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慧仙
最近,儿子似乎觉得我过于固执,于是向我推荐了两本书。第一本是《悉达多》,书中描述了儿子悉达多因受到三位异乡人——沙门的影响而决定出家。这些沙门是前往朝圣的苦行者,悉达多和他的朋友乔文达被沙门们无声的苦行所打动。
悉达多决定加入沙门的行列,并向他的父亲提出了请求。当他走进屋内,发现父亲正坐在树皮编制的席子上,他站在父亲身后,直到父亲注意到他。父亲问:“你为何而来?”悉达多回答:“我来是为了告诉你,我希望明天离开你的家,加入苦行者的行列,成为一名沙门。希望你不会阻挠。”他的婆罗门父亲沉默了许久,儿子则交叉双臂,坚定地站立着,一言不发。父亲也静默不语,直到夜深人静时,父亲才开口:“婆罗门不应该有激烈和恼怒的言辞,但我心中确实感到不快。我不希望再听到这个请求。”说完,父亲缓缓起身,问:“你还在等什么?”悉达多回答:“你知道的。”父亲气愤地回到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却无法入睡。一小时后,他起身来回踱步,然后走出房间,透过窗户看到悉达多依然交叉双臂,纹丝不动地站立着。父亲感到不安,又回到房间。
又过了一个小时,他再次去看悉达多,发现他仍旧一动不动。时间就这样流逝,直到天亮,父亲意识到悉达多的心已经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他。可怜的父亲抚摸着悉达多的肩膀说:“你即将步入林中成为一名沙门,如果在林中你找到了至高无上的幸福,就回来教我修习;如果你只收获了幻灭,那也回来,我们再一起祭奉诸神。”悉达多得到了父亲的允许,告别母亲后便踏上了旅程。他的好朋友乔文达也决定一同出发,两人在当晚追上了三位苦行者沙门,并请求同行,承诺会顺从。他们被沙门接纳,并跟随一位沙门长者,学习沙门的戒律,修习克己和禅定。
悉达多在沙门的教导下,掌握了众多自我克制的技巧。他通过忍受苦难、战胜疼痛、饥饿、干渴和疲劳,不断向自我控制的境界迈进。他精通了多种修炼方法,正如他的朋友乔文达所言:“沙门长老总是赞不绝口,你学得如此迅速。你注定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沙门,甚至可能成为圣人。”然而,在接近三年的修行后,悉达多决定离开沙门。当他向沙门长老表达这一决定时,长老勃然大怒,大声斥责,甚至破口大骂。乔文达感到极度惊恐,而悉达多则对沙门长老施展了法术,使其意志消沉,不得不遵从悉达多的指示。最终,沙门长老以一种超然的姿态为他们祝福,祝愿旅途平安。悉达多和乔文达鞠躬致谢后,便启程离开了沙门。
两位寻求觉悟的青年沙门,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夜晚抵达了充满活力的祇园。他们目睹了人们聚集一处,全神贯注地聆听佛陀阐述佛法。佛陀的声音圆润、宁静、和谐,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讲解了四圣谛和八正道。他以一贯的耐心,用实例和回顾的方式讲授经文。他的声音清晰而平和地在听众头顶回荡,宛如星辰和光影般璀璨。讲经结束后,一些朝圣者请求成为佛陀的弟子,加入僧团。乔文达也迈步向前,表示:“我亦愿意皈依您及您的教义。”佛陀接纳了他们,并说道:“你们都已认真聆听法义,现在步入乐园,断绝一切苦难吧。”悉达多在离开朋友乔文达和祇园后,独自深思,他的觉醒比以往更加深刻、坚定。他从寒冷和沮丧中挣脱出来,感受到了重生的最后颤抖,分娩的最后阵痛。他重新迈开步伐,快速前行,决心不再返回,不再回到父亲的家。
在旅途中,悉达多逐渐积累新知识。随着黄昏的临近,他抵达了一座大城,心情愉悦,渴望融入世人的生活。在城郊漫步时,他偶遇了林苑的女主人迦摩罗。悉达多剃去了胡须,剪短了长发,涂抹了香油,坚持要与迦摩罗结交。迦摩罗要求他必须拥有华美的服饰、昂贵的鞋子和充足的钱财,才愿意成为他的朋友。悉达多询问迦摩罗如何才能获得财富。迦摩罗推荐了商人迦摩施瓦弥。凭借自己的智慧,悉达多赢得了商人的青睐,分担了他的生意,并被赋予了一部分生意的管理权,三分之一的盈利归他所有。
不久,悉达多迅速变得富有,每天按时穿着华丽的衣服,脚踏精致的鞋子,携带礼物去拜访那位美丽而聪明的迦摩罗,沉溺于享乐之中。然而,他感到厌倦,对商人、赌徒、酒鬼和财迷的生活感到厌恶,直到圣徒和沙门在他心中的形象消失,他陷入了绝望,决定离开自己的宅邸、花园,远离城市中的游戏生活,步入森林,来到河畔。一株椰子树的枝条伸向水面,他倚靠着树,抱住枝干,心生轻生的念头,无力地松开双臂,闭上眼睛,准备迎接死亡。这时,从灵魂深处传来一个声音,那是神圣的“唵”字。他自语,“唵”,他重新认识了阿特曼,不灭的生命,意识到自己轻生的愚蠢行为。有了这份醒悟,他头枕树根,疲惫的身体沉沉睡去。
醒来时,他感到自己重获新生,思考了许多事情。他看到了对面穿着黄色僧衣的和尚,认出那是自己青年时期的朋友乔文达,一个皈依佛法的修行者。两人相认后,分享了各自的生活经历,乔文达继续他的朝圣之旅。悉达多决定留在河边,寻找当年渡他过河的友善船夫。他走到渡口,发现那条船依旧停泊在原处,也立刻认出了那位苍老的船夫瓦稣迪瓦。船夫瓦稣迪瓦在聆听悉达多讲述自己的生活和对日后宁静生活的渴望后,邀请他留下与自己一同生活。悉达多仿佛听到了“老和尚敲钟”的召唤,立即感谢船夫瓦稣迪瓦。之后,两位船夫互相帮助,过着平静的生活。
某日,一群朝圣的僧侣急切地请求渡河。在他们的对话中,两位船夫得知,世尊佛陀病重至极,即将进入涅槃。不久,无数的僧侣和信徒如同被召唤一般,纷纷涌向佛陀等待涅槃的地方。一位自创世以来最伟大的导师即将步入永恒。
在前往朝拜佛陀的信徒中,迦摩罗带着她的儿子小悉达多步行前往。当他们抵达河畔,小悉达多请求停下脚步,迦摩罗也感到疲惫,于是她给孩子香蕉充饥,自己则坐在地上闭目休息。突然,一声惨叫划破宁静,迦摩罗被一条小黑蛇咬伤。孩子惊恐地尖叫,声音传到了附近的瓦稣迪瓦耳中。他迅速赶到现场,将迦摩罗抱上船,孩子紧随其后。很快,他们抵达了一间茅舍,悉达多正在炉边生火。他首先看到孩子的脸庞,惊讶地记起了自己早已淡忘的往事,接着看到晕厥的迦摩逻躺在瓦稣迪瓦的怀中,悉达多立刻认出了迦摩罗,意识到孩子是他的儿子,内心波澜起伏。
悉达多细心地为迦摩罗清洗伤口,喂她服药。在照料过程中,迦摩罗逐渐恢复意识,她焦虑地呼唤着孩子。悉达多安慰道:“别担心,孩子就在你身边。”迦摩罗指向孩子,询问悉达多:“你认得他吗?他是你的儿子。”言毕,她目光迷离,闭上了眼睛。孩子开始哭泣,悉达多将孩子抱在腿上,轻抚他的头,凝视孩子的脸庞,回忆起童年时的婆罗门祷文,轻声吟唱。在悉达多的歌声中,孩子渐渐平静,最终沉沉入睡。
悉达多守护着迦摩罗,回忆起他们往昔的亲密时光。迦摩罗再次苏醒,询问悉达多:“你找到安宁了吗?”悉达多点头回应:“是的,我找到了。”迦摩罗微笑着说:“我也会找到我的安宁。”她本想说:“我原本是去朝圣,希望亲眼见到乔达摩,感受佛陀的平和,却意外地与悉达多重逢,这也是一种福分。”然而,生命之光在她未说完之际熄灭了。瓦稣迪瓦帮助悉达多在焚化迦摩罗的山丘上架起了柴堆。孩子哭泣着参加了母亲的葬礼,整日不吃不喝,坐在母亲的坟墓旁。悉达多将孩子带回瓦稣迪瓦的茅舍,他深爱并理解孩子,任由孩子发泄悲伤,尊重孩子的感受,希望以善意和耐心赢得孩子的心。他忍受着孩子的命令、轻视,甚至屈辱,但孩子仍旧不承认他是父亲,甚至恶毒地辱骂他。
尽管如此,悉达多还是宽容以待。最终,孩子不承认他的父亲身份,辱骂后自行渡船离开了他。悉达多意识到,一个11岁的孩子无法独自穿越森林,尽管他愤怒至极,还是请求瓦稣迪瓦制作竹筏渡河寻找。他在林中徘徊许久,意识到寻找是徒劳的,即使找到,孩子也不会跟他回到茅舍生活。然而,他仍旧不停地寻找,只希望能够再见孩子一面。当他到达城里,目睹了过去的一切,悲伤地席地坐下,直到瓦稣迪瓦找到他,带他回去。
悉达多的内心被孩子的伤痛深深灼烧,每当目睹携家带口的旅人,他总是不由自主地感到羡慕和哀怨:“为何我不能享有这千千万万人所拥有的幸福?”他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儿子,体验着所有爱的痴狂与痛苦,爱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烧,无法自行熄灭。他被渴望见到儿子的念头所折磨,终于下定决心渡河登岸,进城寻找儿子。
他感到河水似乎在嘲笑他,便俯身贴近水面聆听。在平静的水面上,他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倒影,那是一张婆罗门的脸。他回忆起年轻时如何迫使父亲同意他外出苦修,如何与父亲告别,如何离家出走,之后便再也没有回去。难道父亲不是像他现在为儿子受苦一样,为他承受了痛苦,最终孤独地离世吗?这不正应了那句老话:“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吗?
我的儿子询问我阅读完书籍后的感受。我回答道:“不听老人言,必有饥荒之忧”。悉达多坚持要成为沙门,经历苦行,最终选择了船夫的生活道路,甚至被自己的儿子和迦摩罗的放荡行为所轻视,内心挣扎至几乎绝望。我告诫说,这本书绝不能让孩子们阅读。儿子笑着回应:“书是妹妹买的,她嘲笑你没有理解其中的深意。”听了这话,我决定再次仔细阅读。儿子再次询问我的看法,我回答:“我的感受依旧如初。不过,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悉达多年轻时的好友乔文达两次遇见他,都因他的苍老而未能认出,直到通过交谈才重新认识。”儿子又说:“你还是没看懂,悉达多最终成为佛陀。”我回应:“那也只是他的好友乔文达个人的赞誉。”你们可能会嘲笑我理解不深,的确,我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仅拥有一个名不副实的高中文凭,文化程度不及你女儿,加上生活环境和观点的差异,我的阅读感受自然有限。
据我所知,成为僧人意味着要全心全意地修行,持守戒律。悉达多却三心二意,沉溺于享乐,与名妓迦摩罗生儿育女,这样的行为真的能成为世尊佛陀吗?我实在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