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是鼓起勇气且内心期待的写下这篇读书笔记,30过后的人生,心里的创伤和疗愈已在生命中出现过不止一次,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迷茫无助,到最后的拨开云雾,坚强找到疗愈的方向,所有这一切才造就成了现在的我,一个刚过了34岁,自我还算满意的我。但这一路走来,作为一个表面没心没肺,内心却极其敏感脆弱的人,我也翻过了一些山,虽然还没达到“第三阶段”的“看山还是山”,但我深知一路走来的不易,而这本书中的一些章节唤醒了我内心的某些创伤和自我惩罚机制,几度让我哽咽。
我并未是一个完善的我,但我却知道了原来世界很多人如我,我不再感到孤独。
蛤蟆先生抑郁了,去做心理咨询,从一开始的自我探寻之路就是不易的。第一个引入的心理学概念便是:“父母”“自我”“儿童”三种人存在的状态,三位一体交替出现。
“父母”状态中的我们是仍活在儿时面对父母时候的心情,中国式家庭的父母似乎有很多共同之处,“打压式成长”而非“鼓励式成长”是我们这代作为儿童时代时常面临的问题,“挑剔型父母”更是多见,看书时我不断回顾我的原生家庭,似一层层抽丝剥茧般,带点抗拒的挖掘自己的内心。我母亲实则就是一个偏向于“挑剔型父母”的角色,好像小时候受到她的赞美并不多,而能得到她的肯定更是不易的事情,直到现在,我仍觉得我做任何一件事情,能得到她直接的认可是很难的,只是多年来我已习惯,不再从她身上获得。但好的时,随着我的成长,我理解我的母亲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她在我面前称赞我是不多的,但我却听过她在其他人面前称赞我,我从不怀疑她对我的爱,只是性格使然,我的母亲并不擅长直接表达爱意,她内心对我是肯定的,却好像有点吝啬说出口,包括她爱我这件事。
幼年的我其实希望得到更多直接的认可,但我为何还是成长成了比较有自信的人,这就要归功于我的父亲,他跟我母亲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这导致我从小就跟我的父亲较为亲密,再加之本身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感情就不言而喻。我的父亲对我的指责屈指可数,他永远鼓励我去做想做的事情,学钢琴,可以,学小提琴,可以,小时候看见两件漂亮的衣服难以抉择,他把两件都买下,很多时候就像朋友一样对待我,陪我画画,陪我去欢乐城,满足我的一切合理需求。我初中时早恋,他找我谈心,并未斥责,而是跟我讲道理,告诉我事情的轻重缓急,我到现在依然记得我们在小城市的西餐厅相对而坐,他温和的询问和开导。但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非常忙碌,他陪伴我的时间并不多,所幸质量很高,以至于他在我成年后发生了一些事情,我的内心都没法责怪他,时至今日,他对我的影响依然在继续。综合来看,“父母”状态下的我,我客观的给自己打6-7分。
“儿童”状态就不多赘述了,大致是回归到儿时我们最原始会有的所有情绪,喜怒哀乐的一些反应,我的童年是很快乐的,我很庆幸,或许这也是我一直比较善于获得快乐的原因。
“成人”状态是这三种状态里面最重要的,因为在这个状态里人能成熟的、理智的去判断和处理事情,从而学习。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种状态并没有哪种更好或更坏,而是一个人自然具有的。但“成人”状态下的我们是最能过获得成长的,看到这里我也不禁思索,我自己在这三种状态的比例波动如何?是否让自己更多的处在“成人状态”会更好?最后我给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少处于“父母”状态,尽量摒弃“挑剔型父母”对自己的影响,而因为我的童年比较快乐,我的“成人”状态和“儿童”状态可以看事情切换,人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必须还是要靠自主意识,但我希望自己一直记得童年时那种纯粹的快乐,包括对待朋友家人,真诚的获得那些付出和陪伴的快乐。
2.
看到这本书将近1/2的那次,我哭了,那天我独自坐在咖啡店,热泪盈眶时拿着纸巾,跑到咖啡店的后门去默默流了十几分钟的眼泪。看心理学的书就是这样,我在一开始就预见了我会得到一些心灵上的共鸣,我从不敢轻易开启一本,因为走进自己的内心或者让他人走进内心都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但当结束后,那种感受又是如此的轻松愉快。
我曾经很严厉的批判过自己,因为我做的某一些不符合我意想内事情,故事太长,不赘述了。我会流泪是因为我看到了当时那么自责愧疚无助的我,其实是自己导致的,当时的我非常不爱我。我曾以为,是我母亲的原型在我脑海中批判着我,我曾不断地鼓励自己抛开他人的批判而获得心里的安慰。但书中写的“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自己更严苛”“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我才发现原来一直是我自己如此对待自己,这进而引申出了我的完美主义和不够爱自己的课题,我便忍不住,委屈、喜极而泣的找到答案的感觉全部涌上心头。
我小时候就有一些完美主义和强迫症的体现,我母亲说我小时候穿衣服,如果弄脏了一点,就会哭,一定要把衣服换掉——我不能接受美好的东西有污渍。这个课题我近几年有幸也得到一些心理师和朋友的开导,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是“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如果有人跟你说什么东西很完美,你最好离那个人远一点”,这彻底否定了我心中那种无谓的乌托邦,我希望事事圆满,却忽略了小满胜万全,或许这世上本就没有万全,而我用了很长时间去接纳这点,最后他对我说“放过你自己”。
写到这里,我不想再批判自己,我不想自己去做那个脸皮很薄的“圣人”,我会出糗,会出错,我身上有破碎的痕迹,但我依然爱我自己。最近两年,我在迷茫中也好似找到了那根绳索,那是对自我深深的、彻底的接纳。
3.
因书本内容不少,我只写影响我最深的。除了上述的“自我惩罚者”角色的意识,另一个便是人生坐标的概念。这里需要提出两个问题,在儿时的时候:
1、你觉得自己好不好?
2、你觉得他人好不好?
从这个问题里可以得到四种搭配答案:
1、我好,他也好。
2、我好,他不好。
3、我不好,他好。
4、我不好,他不好。
为什么是要问儿时的我们?因为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测。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上述这段话是书中原话,我认为这是本书中含金量数一数二的段落。
我思考自己的坐标答案是哪个,答案是第一个,而第一个坐标答案需要勇气,因为这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面对世事变化的一种强大的信念。我的童年让我获得了答案1的底层架构,它深深的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和风格态度,成年的我面临过家庭离异,父亲重病,年轻时感情中遭遇过背叛欺骗等,我一步步的走过来并不容易,但我的人性底色给予了我很大帮助,它就像一个灯塔一样指引着我,在我最困顿无助的时候,我依然秉持着:“我好,你也好”的人生态度。当然,偶尔我也会跳跃到:我好,你不好。那是因为成人的我也有了是非价值观和人性的理解,我也不想当一个“老好人”了,也不想再有任何“讨好型人格”的出现,不好就是不好,每个人都有选择观点的权利。
4.
回到这本书,它算是一本入门级别的通俗易懂的心理学书籍,确实很好读,里面的观点实用且经典的,我真的很推荐。走进自己的内心是一生的课题,它痛苦但又有趣,更需要一些勇气。“人”是一切的核心,这句话是我曾经老东家的slogan,放在何处都是适用的。下一本心理学书籍是肯定会看的,但具体是什么时候呢?或许等我决定再一起整装待发,走进内心的时候。最后,感恩这个世上愿意把自己所学分享出来解救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