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3-24 10:29:14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这一章虽然标题是“西方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当其实放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仍然非常贴切。

这一章首先讲了人和爱的异化:

交换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有用的物和有用的人的能力和技术都变成商品,并对现代人的个性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代资本主义中个人的问题可以归纳如下: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大批能在一起协调工作的人。

这些人对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他们的口味是标准化的,既容易受到控制,又能预测。

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人是一方面能感觉到自己是自由和独立的并相信自己不屈服于任何权威、原则和良心,另一方面他们又准备执行命令,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服服贴贴地进入社会这部机器中去,规规矩矩地听人摆布,自愿服从领导,盲目地受人指挥--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们要不遗余力地干活,永远地发挥作用和力争晋升。

结果就是现代人疏远自己,疏远同胞,疏远自然。

人变成了一种商品,感受到生命成了投资,这笔投资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要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异化了的机器人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互为陌生的,其安全感的基础就是要想方设法靠拢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同这群人保持一致。

虽然每个人都努力同别人接近,但实际上都是孤独的,充满了不安全感、焦虑感和内疚感。

“人们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僵化的机械化工作,这种工作秩序使他们不再自觉地感到人追求超越的基本要求。因此人就通过享受、通过娱乐工业提供的音乐,以及通过不断地购买新的物品去减少这种尚未意识到的绝望。就像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描绘的:“营养充分,穿戴讲究,性欲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自我,同他同时代的人也只有表面的接触。”

感觉这完全是当代大厂员工的真实写照。之前其实还是挺羡慕大厂员工的,虽然工作辛苦,但比起我们这样收入没有保障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有着较高的收入,较好的福利和待遇,有比例很高的公积金,可以过上物质优越的中产水平的生活。

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也能时常感到他们身上的透出的疲惫和麻木,他们一边诉说着工作的压力,一边还是会继续勤勤恳恳不遗余力投入其中。

其实这就是一种被体系的异化。处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人都只是这个庞大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人在不自觉的被异化成了机器,自己也把自己当做了一台机器。

为了跟上体系要求的步调不断高速运转,透支脑力体力和生命力。好不容易挨到休息日,被透支的身体失去活力,只能瘫在床上哪也不想去,赚来的高薪酬用来吃一顿大餐做一个按摩,以便能够维护好这台机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可以继续良好运转。

人在这种环境下,生命力就是换取资本的工具,生命的时间除了工作就是维修自己这台工作的机器,否则就被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机器人不能够爱,它们只能够交换它们的“人格包裹”,并希望公平交易。最能描述爱和已被异化的婚姻的是“组合”的观念。在大量关于美满婚姻的文章中,描述的理想情形几乎都是合作顺利的组合。

这一宣传同社会要求职员应得心应手的标准毫无两样,这个职员必须“相应独立”,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宽容,同时又具有进取心,对生活的要求又很高。

所有这一切无非是表明这两个人的关系如上了油一样毫无摩擦,但这两个人一辈子都会互不了解,永远达不到“中心关系”,而是敬如宾客,只是尽力使对方舒适而已。这样的爱情和婚姻概念实际上是强调保护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独感的侵袭。

在“爱情”中人们终于找到了避风港。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作是爱情和信赖。仔细想想,目之所及的大部分婚姻好像也都是如此。

这一章节总结了爱消亡的常见形式:一是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二是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

现代人变成了一种商品,他的主要目标是要把他的技能、知识和人格同他人进行有利交换,而那些人则与他一样的行事。

生活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活下去,准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做一笔好买卖,满足消费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神的概念失去了原有的宗教意义而变得能适应以成功为中心的异化了的文化的要求。

现代人的生活早就没有了宗教和神性,当代正在进行的宗教“更新”是要把神的信仰变成一种心理学的手段,用以武装人们更好地投入竞争 。

心理学的普及清楚地表明了人们对人的知识的兴趣,然而也掩盖了今天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是多么地缺爱。心理学的知识因此将成为对爱的活动的全面知识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在这方面的一个步骤。

假爱情的普遍性例子:

1、父母式的爱情:“相爱的”一方或双方都牢牢地抓住父亲或母亲的形象,把他以前对父亲或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成年后都转移到“所爱者”身上。

2、“虚伪之爱” ——偶像崇拜的爱:一个人尚未达到根植于自身能力的有效发挥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这种自我感觉的基础是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力量)倾向于把自己所爱的人“神化”。

他抛开自身的能力并把自己的力量投射到他所爱之人身上,他所爱之人被当做一切爱情、一切光明、一切极大幸福的化身。

在这一过程中,人失去了对他自己力量的觉悟,在被爱者身上失去自己,而不是找到自己。

这一点会想到当下的“饭圈文化”,现在很多明星只要立人设就可以圈粉,不管暴露出了多差的业务水平和多差的人品,都会有衷心的粉丝想方设法为他们“洗地”,每天送上各种发自真心的“彩虹屁”。

为什么这些偶像的糟糕的业务能力完全不会影响粉丝对他们的喜爱和追捧呢?

这些粉丝没有发展出自我认同,把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投射到了偶像身上,偶像作为被爱之人被他们当做是至善至美的,所以不管偶像怎样“塌房”他们都可以视而不见,

3、“虚伪的爱”另一种形式——伤感的爱。这类爱情最广泛的形式是用代用品使自己满足,那就是消费爱情电影、爱情小说和爱情歌曲。

通过消费这些东西可以使一切没有实现的对爱情、人与人结合和亲近的向往得到满足。

当代青年一方面不愿意主动追去爱情,用“不婚不育保平安”“不做恋爱脑”的说辞让自己避免受伤而不去爱人,可另一方面他们仍然渴望爱情,渴望享受爱情的美好,渴望拥有爱情的体验,于是有了各种爱情的替代品。

可以看到很多现实中不想花心思谈恋爱的人却沉迷在各种言情偶像甜宠剧及恋爱综艺节目中,磕着别人的CP,开心吞下各种精心加工的工业糖精。

观看荧幕上的故事成了他们体验爱情的唯一场合。他们不在互爱,而只作为爱情的旁观者。

“只要爱情对他们是白日做梦,他们便能够分享他人的爱;一旦回到他们两个具体的人之间的现实生活中,他们便冷漠了。”

4、投射的爱情:神经紊乱型爱情的另一种形式是一套投射机制。他们回避自己的问题从而把注意力放到“所爱者”的错误和缺点上。

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这种投射常常在希望生孩子的愿望上。如果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没有能力赋予自己的生活一种意义时,他就会试图在他的孩子的生活里找到生活的意义。

但是这必然会在自己和孩子身上造成失败的结果。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存问题只能有自己解决,而不能通过一个代理者。

另外一个原因是有这种打算的人恰恰缺乏必要的能力以引导孩子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同时孩子还往往被当作投射的对象,以缓和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

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观念,是认为爱必定是没有冲突的。

因为他们认为冲突是有破坏性的。

但其实多数人的“冲突”实际上是避免真正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在本来就不易澄清和解决的小事和表面事情上的争执。

真正的冲突,不是为了掩盖和投射,是内心真实坦率的表露,是没有破坏性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事实,可以产生精神净化,可以让双方从中汲取更多知识和力量。

只有发自两个人存在的核心的相互交流,两个人都从核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爱才是可能的。这种活生生的只存在于人的真实性的感受,才是爱的基础。

怎么识别什么才是真的爱,书中也给了这样一段精辟的总结:

爱是一种永恒的挑战:它不是一块供歇息的地方,而是一起行动、一起发展、一起工作;甚至不管是和谐还是冲突,是快乐还是悲哀,都从属这样一个根本事实:双方从生存的本质感到了自身的存在,他们成为自己,而非逃离自己,并在这个基础上,于对方合一。

爱的存在只有一条证据:双方关系的深度以及二人各具的活力和力量;这是爱的果实,能识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