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评
A person's lifelong efforts are to integrate the character he has formed since childhood.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戴维罗森《荣格之道(整合之路)》
我不好你好
认为别人优秀,自己却一无是处,非常自卑。
我不好你也不好
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长期受到冷落,被人遗忘。
我好你不好
充满优越感,喜欢指责别人,根源还是自卑。
我好你也好
相信并热爱自己,肯定并认可他人,成熟健康。
这四个象限表现了四种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本期的主要内容就给大家介绍了以童年心理为开端的三种心理活动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我们的某些情感是与生俱来的,这些情感在我们的幼年时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逐渐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情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发展。
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情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 这些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
在蛤蟆先生的咨询过程中,苍鹭医生让蛤蟆先生渐渐明白,他的儿童自我状态是依赖,是顺从。
但 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打破依赖关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蛤蟆先生只有摒弃依赖和顺从才能摆脱儿童自我状态真正成长。
父母自我状态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
“父母自我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 对生活的评判标准
,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
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我们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母的复制品,而是把自己特征和父母特征融合在一起的独有的性格,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自我状态表征。
成人自我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 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当我们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再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当我们处于成人自我状态下才能摒弃旧的思想和价值观,接受新的理念,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
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几乎不需要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
但成人自我状态就必须 自我探索,跳脱出固有思维
,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状态,为自己负责并意识到自主权。
用自己拥有的力量来改变处境,改变自己,拥抱成人自我状态,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自尊自爱,敢于担责的人。
回到本篇的开头,人无完人,没有人的情感经历是完美无瑕的。
我们从幼年到青年再到成年每个阶段都有影响我们的环境,直到我们经历了是是非非,思想才成熟一些,才明白如何接纳自己,如何理解自己。
焦虑、困惑和迷茫本身就是一个开始,说明我们固有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局限开始被打破。这时你需要 直面新的信息
,这些新信息会挑战你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It is a most painful procedure to tear off those veils, but each step forward i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means just that, the tearing off of a new veil. We are like onions with many skins, and we have to peel ourselves again and again in order to get at the real core.
撕下这些面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但心理发展的每一步都意味着撕下新的面纱。我们就像洋葱,有很多层皮,我们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剥开自己的皮,才能看到真正的内核。
Carl Jung《Visions: Notes on the Seminar Given in 193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