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世界观》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10-24 07:12:3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世界观》读书笔记

我昨天读完了《世界观》。

这是一本好书,第一章就几个定义,真理,事实和归纳演绎做出了很好的研究阐释,颠覆了我很多的认识,甚至有“怀疑论”和“相对主义”倾向了。一切经验来的不过都是人的“意识”的呈现,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直观确认事物的本身,中间隔着“意识”之门。我在想大约只有上帝知道事物的真实的样子(我甚至怀疑事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本质,因为它连人的意识都没有,何谈认识自己是什么?)似乎成了一个无解之谜。于是,我对一切“事实”和“真理”乃至“经验”都产生了怀疑,这是我的怀疑论。

相对主义则是指,所有的“真理”和“事实”都是相对的,所谓真理的基础“经验事实”不过一堆“意识”的东西,事物本身“不可知”,只是说相对我们的“意识”而言是“相信的事实”。而所谓“哲理性事实”则全有赖于你的教育形成的“世界观”拼图,依然是给予“大多数人相信”而言的“相对而言的确定”,这就打破了“科学反应事实——本质论”,而至于认识方法论上,科学的归纳法和演绎的方法各有弊病,全都需要一个前提。休谟对归纳的总结很精辟的指出成立的预设是“明天和今天一样,是因为今天和昨天一样”,而演绎法在证实和证伪上都出现了悖论的问题,似乎也是无解了。这就又击倒了“科学是一种认识事物规律的正确方法”。最后人们不得不妥协的承认:我们只能采用“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二元法来对待每一个科学结论,并且往往需要很长和很具有争议的方式来从一个旧理论接纳另一个新理论,还是充满着“相对性的”带着“怀疑”的接受。

对我个人的启迪是:一切现有/固有的结论都变得“存疑”和“相对”,随时要有被颠覆和取代的可能,于是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同时,我又有对柏拉图的“理念”观感到肃然起敬,如果我们在现实的世界里总是无法认清事物的真相(不过是意识对现象的在大脑里的反应)而现有人世界的方法上又存有种种疑问,那么“本质”和“完美”还有嘛?在哪里?柏拉图极有预见性的说,有!在“理念的世界”,细想一下,“真圆”这个理念,在现实里找不到真圆,意识对经验的反映里也没有,只有在纯粹的“理念”世界里才有一个绝对的,完美的,具有真理性的“真圆”。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投射而已,我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再次得到了强化。所以在这一章我花的时间最多,读得最细致,收获也最多。

第二章是从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到牛顿的世界观,经典物理范畴。也是我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重要的拼图,这一章主要是谈着这种世界观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和我之前读的《什么是科学》大体一致,我就不再赘述太多科学史发展过程和不同时代的作用。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天体物理的发展是推动这次世界观转化的重要推手,如果不是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牛顿的出现大约还要延迟一下。

我从这一章学习到最大的收获是,我们在接受一种新理论下的真理/事实的时候,靠直觉经验是往往不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简单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星辰围绕地球运转,地球是静止”这一点到“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地球是自转”就无法通过直觉经验判断得到,而是需要大量的观测和数据来辅助和支持。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过度如此缓慢而艰难绝对不是所谓的“封建的教会意识形态”的阻碍科学发展这种我们接受到的教科书式的教育那么简单,并非如此,而是它的确与我们的直观经验事实不符合。它不像“地球是圆的”那么容易被接受和验证。(请不要忘记运动是相对的,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也可以同样在另一个修正的第谷体系里用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得到合理的解释,可以百度,此处不做赘述)

而后面大家所熟知的牛顿三大定律是基于“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基础上的,一开始也是无法从直观上可以确认的事实,甚至是违反常识的(抛出去物体会自动停下来,世界上没有永动机,这些都和“物体会匀速的持续的运动下去直到有外力阻止。——请不要用现在的已知的“阻力和重力”去苛责当时的经验观察,要把自己设想为一个“孩子”的眼光去体会这个矛盾)

所以,也是这个理论的建立而承认也需要了一个过程。但一旦被承认,我们就建立了了一个“绝对时间”“绝对空间”“万有引力,重力”等概念而深信不疑根深蒂固了,因为它的确很好的解释了诸多自然规律的事实存在,然而,直到它对一些现象无法解释为止,都只是被当作特例而没有被颠覆。所以对我而言,我的收获是,不要带着“意识形态”的眼光看待问题,而是以回到历史,尊重历史的角度去看待任何事物/理论的在那个时期的局限性,少一些批判色彩,多一份赞赏,慨叹这么多伟大的人物在那样的条件下做出如此惊人的突破性的创新的发现,推动了科学和时代的发展,体现了真正的时代的精神。同时也反思为什么这样的科学成就往往发生在西方社会,我们那个时候又在干什么?为什么没能取得同样高度的成就?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科学不是“技术”而是“科学精神”,培养和保护这种科学精神需要的是一种科学文化,科学氛围和科学制度,否则都是空谈。

最后一章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比较新的演化论对我而言最艰深的,坦率讲虽然这已经是一本科普级的书籍了,但对于我这样过一个高中物理水平的人而言,还是深了,我大概只读到“狭义相对论”这一节还能理解外,从广义相对论到量子力学乃至演化论我就已经失去耐心去逐字逐句的去思考和阅读了,直奔结论的成分居多了,而我能在此可以思考和分享的就变得乏善可陈了。

总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则打破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将牛顿力学里无法解释的现象做了更好的诠释,甚至对重力事实存在与否也提出了挑战(根据广义相对论,不存在重力一说,不过是时空曲率产生的一个现象而已)所以,我的感悟是,科学是动态的,是发展的,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理论,科学本质上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判断能力的体现。当我们发现一种现象的时候,我们尝试运用因规律从中找到一些可以解释的理论,然后再到自然界去预测和检验这种理论,如果可以有效的预测或验证,我们就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科学。但归根结底科学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发扬,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去探索。但是,依然存在我的疑问:科学(规律)是人类意识的发明创造还是只是对自然界客观的存在的发现。(我们是世界的创造者,还是我们是世界的记录者?)这点还没有想透彻。大约还需要更多的阅读和体悟吧!

补注:承蒙Edward指出,笔记上有重大缺失属于我忽略的“经验事实”,以及从和他沟通而得来他的“哲学性事实”补记:这本书最开篇是介绍“世界观”如书名一样,这是全书最提纲挈领的部分,篇幅不多但是重要性极强。他阐述了我们的科学观是建立在我们的一个主观的世界观框架内的,由核心观念和非核心辅助观念构成,环环相扣,犹如拼图(这是作者的比喻)。我们每次接受一个新的观点,都是先尝试在原有的拼图里插入或者替换一个模块。但是当我们的替换变得越来越难,尤其是需要动到核心拼板的时候,那么整个旧的世界观拼图将不得不被推倒而由新的核心观点和新的辅助观点来构建新的世界观。

科学史,就是一部构建,修补性替换,无法替换,推倒重新构建的动态过程,而完成这个过程的始终是人,是我们人的主观的意志再起作用。我可以理解为:一部科学史就是人的世界观的建筑史。同时Edward提出了一个“不可通约性”的概念,我从本文里可以感受到他的概念事实,但无法经验到这种概念事实(譬如直接读到),所以我暂时只能把它归结为我从Edward那里获得的“哲学性事实”,但我认可他的观点。也就是同样的概念在不同的世界观里的含义是不同的,譬如重力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里是不存在的,只有重量,而牛顿那里是一种工具主义的存在,在相对论里又不存在了,只是一种时空曲线下的现场。所以,不同世界观里对同一个概念的定义和理解有时候是大相径庭的,这表达了不可通约性,就是没有一个普遍的超越世界观的定义,即便是“上帝”这个概念在亚里士多德和牛顿时代的定义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