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给人的启迪很多,也不是一两篇读后感能够予以概括的。其内涵过于丰富,若不是沉下心来,你是感受不到其中之奥妙的。
笔者虽然尝试多方努力,却仍然发现只触之皮毛,至于深层次内涵,功力与努力程度欠缺,不得不抱憾了。
《曾国藩传》最大的触动远不是尚拙,为何?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知道做不到是常态。即使是竭尽全力地知晓它,行动层面很难“拙”起来。为此,果断地删除与放弃了。
真正触动到的有切肤之感的应该是曾国藩中年变法中的“不再慎于保举”。这点似乎与现代人风牛马不相及,其实其内在的道理是一样一样的,大道至简不过如此罢了——狂妄吧,愚昧吧,就这等水准了,抱歉!
起初,面对“滥举”之风很盛的晚晴军队,只要小有成就,领兵的都会保举自己的下属,管你战功如何,稍微沾点边的都不被落下,捞到点甜头。对此,曾国藩是非常痛恨的,且从未滥举。
可以大胆展开联想,此举对于当时的曾国藩而言(注意这里特指的是当时的曾国藩而非大彻大悟之后的他),他应该坚信自己处理得非常到位的。毕竟在他“以忠诚为天下倡”的思维观念里,单纯凭借忠义二字就应该足以让部下出生入死,但现实并非如此,真正的抱道之士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多。
大彻大悟之后,他意识到“不妄保举、不乱用钱,则人心不附”,只有“诱之于名、笼之于利,才能网罗天下英才”。于是,一改前志,大力保举,将朝廷名器当做自己的私恩了。
大伙不妨换位思考一番,若置身其中,回想这些年你的一路走来,兴奋多一些还是遗憾多一些?
不少人喜欢以道德标准去衡量事物本身,总以为替公司、替单位出力卖命是本职工作,是对公司支付给你报酬的基础回报,即使有那么一点点成绩,也是理所当然的。远没到向公司申请任何层面的鼓励或奖赏的时刻,即使是帮下属申请一点点奖赏也不见得是合时宜之事,更谈不上有意为之了。
正因为如此,不少人是宁愿负下属而不负老板的思维在按部就班行事。下属碍于情面,敢怒不敢言。如果有所选择,也许他们都不见得愿意待在这样一个部门。毕竟“你可以不屑,你可以无所谓,但其他人不见得也无所谓、不见得都抱着与你同样的思维”
这便是不少人带团队最为失败之处——无法真正笼络到人心。尽管有些人表面上是跟随你的,其实,稍有风吹草动,就非常不一定了,这点,你是明白的。
但,往往就是有人仍然喜欢用道德去感化人,顽固不得了,但有几人能够入耳?过于理想化的管理思路,下属不可能舒服的。
说实话,这些人真的应该还得感谢他们的下属,为何?
因为他自己的不作为,让他人理应获得的福利变成无影无踪或者销声匿迹,你说是不是应该感谢他人?
其实,再笨的人都能够想明白,花的又不是你自己的钱,何必呢?为何老不开窍呢?
若不是因为二次阅读《曾国藩传》、若不是采取边思考边回忆边琢磨的笨办法读书,估计,现在的不少人包括笔者在内还自以为洋洋得意自己的行为呢?
现实呢?无需猜测,必然是一团糟。
有时候,大彻大悟之后的你会觉得之前的自己真的好笨好笨。
但,当时的你是缺乏此方面认知的。相反,你却总以为自己反应有多快、有多聪明——诸如:读的书比别人都多、懂的道理比别人都厉害、处理问题比别人都恰到好处,一切的一切反正都高高在上......反正,就是别人不如你。
其实呢?不甚觉得你太自恋、自负了吗?
不应该啊!尤其是50多岁了,才懵懵懂懂清醒过来的一代人。啥叫应该不应该?有些道理,三岁孩童都懂,80岁却老翁做不到。你呢?50老翁做不到还是也不懂?
这些年,难道社会大染缸一点作用均无吗?不现实啊!
芸芸众生,耳濡目染,该进去的吸收的与不该进去的被动吸收的应该都进去吸收一部分了,为何依然没啥进展?难道是你自己确实太不追求进步?或者你的觉悟太低了,扶不上墙?
一言以蔽之,是不是你这个人连基本的和光同尘都做不到,糟糕能够简单概括吗?太糟糕了!
有时候,你不得不思考一番“为何别人思路与你屡屡不同?”是你创新?是你标新立异?是你独到见解?不见得。
若仅仅是个案不同也就罢了,视为特例。可总不可能总是有那么多的特例啊!其实,也不可能有那么多违犯常规的,这点,你说心知肚明的。
难道自身思考深度不够?不是一直为自身具备的深度思考沾沾自喜吗?没有想到吧。自以为善于思考也许仍然是表面功夫、浅尝辄止罢了。
有时候,尤其是觉悟之后,理应有点悔恨自己的无知了,也有点愧疚之前对下属的不是了,可世间哪来后悔药一说?
还是回归基本的议题吧——别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了。你只是你,别人仍然也还是别人,而不是你心目中以为的哪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