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以及更高的态度和标准。尽可能产出让自己满意的、在三五年之后再看依然有价值的、能让人能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东西。他的文章有知识、有深度,读起来接地气、极易懂,给人受益匪浅之感,他的思考不慌张、不迎合,常被读者誉为一股清流。
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事物规律,你将洞悉如何真正成事!如果对自己不了解,我们就会被人的原始天性束缚,这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很痛苦。然而,如果了解大脑知识,我们就可以观察并指导自己,运用认知的力量去克服天性,从而获得长久而清晰的内在动力,让我们告别绝大多数人生痛苦。
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无法直接传递,那就是心智。所谓心智,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断与选择。
一小部分人幸运些,在合适的年纪“睁开了眼睛”。他们跳出了成长的陷阱,开始刻意提升自己,为未来美好的生活做准备。他们慢慢甩开了大队伍,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列,然而很快遇到了瓶颈:想勤奋,却总是抵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努力;想精进,面前却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了很多努力,都白费了。他们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实践和改变才是这本书的核心,所以,更多的时候,你需要把它当成一本工具书,时常回顾、思考和实践,直到自己发生真正的变化,而不是一读了之、过过“脑瘾”。
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上篇: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一、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1、大脑:重新认识你自己
在我们的大脑里,由内到外至少有三重大脑: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事实上理智脑很少有主见,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理智脑的职责既不是开除两位员工,也不是与他们对抗,更不是亲自上阵,包揽一切,而是学习知识,提升认知,运用策略,对两位老员工既尊重、包容又巧妙驱动,通过各种办法让它们开开心心地把活干了,最终使大脑这个“公司”团结和谐,欣欣向荣。
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指代更加贴切。
趋难避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逃避真正的困难;
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制止力,而是依靠知识。因为单纯地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
2、焦虑:焦虑的根源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利,或影响力。
真正能让你变强的东西,其核心困难是无法回避的,不下决心与之死磕,始终在周围打转,时间越长越焦虑。最简单的方法是反着来,关键是如何真正提升能力和保持耐心。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耐心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它直指我们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天性,可谓得耐心者得天下。
3、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如果我们能了解一些事情发展的基本规律,改用理性这把客观之尺,则会极大地提升耐心。对外部世界的规律认知能使我们耐心倍增。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对于任何没有特殊资源的个体或群体来说,要想有所成就,前提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地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在内层,量虽小但效用大)>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在表层,量虽大但效用小)。
学习的平台期:几乎任何学习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
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链接并被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个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比如学习英语,建立一个新的语言“过滤器”,通常需要6个月才能突破平台期。那些时常坚持用英语“熏耳朵”的人,往往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听不懂的英语好像都能听懂了。这就是平台期突破的典型表现。
当我们清楚了上述规律之后,就能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或挫折失败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放弃,而我们继续坚持。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怎样拥有耐心?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该有的享受一点都不会少,只是不是现在享受,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后。后娱乐的好处是,将享受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踏实,就像一种奖赏。
耐心就是这样,不能急于求成,允许自己缓慢地改变,甚至经常失败。无论结果如何,和自己对话都会产生效果。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想办法看清那些想做之事的意义和好处,你看到的维度越多,耐心就会越强。最高级的方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动来解决困难。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 就会无往不胜!
二、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1、模糊: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统一。这几乎成了这个世界上所有人共同遵守的学习法则:
《思考力》:丢弃所有已经消化的信息,让问题的核心浮出水面。
《刻意练习》:不要重复练习已经会的,要不断寻找那些稍有难度的部分。
《超越感觉》:凡事不要凭模糊的感觉判断,要寻找清晰的证据。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学霸的秘诀往往在他们额错题本上—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明确错误,并集中精力攻克。让自己游走在学习的拉伸区,自然进步最快。
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把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恐惧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货色,你躲避它,它就张牙舞爪,你正视它,它就原形毕露。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领先的群体都有意无意地做着同一件事:消除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
2、感性:顶级的成长竟然是“凭感觉”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被某件事击中,“动了感情”,就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追问原因。
这就是高手学习的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更好的读书方法或许就是你在读完整本书后几天再问自己:现在你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牢牢抓住这个触动点,去关联、去实践,就会获得最大的收获,而其他的内容则可以先放一边。这也是我自己的读书方法—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真正的觉醒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比如《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作者就提出了6条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正确的答案往往都是利他的,因为真正长久的人生意义和幸福只能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
先用感性选择,再用理性思考,或许是一个更好的策略,尤其是在做那些重大选择时。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三、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力
1、元认知:成长慢,是因为你不会“飞”
如何获取元认知能力:
①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工具需要从“过去”端获取,包括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比如当我们读过《刻意练习》后,再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时就不会逃避和畏惧,而会利用“舒适区边缘”理论让自己积极面对挑战;当我们读过《超越感觉》后,面对自己讨厌的人时也不会表现出攻击和不屑,而会尽力从他身上学习真实可用的东西。学习前人的智慧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广的全局视角(高度)、掌握更深的底层规律(深度),帮助我们从无知中跳出来,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②自身的经历更是一种独特的财富。
③冥想:就是那种只要静坐在某处,然后放松身体,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和感受上的活动。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2、自控力: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
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通过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如果不在这些选择的节点想清楚,我们就会陷入模糊状态,而模糊是潜意识的领地,它会使我们产生本能的反应—娱乐。所以,基本的应对策略是:在选择的节点上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高尔基曾经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下篇: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四、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1、情绪专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
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第一次相识的时候,盖茨的父亲就分别给他们一人一张卡片,让他们在上面各写一个词,描述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结果两个人的答案竟然一模一样,都是专注。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2、学习专注:深度沉浸是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沉浸能力强的人时常处于支配层,沉浸能力弱的人时常处于被支配层。如果我们希望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刻意磨炼这种品质,或许这正是改变你我命运的金钥匙。
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换言之,我们没有变得像天才般卓越是因为方法不对或练习不够。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如果目标太大,那就将它分解成小目标,这样做也是为了使目标更具体,精细。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季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我们每天都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举个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改变练琴方法的例子:
我先听她弹一遍,发现有很多不熟练、易出错的地方,于是我要求她今天只练第一节,后面的先不练(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然后只练刚才弹错的地方(在拉伸区练习),只要能连续流畅地弹3遍不出错就算完成(目标具体清晰)。在练习过程中,我会及时纠正她的指法和按键错误(及时有效的反馈),这样,她很快进入了专注状态(沉浸其中),不一会儿就把第一节弹得很好了。
无论是谁,拥有深度沉浸的能力后,就一定能走向某一领域的高处。
前人的智慧足以使我们走向卓越,只要用心拾取,我们一定能在进化的大潮中成就自己,造福他人。
五、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1、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找一个自己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式,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做更重要。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能够主动降低学习的强度和难度,使自己处在最佳承受范围,既保留了学习的成就感,也保证了学习的挑战性。
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事实上,它就是难易匹配的意思: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对于学习,我们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去梳理那些处在自己拉伸区的内容“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就是让孩子保持合适的学习节奏。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他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理想的状态是持续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匹配的财富或自由。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
同时,速成是不可能的。因为能力圈只能一点一点扩大,所以只要我们遵循匹配规律,不断在舒适区边缘拓展自己,同时愿意和时间做朋友,那么我们注定可以持续成长,重塑自己。
你只要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这样你就愿意行动了。几乎所有的行动达人都是拆解任务的高手。
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这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只练出错最多的地方,看完之后合上书进行自我测试,把出错的单词找出来,然后不停地重复记这些出错的单词,直到全部掌握。
2、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在时代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那就应该尽早摒弃轻松学习的幻想,锤炼深度学习能力,逆流而上,成为稀缺人才,否则人生之路势必会越走越窄。
从知道到做到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到是一回事,让别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遇到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的开始!因为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深度学习注重输出。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
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
三是反思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提到,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知识是最不具前移能力的,你成为医学博士,也照样有可能不会做麻婆豆腐;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迁移性要好一些,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只有在自己的领域探索得足够深入时,灵感才可能在潜意识的帮助下显现。如果自己在一些领域的认知积累得足够多,那么,即便是面对影视节目、娱乐八卦或新闻热点等这些分散人们注意力的事物时,也同样能调动高级认知,把它们与有益的思考关联起来,产生更深刻、更独特的见解。
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我们可以把浅学习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需求全部寄托于此,更合理的态度是: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3、关联:高手的“暗箱”
关联,正是高手们的秘密,但因形式隐蔽,常不为人所知,故而形成了暗箱。
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知道知识点、关联信息点、行动和改变。
不管这个新知识让人多警醒、使人多震撼,若是无法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足够的关联,它存活不了太久。
写作就是一条深度学习的自然路径。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首先,手中有锤子。
其次,输入足够多。
多走走、多看看,多阅读、多反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再次,保持好奇心。
最后,常说一句话。“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
4、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时,你要是能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这才算是真有知识。请注意,这不是在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是在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我会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我会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
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
如果触动自己的新知识产生链接?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如果你在读书、写作、交谈的时候想到了一个观点,哪怕你记不清具体的内容,只有一条微弱的线索,你也要极端重视这些内容,因为那些能在需要的时候被提取的知识,是与你真正产生触动的知识,你们之间宝贵的链接还在,所以要想办法主动关联和强化。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时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最终,你会明白,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拓展。
5、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开打不出未来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这就是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
所谓“大美不自知”,我想破除任何心态的方法正是如此—集中心力做眼前的事就好。
我们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
这个策略来源于《微习惯》一书中获得的启示。作者斯蒂芬·盖斯为了养成好习惯,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读一页书、每天只写50个字,这种无负担的习惯养成法最终促使他拥有了良好的身材,养成了阅读习惯,还写出了自己的书。他称这种方法简单到不可能失败。
于学习而言,保持内在的动机最重要,做难事必有所得,因为它更接近成功的要求。
6、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因为人类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没有思维、短视愚笨,时常沉溺于游戏、手机、美食、懒觉等。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一开始常常用不好、做不好,但他们肯定要“捣鼓”出一个东西,然后抛出去获取反馈,不断打磨迭代。
“锁定价值—打磨作品—换取反馈”正是我持续写作的真正策略和真实动力。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在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古典在《跃迁》一书中这样描述高手的破局战略:找到自己的高价值区—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再借助头部效应的系统推力,从一个小头部不断地向大头部移动,实现跃迁。
而抢占头部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持续打磨高价值的作品,凭借作品换取反馈。
痛苦也是一种反馈,关于作品分享: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
7、休息: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那些轻松学习的学霸,他们学习时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高效学习的关键在于保持极度专注,而不是靠意志力苦苦支撑,谁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胜出。然而专注这个品质在信息时代已日渐成为稀缺品质。
更科学的模式应该是:“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保持平衡。你想让精力保持高位,就要学会主动停下来,这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关键点。刻苦,是一种宏观态度,轻松,是一种微观智慧。
六、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1、清晰:一个观念,重构你的行动力
如果起床后,我们能可以避开轻松和娱乐的吸引,先去读书、锻炼,或者做些重要的工作,精力就会呈聚合状态,并自动增强。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要是第一!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
一切都只知道个大概,这对提升行动力来说,是很致命的。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清晰力的建立并不复杂,做到这三个字就可以实现:写下来。
(1)待办事项;(2)计划完成;(3)实际完成;(4)备注。
从2017年2月开始使用到截稿前,我快用完9个本子了,通过持续的规划和记录,我对自由时间的掌握变得越来越强。只有真正做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写与不写,完全不同”。
行动力最怕模糊,因为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你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聪明的思考者都知道“想清楚”才是一切的关键,在“想清楚”这件事上,他们比任何人都愿意花时间,而普通人似乎正好相反,喜欢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洪流中,随波逐流,因为这样似乎毫无压力。
2、“傻瓜”: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傻瓜”
我非赌徒,深知凡事都有例外,平时很少说绝对的话,之所以用“打赌”开场,只是希望引起你的注意和思考,而非争论。
我在得到App上订阅了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专栏,按照他“只字不差”的阅读要求,我竟鬼使神差地做了一个决定:把文章全部用键盘重敲一遍,包括文后重要的留言。一年52周,每周4天,每天约2小时,我就这样“读”完了这些内容。
只要道理正确,就别在乎那些小聪明,带着不计得失的心态向前走,你会发现目标越来越清晰。
在立体的世界里,处于高层次的人和处于低层次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态度往往有天壤之别。我此前一直强调“想清楚”的重要性,但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用行动反复验证他们的理论,不适则改,适则用。
3、行动:“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解
细数这世上的难事,“知行合一”肯定算一条。
从现在开始,把认知当成技能,知道或相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七、情绪力—情绪时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1、心智宽带:唯有富足,方能解忧
在一定的前提下,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宽带。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宽带,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真正的行动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情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2、单一视角: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
那些对自己的观点、见解异常坚持,对别人的观点又油盐不进的人,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学识浅薄或修养一般的人,因为学识浅薄的人除了自己的原始视角,通常很难感知到其他外部视角,所以就会抓着第一判断死死不放,因此,其修养表现也不高。
反观那些学识或修养高的人,他们表达观点时通常非常谨慎,常用“也许”“可能”等表述。这真不是他们故意谦虚,而是因为懂的越多,看到的角度越多,就越知道用一句话或一个观点无法把事情描述清楚。
很多领域的泰斗在针对一个主题洋洋洒洒地写完几十万字的论著之后,都会发自肺腑地在书中申明自己的见解非常有限。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平和、更智慧,首先要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多维性,并把这个意识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脑子里。
这种多视角观察的能力其实就体现了元认知能力。有了元认知,我们更容易在自我观察上保持觉知,进而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出“高情商”的特质。比如,我们不会随口说出刻薄难听的话,尽管自己可能确实很想说,但在话说出口之前,我们会在脑子里估计从各个角度听到这句话后的感受和反应,然后选择一个最佳角度,让所有人都觉得得体、舒服。
吴军的想法更明智,他说:“我对任何人,一般都先假设他是正直、善良和诚信的。”以开放引导开放,是为高级。
适当地有氧运动会提升我们体内多巴胺的水平,而多巴胺对于创造力和多角度思考能力来说都很重要。
3、游戏心态:幸福的人,总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不要让事情本身束缚了你的情绪和注意力。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
那些对内在动机更敏感和坚持的人,总会与众不同。他们不会为外界的奖励或评价而刻意表现,只会为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而努力进取,这样的人很难被困难击倒。
这个世界的模样,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
八、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1、早起:无闹钟、不参团、不打卡,我是如何坚持早起的
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一旦认知上想通想透了,行动就不需要用大把大把的意志力来支撑了。
我一般4点半左右起,相比较7点起,每天多出了2小时,按一天8小时工作时长计算,每年可以多出约90个工作日,如果坚持40年,就相当于一个人全年无休工作10年。我可以高效地做下面这些事情:
①规划:10分钟左右列出全天的工作
②跑步
③反思:每天复盘一些工作、梳理一些思绪,或把一些心得感受记录下来。
④读书或写作
⑤困难的工作
备注:中午需要午休一次,在饭后午睡半小时就可以让我们快速恢复精力。
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2、冥想:终有一天,你要解锁这条隐藏赛道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研究表明,通过这种集中注意力的冥想练习,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大脑灰质变厚,这意味着这种练习可以从物理上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因为一个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和大脑灰质厚度是影响人聪明程度的因素。
冥想:闭眼静坐,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每天坚持15分钟以上。
3、阅读:如何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这大概是最高级的成长策略了。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
我们每天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花在无意义的娱乐活动上的时间就会越少,思维密度就会越来越大。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坚持高密度思考的人会与习惯低密度思考的人产生巨大的差距,这正是我们现在要仰望智者的原因。
阅读是个技术活:
①读书要先学会选书:阅读难度刚好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的书。
②阅读是为了改变: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
只要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障碍就会立即消失。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了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③高阶读书法: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读写不分家。
阅读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平等、希望和机会,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不同,那就请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实践。
4、写作:谢谢你,费曼先生
如果你有兴趣,记得去读一读《别逗了,费曼先生》,他总是能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打破众人的期待,让人捧腹,让人动容,我坚信,那样的生命值得被了解。费曼先生之所以厉害,除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韧性,应该还与他独特的思维习惯有关。即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能用简单的语言就不要用复杂的,这就是费曼技巧的核心之一。不过,简单不仅仅意味着轻松,还意味着简洁和形象。
比如在写作过程中,先用合适的故事引起对方“感性小人”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把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感性小人”转达给“理性小人”。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一个人想要真正成长,一定要学会写作,因为“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是低效的。而写作时如果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则是无用的。
5、运动: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
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则则更像是一潭死水。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
好的模式是“运动+学习”,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负责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以及参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收到刺激,不断生长。
“运动+学习”的模式需要坚持,因为新的神经元从生长到成熟通常需要28天。长期坚持,脑子会不知不觉地变得越来越灵活。大脑神经的链接越来越多,信号通路越来越宽,反应速度越来越快,人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就像一台计算机的运行内存在不断扩容,硬件条件变得越来越强。
如何正确运动:专业的建议是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80%之间,刚好处于身体的舒适区边缘,每天活动半小时,就能产生极好的效果。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让自己保持做有氧运动时有些气喘的状态。好的运动方式一定同时包含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
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结束—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2014年元旦,我开始改用手机日志(系统自带的日历软件)做记录,因为电子日志携带和记录更加便捷,而且搜索也非常方便。后来我从《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得知有个叫柳比歇夫的人坚持做了56年的时间统计,他过了很好的一生。而我竟在某种程度上做着和他一样的事—详细记录自己的日程。
从日志到反思:记录日志虽然没有让我成为像柳比歇夫那样厉害的人,但提高了我对时间的敏感性。对当天最触动自己的事情或感悟进行复盘,通常只需要三点:
①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②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③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如果你练习反思,也必然会关注身体、情绪和思维三个层面,进而不断优化和改进自己。当然也会产生很多灵感、顿悟和创意,只要你去实践,就会有很多发现。有了这些认知晶石打底,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每日反思暗含了三大底层原理:
①符合“触动学习法”:在反思的时候不用把注意力放在日程上,而是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人在舒适区边缘学习,成长是最快的。
②运用了“元认知”:元认知能力是人类的终极能力,一旦开启,自我觉醒就会启动。
③遵循了“刻意练习”的原则:刻意练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带着清晰的目标去学习。如果只是随波逐流,不动脑子地度过一天又一天,我们顶多是增长年龄,但如果能带着要领去生活,我们就会成长飞快。
反思的好处:
①它可以节省我们的生命
因为灵感虽然是一瞬间冒出来的,但其背后却是一段生活经历的积累。我们上次没有抓住这个灵感,这次只能重来一次,如果还抓不住,它以后还会不断出现,如此反复,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低效。所以,当头脑中有什么想法或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记下来,哪怕是记一两个关键词也行,回头再整理打磨,把这个认知放大,就相当于节省了一段生命。
②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感知细微变化的能力
③它可以让我们正视痛苦
少数人会选择正视痛苦,反思错误,而大多数人选择逃避,沉浸在负面情绪中。痛苦哪里是什么坏事,那简直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信号与提示!
开始行动吧:
①不要被形式所缚: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而不是形式的完美。
②尽量提炼出具体可操作的知识点或行动点
③列行动清单:把最重要的行动点单列出来,保证我们能持续地行动下去。
④对自己极度坦诚,把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挖掘出来
⑤要多阅读:保持耐心,持续练习,你的感知能力自热会越来越强。读书大概就是这样,大段大段的文字读过,最后有那么一两句话打动了你、改变了你,阅读的意义就实现了。
⑥选择合适的记录载体:电子文档,比如石墨文档或印象笔记
觉知,自古以来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炼方式。愿本书照亮你的心智世界,成为你前进路上的顶塔,也愿更多的人能发现本书,共同觉醒,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