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是看见网络上的推荐,然后出于对书名的好奇,买了这本书。翻开书之前,我还没有认识费正清,然后我想当然地觉得,我想从书中了解一些美国与中国有何不同,各自的特征等相关信息。
阅读后发现,这基本上是一本历史书,一本关于中国的历史书,一本由一位美国学者从他的角度观察并写下的一本中国历史书。美国的那一部分内容很少,也不是重点写美国有何不同,而是写美国与中国发生的关联事件,以及历史上他们对待中国的方式,他们的做法。
一个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是只有几百年历史的新兴国家,有很多方面,它们都不同,我很好奇。这个问题,书中会涉及一些,待一点一点打开,慢慢揭晓。
回到这本书。小部分的篇幅写中国古代史,剩下的大部分写中国近代史,对我们来说,显然近代史比古代史更感兴趣。由于时间离得比较近,所以总想了解得清楚一点,再清楚一点,结果就在脑袋里形成了一种混乱的感觉,越是了解得多,越是感觉不了解。古代史因为时间太久远,所以往往留下的都是些经典,读起来反而觉得清晰一点。
我阅读此书,就当一本近代史的书籍阅读,读完之后,好像明白一点,又好像跟以前一样。留在脑袋里的,依然是那种有点熟悉,又朦朦胧胧的感觉。
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感觉很有收获。比如作者输出的一些观点。
如下摘抄:
西方和东方对于人与自然有不同关系这一点,是两种文明显著差异之一。人,在西方世界居于中心地位,自然界其他东西所起的作用,是作为色彩不鲜明的背景材料,或是他们的敌手。
据适度的估计,1750年以前印出的中文书比当时全世界所有其他文字印出的总数还要多。
在中国历史上,美国人迫切想得出答案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商人阶级不能冲破对官场的依赖,以产生一股独立的创业力量呢?
他愿意靠他在竞争中直接胜过他的同伙来发财致富,而不是依靠征服自然或更多地利用自然资源或使用改进的技术,来创造新的财富。这是因为从很早以来,中国的经济就表现为由最大数量的人共同争取少量的自然资源,而不是去开发大陆和新的工业。
总之,资本主义之所以不能在中国兴起,是因为商人从来不能摆脱士绅及其官府代理人的控制而独立自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就难怪西方传教士关心原罪的忧郁思想,很难战胜这种比较乐观的儒家观点了。
中国维护社会秩序的首要办法是灌输社会行为的正统原则(礼),其次是利用奖惩这种恩威兼施的办法。使用武力来维持秩序是最后一项手段,表示承认教诲和劝解已经失效,并且也许显出这个政权已失去其构成“天意”的民心。
中国人治学一直以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而不是研究人如何征服自然。
所以文人学士并不同匠人在车间里一起工作,也不同那需要新技术的工人一起干活。这种手脑分离,同达·芬奇以下早期欧洲科学界的先驱人物恰成了鲜明的对比。欧洲科学界的先驱往往出生于操手工艺的家庭,即使他们成了学者,仍建立他们自己的实验室,不受社会上习俗的阻拦。
中世纪的欧洲人缺乏书写材料而长于口头辩论,并且到19世纪开始后过了若干年,还宁愿采用口试而不大愿意采用笔试。这也许就使他们把机智和推理能力看得比记忆更为重要。
一旦那批给统治阶级舆论定调子的儒家文士认定一个皇朝已丧失其在位的道义权利时,谁也无法再拯救那个皇朝了。这仍是今天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因素。(舆论)
在西方传统中,官僚政治受法律调解。个人可以求助于法律的保护,来对抗官员的专擅。我们西方的公民自由权就靠这一点。
然而,中国船队尽管绰有余力,却缺乏绕道非洲前往欧洲的推动力,甚至连建立贸易据点的动力也没有。(动力因素)
17世纪耶稣教会从北京发出的信中,把中国描绘得非常光明美好,就好像告诉人们说,纵然没有神所启示的宗教,人仍能做出有道德的行为,它在许多方面是符合基督徒的标准的。这就为启蒙运动所追求的使道德与宗教分家的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
没有别的事件能比这更能有效地证明:通过自上而下逐步改良的办法来使中国现代化,是绝无希望的。
列宁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利用亚洲的落后国家,作为获取利润的源泉,以支撑资本主义体系。如果没有帝国主义对亚洲的剥削,使西方工人仍能得到较高工资,资本主义就会垮得更快。
这种唯意志论加上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中国人民——农民——作为潜在革命者的深信不疑,成为毛泽东的典型信条。
从1921年到1949年,而且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们的工作成就像雪球那样愈滚愈大,这是组织工作上一项了不起的功绩。
至此。
阅读这本书,相比看我们自己的历史书又多了一层对西方世界了解,他们的不同。很多事物,有发展的源头,不是说变能变的。
有些大道理,希望不仅仅是知道,还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