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诸葛亮之道》读后感2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2-24 08:43:0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诸葛亮之道》读后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故事,得从诸葛亮死后一百一十三年说起。公元347年(东晋永和三年),四川成都,兵临城下。被围的,是四川境内的一个割据政权一成汉;围城的,是东晋安西将军桓温。桓温是东晋一位曹操式的枭雄,用兵如神。他没花多大力气,就轻轻巧巧地攻下了成都,结束了蜀地四十多年的战乱,实现了长江流域的统一。

桓温在花团锦簇之中,把军队开进成都城,坐定在成汉皇帝曾经的金銮宝殿之中。手下正一项一项汇报战果:户口图籍、金银珠宝、蜀锦汉钱、宫娥舞女……桓温漫不经心地听着。桓温的志向高在云端,眼前区区小利,并不足以令他动容。

但是,部下在民间访求的一个发现,却令眼界高不可攀的桓温也不禁来了兴致:成都城中,发现了一个老头,非常之老。有多老呢?这个老头,曾经是蜀汉的一名小吏,在诸葛亮身边担任过文书工作。什么概念? 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到公元347年,已经过去一百一十三年了。就算诸葛亮死的时候这个小吏才二十岁,那现在怎么着也得一百三十多岁了。桓温得知此事,非常兴奋:这俨然就是个活化石啊!

桓温亲自接见了这位百岁小吏,并且问了他一个问题:“老人家,你是在诸葛亮手下工作过的,对诸葛亮应该非常了解。那你看当今天下,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比呢?”(诸葛丞相今谁与比?)

桓温的问题意图非常明显:诸葛亮是近百年来口碑最好、风评最佳的政治家,而我桓温也是千古罕有,当今一人。你作为蜀汉旧吏,曾经亲炙诸葛亮,如今又亲眼目睹我桓温的风采。请你品鉴一下,我与诸葛亮相比,究竟如何?

桓温期待的答案是:桓将军您冠绝当世,超迈古人,区区诸葛,不在话下。没想到这个小吏根本不吃这一套。一百多岁的人了,犯不着再看别人的脸色。所以他说了一句真话。怎么说的呢?

百岁小吏嚅动了一下干瘪的嘴唇,慢悠悠地吐出一句话:“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正不见其比。”想当年,我在诸葛丞相身边工作的时候,也没觉得他有什么特别,和一般人也没什么两样;但是,自从诸葛丞相死后,到现在一百多年了,我还没见过有谁能比得上诸葛亮的。仔细咂摸这句话,可以读出其中深蕴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历史孤独感。

诸葛亮五十四岁的时候,出师未捷身先死,马革裹尸而还,北伐中原的梦想失败了。司马懿呢?司马懿活了七十三岁,享尽了荣华富贵。不仅如此,司马懿还通过政变,把曹魏的江山社稷,变成了司马氏的囊中之物。他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安排在关键位置,为子孙后世改朝换代铺好了道路。

司马懿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司马昭把持朝政,派遣名将钟会、邓艾讨伐蜀汉。蜀汉方面,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领兵抵抗。邓艾非常佩服诸葛亮的为人,专门派使者给诸葛瞻带了个口信,说你们蜀汉肯定是完蛋了,你犯不着陪葬。要不这样,你投降,我们封你为琅邪王。

琅邪是诸葛亮的故乡,所以邓艾承诺封诸葛瞻为琅邪王。诸葛瞻斩杀使者以表决心,临阵战死,年仅三十七岁。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当时可能还不到二十岁,长叹一声:我祖孙三代,世受国恩,怎能苟活呢?独自杀进曹魏军中,英勇战死。

公元263年,诸葛亮死后二十九年,蜀汉灭亡。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正式称帝,建立晋朝,统一三国。当时诸葛瞻的次子,也就是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流落民间。有蜀汉的老臣看他可怜,恳求司马炎给诸葛京一个官做。司马炎就召诸葛京进京面试,面试通过以后,任命他为郿县县令。今天诸葛亮的直系后裔,都是诸葛京这一脉的子孙后代。

诸葛亮一生践行道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他本人病死军中、身死国灭,他的儿孙战死沙场、满门忠烈。诸葛亮刚刚去世,蜀汉的老百姓就自发组织祭祀,集体上书请愿建立武侯祠。后主刘禅批准,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也就是诸葛亮坟墓所在地,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座武侯祠。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朝为官,每当朝廷出台好的政策,不管是不是诸葛瞻的主意,老百姓都归功于诸葛瞻,说:“一定是诸葛亮的儿子为我们老百姓办的好事吧!”

后来曹魏消灭蜀汉的时候,魏军统帅钟会经过汉中的武侯祠,亲自下马跪拜祭祀,而且严令禁止魏军将士破坏武侯祠,严令禁止魏军将士去砍伐武侯祠周边的花草树木。一个人死了几十年之后,他的恩泽不仅能够延及那片土地上的人,还能够延及他身边的花草树木之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起作用!

晋武帝司马炎登基以后,命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你去搜集整理诸葛亮的著作,朕要读。陈寿编成了一整套的《诸葛亮集》,呈献给皇上。司马炎读完以后一声长叹:我要是有诸葛亮这样的臣子,那我做皇帝得多轻松啊!

东晋时期,有个镇南将军刘弘慕名来到襄阳隆中,修复诸葛亮的故居,撰文祭祀、立碑凭吊。《三国志》注引《袁子》记载:“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诸葛亮死后一直到晋朝,几十年过去了,当地老百姓还在唱歌纪念他。

诸葛亮的修身之道、出处之道、为官之道、君臣之道、立国之道、法治之道、用兵之道,那么诸葛亮之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这里说的“道”,不是“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的东西。用通俗的话来讲,所谓道,就是能够被历史传递的正能量。

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弱肉强食,只有管仲、乐毅,愿意匡扶正义、反抗强暴,所以春秋战国的时代虽然混乱,但总还不至于一片漆黑,还有着走向光明的希望。

汉末三国,充斥着权谋和暴力,只有诸葛亮能够延续管仲、乐毅传递下来的正能量,以他们为楷模,自比于管、乐,并且把这样一种正能量在自己的身上做到极致,进一步往下延续。所以汉末三国的历史虽然越来越糟糕、越来越混乱,发展出了魏晋南北朝这样的大分裂时代,但也还不至于一片漆黑,而总有着走向光明的希望。

正如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所云:“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诸葛亮之道,点点滴滴往下延续,每当历史的暗夜,总能够照亮人心,激发有志气的人不计利害,不计成败,践行道义,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就是历史的希望,也是诸葛亮之道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