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叛逆》读书笔记
年过八旬的陈方正教授花了13年时间重新完成《继承与叛逆》(增订版),在2022年底面世。写第一版他曾花了12年,于2009年出版。
一个人能有多少个25年?尤其是一位著名学者的四分之一世纪,所以这本书不可不读。
不过它很难读。
2009年版我读了三年,见到他时,老老实实告诉陈先生:我读不懂。即使我是一个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因为它太浩繁了,那一版的正文634页。爱丽丝刚掉进兔子洞时根本不可能感觉到那是仙境,喝一口水就能缩得如同老鼠大小,吃一块蛋糕又会变成巨人,同一块蘑菇吃右边就变矮,吃其左边则又长高。嗯,那就是我十年前的感觉。
不过,十年后再拿到正文达到748页的增订版时,我却发现自己很容易读懂它了。
不是我读书的能力强了,也不太是方正先生的增订版变得通俗易懂了,我想也许是另外的原因。
试着论述一下:
一、其实方正先生已经很细心了,他在导论中说:
1、“本书所致力的,将是西方数理科学整体发展的具体论述,至于中西科技发展史的比较,则非本书重点所在。”
2、“本书的基本目标,在于了解为何现代科学出现于西方,实际探讨途径则在于为西方科学兴起、发展、蜕变历程的整体描述概观,然后通过此概观以及重大转折的讨论,来对上述问题做进一步探究。这探究最后也可能对现代科学为何并非最早出现于中国的问题,带来启发。”
3、“中国与西方的比较,自然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但这两个文明的基本倾向或曰精神,相差极远,它们之间的枝节比较,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甚至反而会产生误导作用。”
敲一下黑板,请你再读一下我摘抄的这三点,再往下看我后面说的。这非常重要。
对还没买书的读者预告一下,随后他非常细心地将本书的基本观念、整体构思和主要结论都小心翼翼地罗列出来。那其实是一份简单明了的导游图,如果你真的仔细读过,进了兔子洞就不会晕头转向了。(别学我的前十年图片)
二、但是我十年前做不到。原因是:
1、本书的副标题“干扰”了我,“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比这更严重的“干扰”是余英时先生的序言,我记得2016年见陈方正先生的时候还向他嘀咕过这件事,说余英时先生的序言把我带偏了,原因是余英时先生几乎在开篇就提出了“李约瑟问题”: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当时方正先生笑而不语。
其实,无论陈方正先生的副标题,还是余英时先生的序言都没什么问题。甚至十年以后,我再看李约瑟先生在几十年前提出的问题也都不是太大的问题了。原因就是,它们没有太多的可比性。如前所说,陈方正先生已经讲了:
“这两个文明的基本倾向或曰精神,相差极远,它们之间的枝节比较,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甚至反而会产生误导作用”。
但我在当时听不见陈方正先生的提醒。我做不到。我一定会去比较它们。除非我是傻子,因为我们就是实实在在的落后了嘛,啥都不如人家。但凡沾上了这个念头,再看后面他写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再到伽利略、牛顿就心绪不宁,如坠五云之中了。你不会静下心来跟着陈方正先生去漫游仙境,天文地理蜘蛛蚂蚁,工科毕业的我尚掉进了兔子洞,文科生就更找不到北。
我只想找答案!
有先见之明的陈方正先生其实又早就提醒了:
“我深切感到的另一点是,国人真正感兴趣的,往往只是为中西科学发展的巨大差异寻求浅显和简单的解释,但对于西方科学发展过程本身及其文化、政治、社会背景,则既不甚熟悉,也不太注意。”
先生的这段殷殷警示,我哪里听得懂!钻进兔子洞去就只想尽快钻出来,哪有心思去领略他讲的什么仙境!
2、除了没心思,也还没能力。
那时候大部分同胞都没出过国,我们初中学的历史课程也都只有《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没有《全球史》,在Google Earth出现之前,世界地图都是二维的,很少有人对着地球仪端详一个小时,所谓文化差异、社会背景,不同的宗教等概念,统统都是模模糊糊,作为一个工科生,我的文科学得算是比较好的了,也就依稀记得汉谟拉比,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等等。文艺复兴是个啥?思想启蒙运动呢?这都是后来自己补课去学的。我们以前的世界知识是离散的,历史和地理也没串联在一起。七零八落。
其实,离散的又岂止是历史、地理的知识。意识形态的就更多了。
三、一百年来,我们苦苦寻找方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比较。余英时先生在序言中其实也说过:
“就好像围棋和象棋,虽同属于棋类,却是完全不同的两套游戏。李约瑟说中国的科学曾长期领先西方,但16世纪以后,现代科学在西方兴起,于是将中国远远抛在后面了。这无异于说某一围棋手的棋艺曾经长期领先于某一象棋手,但今天后者的棋艺突飞猛进,已经远远超过前者了。通过棋的模拟,我们不必再多说一句话,已可知李约瑟问题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中西方科学之间从未发生领先与落后的问题。”
陈方正先生的原意是,你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搞清楚西方的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就能搞清楚中国的事情是怎么回事了。他说的是把“棋理”搞通,结果我却急急忙忙去比较围棋和象棋的差异,围棋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我象棋啥时候也能?
其实棋理真的是相通的,赛程赛制也的确是可以借鉴,但简单类比,幻想一口吃个胖子,那就会出问题。余英时先生也没说错,甚至李约瑟先生也没说错,错的是我自己。
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环境不同了,见识不同了,心情也不一样,再读这本大书其实就很容易了。没有那么多的激愤,也没有了那么多急于求成的“鸡贼”,静下心来,把这部大书当成是一部全面的“西方科技史”,去欣赏方正讲的它的三个部分:古代科学、中古科学、近代科学,你会发现,一幅浩瀚美丽的画卷在徐徐展开,起伏跌宕,精彩绝伦。那些历史人物都会微笑着从书中走出来,他们并没有离去。
而我们,也会收拾心情,愉快地踏上征程。不懂就去学,错了就去改。坚定步伐,我们有未来。
附注:我不是作家,也不是学者,乱七八糟的书不用多读,有的书却需要反复读。《继承与叛逆》的读书笔记我写过很多次,十年来也翻烂了不同版本。不过这一次的增订版,我读出了新感受。谢谢陈先生了。方正的另外几本书,我也深刻推荐,尤其是《迎接美妙新世纪》,也是三联出版的。万分遗憾的是它只出版了5千本,我都买了超过50本送人了。有心的读者尽快去买来读读吧。它甚至比这本书还重要,“鸡贼”一点的说,它未必能让你多赚钱,但绝对会让你少花冤枉钱!少走多少冤枉路哟。也算的口不择言了,其实读他的书哪里能“鸡贼”啊,你就好好读吧。我现在整天念叨他书中写的话,其实是在当公式和定理背。《继承与叛逆》当然也值得你花时间去读。(凌晨5点半写的话,也算是诚意满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