就是千人洗衣场。这里居住着5000多名洗衣工,这里既是工作场所,也是家。每天有超过十万件衣服在这里清洗、熨烫、染色等,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0亿卢比。

我还看到过另外一种景象,如上图。就是直接在路边拉一张塑料布,支一根棍子就能成为家?对于临时进城打工或者流浪的印度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种独特的安家方式。因为没有城管来驱赶你,且当地气候炎热,长期这么居住并不会带来多大问题。这样简单却又不失创意的住所,何其令人惊讶!
孟买还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叫“达巴瓦拉”,就是替人送盒饭。上班的人,中午吃的盒饭不是早上带的,而是快到中午的时候在家里的家人做好后,请“达巴瓦拉”送到指定的写字楼等工作场所。这个行业从1890年到现在,存在上百年了。是不是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美团外卖啊。
加尔各答,这个城市总让人浮想联翩。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古老的出租车,感受着轨道电车穿梭于熙攘的街市之间,还可以坐上人力黄包车,感受着50年代的美好时光。这些英国人50、60年代令人怀旧的杰作,一直在城市街头巷尾穿行,见证着时光的停滞。
所以作者把加尔各答归类为暮气沉沉,似乎停止了向前的步伐。
这个城市也是特蕾莎修女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直到今天也充满着争议和传奇。作者认为特蕾莎修女是一个对世界有着深远影响的理想主义者,她并没有帮助人们减少贫困和痛苦,而是教人们去接受贫困和痛苦,她创造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上的奇迹。

第七章:甘地和印度
作者在最后一章,简单地讲述了他对甘地和理解,以及甘地对印度的影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甘地本身作为一个矫枉过正而又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反对世俗化和现代化,有其局限性。同时,甘地主义已经成为了阻碍印度发展经济和思想全面现代化的因素。
当今的印度,已经走在奔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道路,不再坚持甘地小农经济的思想。同时,印度也在努力成为一个军事强国,甚至出现了民粹主义的味道。长期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被印度视为“自力更生”的表现,而如今,印度提出了最新的口号——“为世界制造”。这一举措标志着印度试图加速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并在当下这股逆全球化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崭露头角。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印度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那些有生活感的描述,更贴近真实的印度。真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印度。

记得20年多前吧,当时我工作的公司刚开始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于是招聘了一些印度人加入部门(都说印度软件做得好,要向印度人学习)。当这些印度工程师从深圳、北京和上海参观完公司的办公室和培训完成回到深圳后,说的一个笑话,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印度工程师告诉我们说:中国发展地真快,看看上海这么漂亮,再过20年你们就要赶上印度的孟买了。现在20年已经过去了,我想大家都同意,印度可能离中国的差距不是一点点的大吧。不过据一位在印度长期工作10余年的同事告诉我,印度也一直在进步,德里的路也修了很多,地铁也建起来了。

关于中国的产业转移和印度是否会崛起的书籍,也挺多的了,有时间找几本也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