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沉思录》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4-05 08:27:0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沉思录》读后感

三十而止:我不论是什么,也不外是肉身、气息和起支配作用的心灵而已。鄙薄这副肉身吧——血液、骨骼,神经与血管组成的罗网与结构。

也思考一下气息为何物吧:只是风而已——甚至并非恒久不变,而是总在吞进吐出。

还有第三部分,起支配作用的心灵。

丢下你的书本吧——别再满怀渴望了:你没有这方面的天分。

不妨这样考虑,就当自己时日无多:“你年事已高;别再让这起支配作用的心灵遭受奴役了——别再因为自私的冲动而身不由己,也别再为此时此刻惶惶不安,为未来的命运满腹疑虑了。

三十而止:外物是否令你烦恼?那就给自己一些余暇,学习一些更好的东西,别再彷徨不定了。除了做到这一点,你还要警惕另一种游移不定。

有些人虽生犹死,听凭每一股冲动的指引,没有确定的目标,更有甚者,每个念头都是胡思乱想,每句话都是胡言乱语三十而止:为享乐所惑的犯罪,比受痛苦影响的犯罪更值得谴责。

通常说来,后者更像受到伤害的一方,为痛苦所激,不得不动怒;而前者作恶的冲动源于自身,是受了欲望的驱使。

三十而止

万物消逝得何其匆促,我们的肉身湮灭于尘世,记忆湮灭于时间;种种感官对象——尤其是那些用享乐诱惑我们,用痛苦恫吓我们,或者享受虚荣喝彩的事物——本质是何等低贱,何等可鄙、粗劣、速朽、了无生气啊:我们应当用理性来看待这些事物。

不妨再深入思考一番:那些评说是非、褒贬毁誉之人,算得了什么?

死亡为何物?单看死亡本身,运用心灵分析的能力,剔除与死亡有关的种种想象,就会得出结论:死亡不外是自然的一项机能——倘若有谁惧怕自然的机能,那他不过是稚童而已。

死亡不仅是自然的机能,它对自然亦有助益。

三十而止:就算你能活三千年,或十倍之久,也要记得,任何人失去的也只是他度过的人生,或者说,任何人度过的也只是他失去的人生。

由此可知,再长的人生和再短的人生并无不同。

此时此刻的长度,对所有人都是一样;因此行将逝去的,也没有孰长孰短的分别;因此失去的不过是极小的瞬间。没有谁能失去过去或未来——并未拥有的东西,又怎么会被夺走呢?

因此,以下两点要时刻谨记。其一,万物亘古如常,循环往复,因此将同样的事物观看一百年,二百年,还是永生永世,并无分别。

其二,长寿与早逝,蒙受的损失并无不同。双方被剥夺的,都只是此时此刻而已:倘若此时此刻便是他拥有的全部,那他其实并未拥有什么,也不可能失去什么。

三十而止:人的一生中,他的时间转瞬即逝,他的存在变动不居,他的观察模糊不清,他的整个肉身都会衰朽,他的心智回转不休,他的命运殊难预料,他的名声真伪难辨。

简而言之:肉身的一切皆如河水般逝去,心灵的一切恍如梦幻;人生有如战争,有如游历异乡;唯一长存的名声也会被人遗忘。那么,什么能护送我们前行呢?

只有一样东西:哲学。

要维护好我们内心的神性,使之免受伤害,要克制享乐和痛苦,不做没有目标、有失真诚、有违道义的事,不受别人的行为或失败的影响。

此外还要接受发生的一切,分配给自己的一切,仿佛它们与自己系出同源:时刻以这般愉悦的信心等待死亡,确信死亡不外是组成每个生灵的元素解体而已。

既然这些不断彼此变换的元素自身并不感到恐惧,人又何必为它们变化和分解的前景感到忧虑不安呢?

死亡是合乎自然的,凡是合乎自然的,都没有害处

三十而止:你所有的念头都是坦诚而仁慈的,是城邦成员的念头,你所属意的,并非享乐或放纵的幻想,并非对抗、恶意、猜忌,或任何羞于承认的内容。

三十而止:

——别再因为自私的冲动而身不由己,也别再为此时此刻惶惶不安,为未来的命运满腹疑虑了。

三十而止:行事切忌违背本意、自私自利、黑白不分,亦不可抱有自相矛盾的动机。不要用巧妙的文饰修饰自己的想法;不要喋喋不休、多管闲事。

此外,要让你心中的神灵捍卫你的存在——一名年事已高的成熟男子、一名领袖、一名罗马人、一位统治者:对待自己的权位,就像战士等待舍身杀敌的号角响起一般,随时做好离去的准备,无需任何忠诚的誓言或他人的见证。

认清这一点,你就会保持愉悦的心态,保持自我的独立,无需借助外部的帮助和他人给予的安宁。站得正立得直是你的本分——无需他人扶持。

三十而止:眼下给我留下印象的乃是何物?它由何种成分构成?它究竟能持续多久?要以何种品德来面对它——比如,是温和,还是勇气、真诚、忠实、朴实、自足等?

因此无论遇上何种情况,我们都应当说:这是神的安排;这是命运的错落交织,或是某种类似的机缘巧合

三十而止:人们常常寻求归隐——寄身郊野、海滨、山间——你本人对此也满怀渴望。但这完全违背哲理,因为你随时都可以退避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没有哪一处隐居之地胜过人的内心,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安宁与休憩,尤其是当他沉浸在思绪之中的时候,他马上就能彻底放松下来:我所说的放松,指的就是有条不紊地生活。

所以,让自己经常退避到内心世界吧,恢复自己的元气吧。

在内心世界,你只需坚持少许重要的原则,它们能轻易消除你所有的痛苦,使你无怨无悔地回到应尽的责任中去。

三十而止:自己身后的美名感到烦扰的人,想象不到所有记得他的人很快都会死去——他本人也是一样。

然后同样的事也会发生在他们的子孙后代身上

三十而止:如果他逃避社会的准则,那他便形同逃犯;如果他闭上心灵的眼睛,那他便形同盲人;如果他仰赖他人,而不是毕生所需皆备于心,那他便形同乞丐;如果他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不满(因为正是自然生成了命运,正如自然让你来到世间一般),躲到一旁,脱离共通的人性,那他便形同宇宙的毒瘤;如果他将自己的灵魂,从所有理性存在合为一体的灵魂中分裂出来,那他便是畸形人。

三十而止:永远取近道而行,自然之途便是近道。然后,一言一行都要健康向上。只要树立了这般决心,便可免受劳苦,无需操纵他人,无需炫耀招摇

三十而止:我是由因由和物质所造就。它们都不会化为乌有,正如它们都不是凭空出现一般。所以我的每个部分,都会被重新分配到宇宙的某个位置,然后又转移到宇宙的另一个位置,以此类推,以至无穷。

类似的连番变化造就了我的存在,造就了在我之前的父母,还有无穷无尽的祖祖辈辈。

没有什么能推翻这一论断,就连宇宙也要服从周期运行的定律。

三十而止:你心灵中起支配和主宰作用的那一部分,绝不能受肉体的影响,不论肉体的感受是畅快还是痛苦,心灵都要保持独立:心灵必须划定自己的疆界,将那些感受限定在受其影响的部位里。

不过,在灵肉合一的整体当中,这些感受难免会逆向传递到心灵当中,若是那样,你切勿尝试否定它们的感知,你那起支配作用的心灵切勿妄下孰是孰非的判断

三十而止:我们都是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有些人是有意识地加以留意,另一些人则懵然不知——我认为,这正像赫拉克利特所说,即便是沉睡之人,也是世界上各种事件的工作者。

人们各自作出了一番贡献:就连那些试图反对或毁掉劳动成果的人,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个世界也需要这样的人。

所以你需要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类人。当然,掌控整体的主宰者会充分利用你的长处,把你安排到这支劳动大军的某个环节,不过你要确保,自己扮演的不是克里西波斯说的那种卑贱粗鄙的喜剧角色。

三十而止:性格的完美境界便是:将每一天都像最后一天那样度过,没有狂热,没有冷漠,没有虚伪。

三十而止:不要因为你的人生图景感到压抑,不要总想着过去或未来有多少艰难困苦。只要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扪心自问:“在这项工作里,有哪些地方令我不堪忍受?”你会羞于承认的。

然后再提醒自己,给你带来沉重负担的,既非未来亦非过去,总是现在:只要你能将现在隔绝开来,谴责自己软弱的意志,竟然连这样一点事都无法承受,那么现在带来的负担就会随之减轻。

三十而止:对肉体而言,痛苦是一种祸患——那就让肉体表露出受害的迹象好了——对心灵而言,痛苦也是一种祸患。不过心灵可以风轻云淡,不把痛苦当作祸患。

每一次判断,每一次冲动、欲望和抗拒,都发生在心灵之中,没有什么祸患能够深入其中。

三十而止:行动不宜迟缓,言语不宜混乱,思想不宜含混。切勿萎靡不振或洋洋自得。生活中可以有些闲暇。

三十而止:一个人一小时咒骂自己三次,你还想得到他的称赞吗?一个人无法令自己感到满意,你还想让他感到满意吗?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几乎事事懊悔,他还能让自己感到满意吗?

三十而止: 今天,我避开了所有的烦扰——或者更确切地说,我抛开了所有的烦扰。烦扰不在外面,而在心里,它们只是我自己做出的判断。

三十而止:不要藐视死亡:要把它当作自然意志的一部分,欣然接纳。我们的消亡,跟人生各个时节里的其他自然进程并无不同——比如年轻与年迈,成长与成熟,牙齿、胡须与白发的长成,受精、怀孕与分娩。

所以用经过深思熟虑的态度来看待死亡,便不会有浅薄、苛求或鄙薄的想法,只要像等待大自然发挥一项功能那样就好。

所以你应当像等待妻子生子那样,期盼着灵魂离体的那一刻。

三十而止: 你可以摆脱许多不必要的困扰,它们全在你自己的判断之中。你马上就可以给自己营造出广阔的空间,只要你将整个宇宙纳入自己的思绪,凝望时间的永恒,思考万物的瞬息万变——从诞生到消亡之间的罅隙是多么的狭小,在你出生之前和身故之后的时间鸿沟又是何等的宽广。

三十而止:邪恶的人说:“我愿意对你以诚相待!”你在说什么呢?用不着来上这样一段开场白——现实自会证明。你的心意自会写在额头上,从你说话的声调和目光中清清楚楚地流露出来,正如恋爱的人瞬间就能看懂情人的眼神一样。

总之,善良真诚的人有些像是没有洗澡的人——任何人从旁边经过,不论是否愿意,都会马上闻到那股气味。做过算计的诚意不啻是匕首。没有什么比群狼的友情更能贬低身价的了:一定要避开才是。

仁慈、诚实、善良的人,从目光里便能

流露出真实的感情,不会让你看错。

三十而止:我总想知道,为什么每个人爱自己远甚于爱别人,却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置于自己的看法之上。

然而,要是有一位神明,或者一名睿智的导师出现在他的身旁,让他心里不要抱有什么想法,或者不要抱有他不肯马上公之于众的念头,这样的规矩他连一天都忍受不下去。

因此我们更加重视邻人对我们的看法,胜过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三十而止:人生的救赎在于看清每一样事物的本质和整体,辨明其物质和因由,全心全意地做正确的事,讲真实的话。余下的只有接连不断地行善的乐趣,中间不留丝毫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