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乌合之众》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2-18 10:31:2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乌合之众》有感


《乌合之众》一本看上去认为很容易读完的书,不厚,才13万字,却跟着我上下班很长一段时间了,看得如此慢,我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翻译过来的书有一个通病,语法不通,看起来容易犯困,最后一卷还是听完的。

听书与阅读不一样,吸收效果天差地别,下面的读后感主要来自阅读的那部分,依旧分享三点感悟:

第一点:独立思考能力,是人最珍贵的能力。

书中有一个结论:“在智力上,群体总是会比孤立的个人低,但是从感情上和群体激起的行动上看,群体的表现会比个人更好,也有可能更差。”

书中还断言:作为孤立的个人,是有理性的;群体就不一样了,群体很少会区分主观和客观,它把头脑中想象的景象也认为是现实。

我不是完全赞同,无论是独立的个体,还是群体,这样武断都不合适。完全孤立的个人,现在中不存在,现实中的个人,因受教育程度不同、个人成长的环境影响等等,每个人的理性程度不一样,很多时候个人都是感性的。  

这本书,深度解读了人性的一个弱点——“想得到他人认可。”因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自信,盲目随波逐流。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本很好的管理类书籍,这可能也是这本书畅销这么多年的原因之一。

进而,我也得出结论:独立思考能力,是人最珍贵的能力。

现如今,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一股脑全吸收不实际,需要辨别能力。

各种社群,趋于自身利益解读各类信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必将成为“乌合之众”。而且往往打着免费的旗号,若有独立思考,定能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免费,当你算上时间成本时。

任何一个群体,都有他存在的目的,书中对群体太过“玷污”,真不赞同,还是应该客观地看待。不乏有一些积极向上的群体,在这样的群里中,鼓励独立思考,综合理性处理问题。当今企业中的集体决策,通常是这样的初衷。

不得不承认,有了群体,群体中的个体便不再独立,为了共同的目标,会有很多身不由己。

         

第二点:环境会改变人的性格

“一个人,走完自己一生的整个旅途,性格始终保持不变,一般只有在小说或者电视里才会出现。”   

这一点,我完全认同。“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看一个人,首先看他的原生家庭。”这些话不无道理。

一个从小到大,在有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他会更加自信;缺少爱的孩子会自卑,或自信不足。说来说去,就是环境造人。

小时候的境遇会影响一生,但不决定一生,当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人为了应对现实的环境会做出一些改变,性格也随之变化。

我很小的时候,经常被大人们夸奖长大,上学那会儿,人特别的自信。现在让我定义,当时的性格应该是霸气型,那个时候最崇拜的偶像是武则天。

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初期找工作并不顺利,自信也一点点消失,到后来结婚,性格越来越平和,从“武则天”变成了“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生了大儿子以后,受“强势妈妈,弱势儿。”这句话的影响,我变得更加温和,身上偶尔能见霸气的影子,但更显大度的气量。生了小儿子以后更加,因是两个男孩,为了做好妈妈这个女性角色,性格被自己塑造。

急躁的脾气也被孩子的作业抚平,大儿子当年作业写不动,小儿子现在作业写得慢,不能骂,更不能吼,现实一步步改变了我。

以前,我会更多的考虑身边人的感受,现在,我开始觉得我应该做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性格又在变化。当然,不可能变成之前的自己,只会变得比之前更好,至少自己是这么认为。

            

第三点,对教育的思考

因为有两个儿子需要教育,看书的时候难免不会联想到教育上。

“想要取得成功,依靠的是经验,是判断力,是开拓进取的精神,然而这几种必要的因素,却是教科书不能教给我们的。字典或者教科书,可以是我们成功路上的考工具,可是要是把它们一味地放在脑子里,却是没有一点用处的。”

最近短视频中有一句话,我比较认可,现代教育是按打工人的思维培养孩子。这话没错,教育也只能这样,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打工人,按照大多数的标准培养没有错。

现在的孩子,由于受教育的人口数量多,大班制教学,因材施教仅仅流于形式。有一点,我相信大家都认可,目前的教育制度,孩子们的受教育的时间过长。

我的大儿子已经高三,还曾带过两届大学生,深刻体会到:教育不光是“卷”,更多的是“疲惫”。

很多家长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可能“卷”,可能“卷”不动了。大学孩子可能自己“卷”,可能不想“卷”,家长这个时候几乎都退出了。

在带大学生的时候,我发觉,大多数家长可能“卷”错时候了,或是退出得太早了点,现在的孩子,真正的困难出现是大学毕业时,社会是无情的,家长应该帮帮他,让他们有时间看清方向、看清前方的路再奔跑。

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下,很多孩子们的思想已经麻木,凡事追求标准答案。社会有标准答案吗?家长们应该想到,进入社会前面三五年,对一个人未来事业发展的影响。

我呼吁:家长和社会多关注刚刚毕业进入社会的孩子们。  

“在那个特定的一天中的两个小时里,他们也许正在做到正确或者将要接近正确,但仅仅在那两个小时里是这样的,用不了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不再会是这两个小时的样子了,要想再通过相同的考试,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怎么说得这么准?现在要我再考一次税务师、会计师、建造师,哪一个我都没有把握。应试教育下的选拔制度,就考那么几小时,过了就是过了,差一分没过,就是没过。考完,就真完结了。

         

总结来说,这是本好书,但很多观点和结论都表述得太过绝对,需要带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