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的火爆也许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麦琳和李行亮扭曲的关系已经被讨伐得太多了。这次,我不把内容聚焦在他们的关系上。
我更想通过节目里黄执中说的一段话,再结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聊聊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做到拥抱自己爱自己。
黄执中节目中提到的一段对原生家庭影响的譬喻
正文
蛤蟆先生一直过着他人羡慕的优渥生活,有房有钱还受欢迎。然而,某一天,他突然就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
他发现自己失去了活力,对一切事物丧失了热情,很难再快乐起来。他迷茫又无助,一天比一天更加颓废。
当他的朋友们发现了蛤蟆先生的问题时,强烈建议它去看看心理医生。架不住强硬的獾朋友,蛤蟆先生第一次不情不愿地来到了苍鹭先生的心理咨询室。
但苍鹭先生并没有直接告诉蛤蟆先生问题出在了哪里。他先问了一个关键问题:此次咨询是否为自愿前来。因为一个人的改变,是当你自己从心底里主动想改变时,才能真的改变。
因此,第一次苍鹭先生拒绝进行咨询。
蛤蟆先生回去后深思熟虑了很久。他回想到自己过去总是轻易做决定,或者完全听从别人的决定,结局都非常不好。他觉得他应该成长了。所以这一次,他想自己做决定,独自去接受心理咨询。
蛤蟆先生再一次敲响了苍鹭先生的门。第二次,苍鹭先生问他感觉怎么样?蛤蟆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挺好的。苍鹭先生又再次问了一遍他的真实感受。蛤蟆先生却开始坐立不安。
因为他从未有意识地认真看待自己的情绪,因此根本不清楚如何去描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此时的蛤蟆处在儿童的自我状态里,他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且容易被他人的言论左右和伤害。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个孩子。
第三次咨询,蛤蟆先生想了解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于是苍鹭医生耐心地向他讲解了相关理论。
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处于这些基本情感下的,就是“自然性儿童"。
当一个孩子逐渐成长,情感也越来越丰富,能量也越来越充沛,他们面对的人和事情也越来越多,就会开始学习调整其基本行为来应对环境,这就是适应性儿童。这些早期经历塑造了人格雏形。
第三次咨询结束时,苍鹭先生留下了一个作业—请蛤蟆先生回忆一下会因为什么触发童年的记忆。
这为第四次咨询做了铺垫。这一次咨询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索童年,进行行为分析。
在蛤蟆先生的回忆里,他的父亲极其严苛并且从未对他表示过满意,而母亲也因为父亲不敢安慰自己。他的童年时孤独、忍耐和顺从的。这种环境下的他,成为了一个缺少自主思考又性挌软弱的人。
苍鹭先生指出他的童年行为是顺从型的。顺从一般包括了:同意,取悦,道歉,依赖。所以蛤蟆先生首先要打破依赖关系才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第五次咨询,蛤蟆先生学会了使用情绪温度计为自己的情绪打分,当感到愤怒的时候,可以不带攻击性的发火。
第六次咨询,蛤蟆先生是气呼呼来的。因为獾先生以蛤蟆先生生病缺席校董会的理由,让其投递辞职信。蛤蟆先生觉得自己没有了价值。
苍鹭先生为其分析了獾先生的行为属于“父母自我状态”中的“挑剔型父母”。蛤蟆先生应和道,“我同意,他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肯定不是这样的人。”
苍鹭先生反问道:“那你刚刚在苛责谁呢?”
蛤蟆先生怔然,他刚刚一直在批评他自己,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苍鹭先生对他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第七次咨询,蛤蟆先生的自我觉察能力有了提升,虽然他仍然不知道自我觉察后下一步是该怎么办,但他的情绪温度能有8分了。
这一次,苍鹭先生再次问到了蛤蟆先生感觉如何。蛤蟆先生说挺好的,但还是回答不出原因。不过,蛤蟆先生可以确定自己既不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也不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苍鹭先生指出,这就是“成人自我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可以计划、考虑、决定和行动,理性的行事。
苍鹭先生说,在父母或儿童状态时,我们不需要任何思索就作出反应。这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
一个具有“成人状态”的人,会对自己负起责任,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在这个状态里,你知道自己有力量改变处境,有力量改变自己。
第八次咨询,蛤蟆先生向苍鹭先生完完整整地讲述了从童年时期成长到现在的所有经历,包括他如何走上偷汽车,无证驾驶车祸被抓进牢里的事情。
第九次咨询,苍鹭先生介绍了基本态度和行为的来源,这个来源就是我们从出生到四五岁这一段时间对世界形成的看法,我们的行为和幸福感都受到影响,除非我们决定改变。而对世界的看法则是我们在四五岁的时候试图回答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第二个问题: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这就是人生坐标,我们会在童年决定用哪个坐标,并在以后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成为我们的观点和态度,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自证预言”。
苍鹭先生和蛤蟆先生玩起了人生坐标里不同人玩的不同游戏。
游戏一:我不好,你好;
这个象限就是觉得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
玩这个游戏的人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
游戏二:我好,你不好;
对应的游戏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好,自己常常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
他把自己当成严厉的父母,总是要攻击和谴责别人。
第十次咨询,蛤蟆先生相比最初来时改变了很多。现在的他开始对事情有所规划,待人处世更加泰然自若。
当苍鹭问他如何描述自己时,蛤蟆先生认为自己在“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里。
可以说,蛤蟆先生的这十次咨询,就是他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正视自己的感受,到了解自己的状态,最后接受自己,拥抱自己,成长为真正的“成年人”。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和苍鹭先生对话,去回答、去反思他提出的问题。
这何尝不是一场自我心理的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