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有些失落的样子,跟我说:"女儿说永远不搞对象,更不能结婚。"原因就是她女儿经常看到父亲和母亲打架,她看到婚姻带来父母的不愉悦,似乎被戴上了枷锁。一想到搞对象、结婚就害怕,觉得结婚后的生活是不幸的,抵触心理很强。
书中讲到操控型父母,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父母还不少。他们觉得:"我生的他,他就应该按着我的意愿走,啥事必须听我的!"我看到一个母亲为孩子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孩子选一个母亲在旁边否定一个,孩子想学医学,母亲说那个专业太累了,不能选!孩子选机械类,母亲在旁边说那个专业太危险,不学!孩子选出省的院校,母亲说太远,不能出。孩子气的放弃几次选择,出门哭了几次,最后气的哭着不报了,离开了妈妈,妈妈给女儿打电话也不接。还好最后妈妈依着孩子,孩子没有走极端。还有我的一个学生不想学医,儿子拧不过父亲,父亲给他报的一所重点医科大学。通知书来了,儿子不去。选择复读,最后成绩不如第一次高考成绩,精神崩溃。
书中写到"""当“你是”变为“我是”毫无疑问,孩子会因为朋友、老师、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贬损受到伤害,而最容易带来伤害的还是父母,毕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你无所不知的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父亲常说“你真没用”,那你就一定没用。孩子们不会从其他角度审视这些评价并提出质疑。
当你从别人嘴里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并让这些评价进入你的潜意识时,你就是在“内化”它们。负面评价的内化一变“你是”为“我是”就形成了自卑心理的基础。言语虐待不仅严重损害了你作为一个可爱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人的正当的自我认知,还会对你的生存方式及成就价值产生必然的负面预期。"这部分说的就是言语虐待型父母不只是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还会让我们家长身心疲惫,降低我们的生活的幸福感。
我们有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享受的,而不是斗气的。我们要学会接纳,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我们不会百分百做得那么对。孩子是帮助我们自我成长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有完美的精神生活。不管是青少年儿童,还是我们成年人都需要大量阅读,因为我们在某一时刻会烦恼焦虑,阅读会让我们内心平和、强大。我们要学会反思、总结、多学习,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不断修复自己,让我们的认识得到提升,继而让我们在春天里享受花开,在夏天里享受丝丝清凉,在秋天里享受幸福的果实,冬天里享受爱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