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柳林风声》是小朋友的课外阅读书单中有这本书,然后在Libby上借了原版来读。刚开始进展很慢,直到读到Mole碰到Rat,和Rat一起划船共享午餐,从没有过河岸边生活的Mole对Rat的生活充满了好奇,而这个新朋友还坦诚地邀请他来到自己的温馨小屋。可能对Rat来说一切都不足为奇,但对于Mole来说这已经是他实现的白日梦了。对于一个在地洞里生活又没什么朋友的Mole来说,Rat的那些河上的趣闻轶事让Mole的生活充满了新奇与快乐。
但随着一连串相仿的日子过多之后,Mole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渐渐地对Rat口中的Badger充满了好奇,总想着让Rat带他去拜访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可Rat告诉他安心等待。Mole在一个冬日的午后终于下定决心自己出发去野林找Badger。结果遭遇了暴风雪被困在野林,幸亏Rat半路赶来,在他们的一起努力下找到了Badger家。
Kenneth把动物拟人化,写出了一个孤独孩子来到一个新环境的心声。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母亲在生他弟弟的时候因猩红热去世,那时他年仅5岁。而他父亲因为酗酒,把他们寄养在了祖母家里。祖母家就在泰晤士河边,这也是《柳林风声》这本小说中的河边。一个是寄人篱下的生活,但又是他喜欢的新环境,对Mole心理活动的描写无一不是作者心理的体现。
Mole和Rat在Badger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Mole也终于圆了拜会Badger的梦。因为Badger的住宅和他一样都在地下,他重新感到了舒服自在,可Rat却开始不习惯这个憋闷的环境,想要回去照看他的河。
于是在Mole和Rat往回赶路的时候,他那个看似被遗忘的“家”又一次把他拉了回来。他的家尽管矮小简陋、陈设贫乏,确实属于他的,视他为自己建造的家园。而家也在思念他,在他经过时凄楚地提醒他:家就在这里,它需要他。当Mole终于忍不住向Rat哭诉的他对家的思念的时候,无论谁都会动容。善良的Rat和Mole一起返回Mole的家,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晚。
在文中写到“火光闪烁,照亮了他所熟悉的友好的物件,这些东西不知不觉成了他的一部分,现在都笑眯眯毫无怨言的欢迎他回来。”是呀,虽然他离开了家,但家里的一切又无不刻印在他的身上。之后他还是回到了那个更大的舞台,但有这样一个地方完全属于他,在任何时候他都可以回来,这应该就是家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吧。
在书中Rat一直都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爱写诗,乐于助人,在Mole看来他是一个完美的伙伴。就是这样一个知足常乐,乐于助人的Rat,居然有一天被一个风尘仆仆的航海老鼠给震撼到了。这是一只航海老鼠,他眼角布满皱纹,身上补满了补丁的衣服满是泥污,但目光炯炯地走在乡间小道上。当他们相识之后,航海老鼠谈起他的那些航海的探险经历,Rat突然觉得自己居然一直过着这索淡无味的生活,对航海老鼠的漂泊生活充满了向往。
漂泊意味着居无定所,但也充满了光怪陆离的经历;安逸地生活在一个熟悉的地方,如果知足,一辈子也就过去了。
Kenneth虽然从动物的角度去诠释家和漂泊,但对我们成人来说那就是我们自己在成长路上的抉择。离开自己的家,去往自己向往的城市建立一个家,但那个最初的家却一直魂牵梦萦,回到最初的那个家又怀念漂泊的无数种可能。
关于作者:1868-75 Kenneth进入牛津St Edward School就读,毕业后他叔叔拒绝资助他就读牛津大学。他在伦敦为叔叔工作一段时间后,在1879年在英格兰银行做了一个职员,并在1898年成为了银行秘书。期间他经常写小说投稿。1899年他结婚,第二年就有了儿子Alastair。但他儿子出生时就有一个眼睛失明而且身体也不是很健康。《柳林风声》的故事是他以信件的形式给儿子讲的,1908年此书出版但当时并未引起轰动。他儿子在就读牛津大学本科时卧轨自杀,那时未年满20。以后他与妻子很长时间都住在意大利,1932年7月6日Kenneth在Pangbourne家中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