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力量从哪里来》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12-05 09:33:56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缝隙中耀眼的光】───《力量从哪里来》读后感
 

非常开心,用了三天的时间,集中起来看这本书,读这本书,有几个第一次。

第一次发现微信读书比纸质书更有趣。看这本的过程,从振巍院长链接中下单了纸质的书,当拿到这本纸质书的时候,第一次意识到,我好像对微信读书有了深深的感情,第一次发现微信读书好像可以取代纸质书了。这本书的纸质书也很棒,有一点缺憾,就是字体太小,手机上安装了微信读书APP,把字体调整为我33号,基本上是最大的字号了,一个手机屏幕,满屏显示大概是100个字左右,好像已经习惯了微信读书。

第一次改变了方法,我尝试用朋友圈的方式,在看书的过程,用微信读书的划线功能,同时在电脑上写下当下的感悟,在电脑端,用微信发到手机微信,在手机复制粘贴后,回到微信读书,选择刚才笔记,点击后分享,选择发朋友圈,原文以图片形式进行展示,自己的感悟这是文字形式。截止到目前,零零散散的读书笔记,也超过了6000字。

第一次,我有点模糊,不知道是这本书太好,还是因为自己这三天非常专注的只看这一本书,读这本书的时候,竟然分不清,是因为这本书本身就特别好,还是因为自己非常专心的看了这本书才发觉这本书好,至少此刻,自己的模糊的。在最后,竟然找到了答案,作者把第一稿扔进垃圾桶,打开一个空白的文档,从零开始。看到这里,我确信,这是一本非常有力量的书,同时,我也非常庆幸,我采用了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一书不完,不读二书,无论是纸质书还是微信读书,这三天,我都没有读其他书,而是认真认真老老实实的只读这一本书。

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到照亮自己,也照亮整个世界,这一点与巴芒读友会的照亮他人、成就自己,竟然是一模一样的。

当我看到作者回顾母亲的一生,如果只写一句话,是什么?是“在时光的缝隙里,那耀眼的光”。当读到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寻找了力量的来源,力量从哪里来,力量从缝隙中耀眼的光中来,因此,我想把自己的读后感的标题写为《缝隙中耀眼的光》。

一、开悟和幸福

读到这里,我完全没有想到作者在结尾会掀起如此高的浪潮。学习佛教,总想着什么时候顿悟,六祖惠能的一首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普通的我们完全摸不着头脑,完全找不到具体的路径。

作者在这里直接点出了了解自我,就是一段没有尽头的旅程,你要做的是,坚信你在走向开悟和幸福的路上,一直在路上,这是作者了不起的地方。

我完全没有想到作者写这本书,会最终写到这个层面,也解决了很多的困惑,如果我学佛30年,我可以开悟吗?我学习阳明心学30年,我可以开悟吗?我学习老庄30年,可以开悟吗?

作者升高了维度,打破了问题,你坚信正在走向开悟和幸福,这本身就是坚持的意义呀。

二、真正的力量

直到看到这里,我才发现这本书的书名的来源,是如此的有力量。

我们的力量到底是从哪里来?我们坚持一件事情的力量源泉是在哪里?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这种坚持的力量在哪里?巴菲特和芒格每天坚持看5个小时的书,这份力量的源泉又在哪里?每天坚持在巴芒读友会送出一日七赞,这份力量的源泉又是在哪里?

我们生命中很多事情,力量的源泉是什么?看到这里,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接下来会写出什么精彩的内容。

什么是力量,是生活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黑暗之中,选择的很多道路都是错误的道路,做的很多事情,都不会带来直接成功,甚至会在努力了很久之后,仍然是毫无进展,这个时候,要认识到这是常态。

当你认识到生活的真实面目后,还要去选择热爱生活。人生的另一个真相是,你走着走着,就会走出最黑暗的那段。这句话真的非常棒,走着走着就能走出黑暗,最重要的是走出去,不是停留在原地,不是后悔昨天,每一个当下,你都可以选择走出去一小步,往好处想一点,积极乐观一点,站在跑步机上,开始跑步,把手放在键盘上,开始写作,把书打开,开始阅读。

刚开始,不会以为这些小的举动会带来巨大的改变,可是,走出困境,走出绝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人生的力量,是来自不放弃,是选定了一个目标,就朝着目标,每天坚持,每天坚持去做几件事情。不管成功或者失败,都选择去坚持,不管看得到还是看不到效果,都义无反顾的坚持,都风雨无阻的去坚持。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坚持本身没有意义,但是,坚持着,坚持着,也就有了意义。

面前的路,不会是平坦的路。太多时候,都是脑海中里想象的平坦的路,极端的情况,连爬坡都不想爬。怎么可能?没有攀登,怎么可能站上山的高峰?

往前走,一直走,就不是死路。很多时候,死路是源自没有往前走,自己把自己困在原地,这才是最可怕的,自己以为不会走出去,自己以为困在沙漠中,错以为失去了方向,就走不出去。不管怎样,选择一个方向,一股脑的往前走。走出一片天地,走出一片天。

作者再次强调一件事情,做成一件事的背后是十件、百件没做成的事,这是最残酷的,也是最真实的。作者把最真实的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每个读者听,这是作者最有力量的做法。

作者在最后一段,强调一段话,人生的灰暗时刻会变成希望的光亮,我们一直在寻找光亮,可是光亮不是太阳,早上在东方就可以找到。人生的光亮,来自灰暗时刻积累。换句话说,没有这些灰暗时刻的积累,就寻找不到人生的光亮。

三、姥姥的爱

看到这里,我非常感动,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从这段话,我看到了作者的力量来源,作者之所以讲故事能够讲的这么精彩,这力量的源泉是在姥姥那里。

你看,作者现在描述起来姥姥多年前的讲过的故事,都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爱,就是力量源泉。作者所呈现出来的所有美好,作者有呈现美好故事的力量,这力量的源泉就是姥姥呀。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作者从小被姥姥的爱环绕,实在是太幸福了。姥姥无条件的包容,从来没有要求,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就连作业这种事情,姥姥都是如此的宽容,我想,在小时候,作业就如同梦魇一般,是必须完成的。但是在作者姥姥那里,姥姥帮作者顶天立地,姥姥帮作者最后的防御阵地,此刻,我想到的是安全感,有这样的姥姥,作者的安全感真的是满满的,真正的安全感是从这里扎根生长的。不同的人,安全感不同,这跟小时候成长的环境关系太大了。

能吃好,一切就好。作者的姥姥绝对是大智慧的人,看透了生活的本质。生活的本质,一个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吃好了,身体健康,其他的自然而然都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没有期待,孩子的内心就是自由的,孩子的内心没有被恐惧和焦虑填充,孩子的内心自由,是心灵成长最大的前提。作者有一个伟大的姥姥。

四、妈妈的爱

我不知道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有没有含着眼泪,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泪一下就出来了。妈妈对孩子的爱,妈妈当时的举动,妈妈当时说的话,都深深的刻在了作者的心里,作者讲这些画面用文字写出来,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坦诚,我想这就是作者感受到母亲力量的所在吧。作者感受到了母亲的力量,她同样在将这种力量传递给了她自己的孩子。

五、从不敢到发光

很喜欢跌跌撞撞这个词,代表着每个人都很普通,每个人都是在跌跌撞撞的过程中成长出来的。

曾国藩的清单中写到一本书不读完、不读下一本,用微信读书有一个好处,看到对自己有启发的,发到朋友圈,有图片有文字,有时间线,最主要的是有时间线这个逻辑。将来整理读后感或者做PPT的时候。某一个时间段。比如2024年11月2日到2024年11月3日。看的都是这一本《力量是从哪里来》。读后感也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段。避免两本书有交叉或者多本书有较叉。每一个时间段,读后感都是独立的,这样有利于整理。这样写读后感的效率就会很高。

六、从错位到自洽

看到这里我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振巍院长,今年的几次知行录践习班线下论坛,很多同学围绕着他,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心里深深的困扰了我们很久很久,自己怎么都找不到答案。

神奇的是,线下面对面的时候,向他请教,他总能给出答案,让我们每一次线下的活动都收获满满,振巍同学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不是我一个人提问,是很多人向他提问各种问题,他总能回答出来。关于写作的、关于职场晋升、关于孩子教育等等,太神奇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太阳,每个人每天都在积累自己的力量,积累到足够强大的时候,就能够照亮他人,就能够温暖他人,就能够解决他人的问题。

七、留下痕迹

什么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我在想,文字可以,善意可以,老师让我坚持做一日七赞,这件事也是可以这个世界上留下善意的行动,再看作者,作者真是厉害呀,格局非常大,思考的维度非常辽阔。

八、不起眼的瞬间

在某个不起眼的瞬间,在有些时点,有些人说过的话,真的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开心的是遇到杨老师、振巍院长和同学们,都愿意帮助我,在某个时候给我指明具体的方向,这是最开心的,听话照做跟着走,亲测,真的有效果,而且是非常好的效果,自己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变化,这是最开心的地方。

此刻,回头看,如果在19岁的时候,我刚入大学校门,我就选择1件事情每天坚持,积累到今年39岁,20年的时间,20年精力最好的时间,绝对可以建立起非常好的思维框架。现在找了几件事,每天看书、每天写作、每天锻炼,往后看,坚持10年、20年,一样能够坚持出来很好的效果。

同样,对于自己的孩子而言,他们现在10岁和8岁,如果能够选择财商朗读,长期坚持,坚持5年、坚持10年,绝对能够在他们的生命中积累出来非常好的东西。因为他们现在有个非常好的优势,他们现在的精力状态是人生中最好的状态,10岁到40岁,这30年的时间,应该是人生大脑状态最好的时间了,可以说是黄金时间,在黄金时间阶段,坚持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绝对能够积累出来很好的效果。

九、半年时间

看到这里,很感动。写作,刚开始写的很烂,是很正常的。学英语,刚开始很烂,是很正常的。跑步,刚开始跑的是很慢的,这是很正常的。

半年的时间,作者的英语就慢慢好了起来,以年为单位坚持,度过写的很烂的阶段,认为很烂是正常的事情,就能够心态平衡,不至于崩溃,不至于沮丧,不至于放弃,因为放弃也就放弃了。

没有做成什么事情,更多的原因是放弃了,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了九十里,只是走了一半,因为最后的十里,是最难的。现在想想,为什么最后十里是最难的?因为前面九十里,基本上已经耗尽了你的心力,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撑了。

再次想到了杨老师的听话照做跟着走,想到了曾国藩日课的十二个清单,不去想效果,不去想结果,只是闷着头做,只是去做,每天坚持做到,这是最直接的,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的去做,就避免了心力的消耗,只是去做就完了。

十、第一步都有困难

原文:

初出国门的语言障碍似乎不是大事,你也许会说,所有出国的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但人生的挑战就是这样的,外人看上去不起眼的事,对自己来说很可能是一道大坎。更多时候,这对别人来说可能也是一道大坎,只不过你不知道。所以成长的第一步就是诚实面对自己感受到的困难,不管别人怎么看,对自己来说如果是挑战,就从接受自己的“不会能”“不行”开始,不要试图装作云淡风轻一旦我们直面问题,应对挑战就不难。有方向、有努力,战胜困难就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诚实是面对困境的真正“捷径”。

感悟:

从接受自己不会、不能、不行开始,看到这里,自己感触非常深,在2023年3月17日,鼓足勇气加入巴芒读友会,当时对写作是非常恐怖的,今天是2024年11月2日,这种恐惧慢慢在消退,自己能够感受到正在消退,这才一年多的时间,内心的那种喜悦,我想有过同样体验的人都会感同身受。

我在2023年6月30日交稿了一份调研报告,写作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领导认为我写的实在是太差了,在当时,已经被领导贴上了写不好的标签了,当时的内心是及其痛苦,同时自己没有提高公文写作的抓手,一方面是被领导不认可的痛苦,一方面是自己没有提高写作的具体抓手。

一日七赞、知行录践习班、伯贤书院等等,一路走来,慢慢的,自己开始走出来了,一方面是心灵成长,内心的力量在集聚,一方面,自己的写作,也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练出来,我知道自己现在写的还不好,但是至少能够能写出来了,至少敢写了,至少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了。

十一、付出200%的努力

原文:

路吗?其实还是那条路,从最基础的事情开始。做PPT(演示文稿)、列Excel(电子表格)、写工作邮件、做会议记录。自己水平不行,就付出200%的努力。

感悟:

看到这里,看到了作者的努力。自己水平不行,就付出200%的努力。反问自己,很多时候,自己有没有付出200%的努力?

再次想到俞敏洪,在毕业典礼上,俞敏洪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我们班落后的同学,但是我想让大家放心,我绝不放弃,你们5年干成的事情,我干10年,你们10年能干成的事情,我干20年。”。

这就是200%的努力呀。别人花1个小时锻炼身体,自己就花2个小时锻炼身体,别人花3个小时读书,自己就花6个小时读书。别人每天写1000字,自己每天就写2000字。积累到200万字的时候,自然就能够写出来比今天好的文字,这就足够了呀。

稻盛和夫说过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本书作者、俞敏洪、稻盛和夫、曾国藩等等,都在用着最笨的方法,投入巨大的优势兵力,投入巨大的时间积累,如果这个世界上的秘诀就是投入巨大的时间,你会怎么做呢?

十二、你不说,别人不会知道

原文:→放弃“皇冠思维”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不切实际。现实是每个人都很忙,尤其是高层领导,不一定看得到你。所以我们做了事情,要主动说出去,有一说一,不卑不亢,这也是工作该尽的职责。

感悟:

作者提到,要主动说出去。看到这段话,对自己启发很大。一个公司的老板,管几千人,如果自己不去争取,高层领导是一定看不到你。参加一次自己公司的会议,公司的老板就在会上讲到,你是汇报人,你自己是理解了,你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都是在你脑子里,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

当时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大受触动,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事情就行,说出来也是同样重要的事情。你不说,别人真的不知道,尤其是对领导而言,他面对的是几百个人,几百件事情,你只是百分之一,你不说,难道要他去猜吗?这不就是增加了沟通的成本吗?你不说,就是0,所以向上汇报工作,跟做事情本身是一样重要的,甚至具体做事情都重要,这是也一种工作能力呀。

十三、多实践

原文:多实践,多犯错。我们的经验和判断力是在一次次经验和错误中积累和提升的,没有捷径可以走。我工作的这些年里有过无数次尴尬的无知,和很多不知道如何着手应对的问题。每一次的出路都是去做,出了错,就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方向感因此慢慢形成了。

感悟:

多犯错,才能找到方向,方向是四面八方,东南西北,先选一个方向走出去,如果发现走错了,就换成另外一个方向,方向是在纠偏的过程中找到的,可能也有运气好的时候,一开始就蒙对了正确的方向,这需要好运气。

作者在这里再次强调了没有捷径可走这个方法论,好多人都提到了根本就没有捷径,读书少,那就去多读,写作写的不好,那就去多写,没有任何捷径,只有读书读的足够多,才能够有更多感悟,之后写作写的足够多,才能够写好。比如一年写100万字,要求每天写3000字,这是很难实现的,却是可以垫垫脚可以够得到的。

十一、不生病

不生病,是全天下父母心中最大的愿望,天南老师讲的无疾到天年,仅仅是这一件事情,都是非常难得的。想到曾仕强老师讲过的不得好死,如果一个人能好好的死去,都是最大的幸福,比如在睡梦之中悄然的离开,没有经过病痛的折磨,这就是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

不自杀,这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抑郁、自杀,在如今高压的情况下,很多孩子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孩子能够不自杀,心里没有没问,这也是非常好的。

自食其力,快乐生活,此刻想到的是,一个人每天吃饭能吃多少呢?一个人需要的是什么呢?良田千顷吗?王侯将相吗?每个人都只有自己的基因里携带的东西,比如智商、比如情商,还有一个不好说的因素:机遇和运气。

写到这里,想到了明朝那些事里面讲过的。

“我翻开了它,在这本台历上,写着一句连名人是谁都没说明白的名人名言。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培养孩子,还有对自己而言,都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自己需要寻找自己,孩子需要自己,父母帮助孩子寻找他自己的人生,寻找到他自己的热爱,寻找到他自己的快乐。

孩子一定会生病,回想自己小时候,也是经常生病。孩子一定会受伤,比如自己的脑袋上就有好几个伤疤。一定要想办法赋能,一定是集聚能量,就如同作者的老公去找到药膏,要不停地去尝试。我们遇到的问题,很多时候在别人那里都有现成的答案,不停地去寻找,要不停地去尝试,或者多跑几个医院,比如我2020年肾结石的时候,在北京这边跑了五六家医院,去医院看,要赋能,不是自我设限,看情况,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允许一切发生,不管多揪心的事情发生,终究都会过去,下雨了,把伞打开,生病了,就去医院找医生,如果解决不了问题,就多跑几个医院,多问几个医生,又不是疑难杂症,肯定能够在不同的医院找到方法。还有西医如果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尝试一下中医也未尝不可。多尝试,试错,寻找方向,寻找答案。

十二、完全接纳孩子

完全接纳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完全接纳孩子的。父母要先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智商的普通、情商的普通,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普通,在这个世界上呈现出来的普通,比如收入的普通、人间关系的普通,无法做到八面玲珑、无法做到年薪百万。

因此,接纳自己,允许一切发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缺点和缺陷。只有父母自己内心不紧张,只有父母自己内心完全放松情况下,孩子才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放松,孩子接触到的父母是放松的,孩子才能放松,孩子会产生安全感。孩子考多少分,父母都应该能够接受。分数是结果,只要过程努力的,什么样的结果都可以接受。

拉长时间看,孩子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2年的学习时间,通过12年的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进步,每天都比昨天进步一点点,他已经在战胜他自己了,这就是生命的过程。

十三、无条件的爱

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自己看到这里,被深深的震撼到。孩子没有因为房子小,就不爱自己的父母。孩子没有因为父母赚钱不多,不去爱父母。孩子不会因为父母没有买车子,不去爱父母。不管怎么样,孩子对父母的爱,都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爱,是天下最好的爱。

作者又讲到了孩子的前途负责,不得不说,作者对孩子教育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作者讲到了核心:一个人的上进,不是父母逼迫,而是孩子自己的内驱力,自我驱动力。上进,永远不是外在的逼迫,而是来自孩子自己的自我驱动力。

作者再次讲到,自我内驱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生发出来的。这种生发依赖的,是被接纳的有安全感的环境,考多少分,父母都接纳孩子,然后告诉孩子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论,比如建立错题本,让孩子能够持续进步,只要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只要每天都在进步的道路上前进,这就足够了。

十四、成功的概率是8:1

要想写的好,多写就好了,多写就是每天写,每天坚持写500字。去年这个时候,心里担心的是写不出来东西,现在每天可以写500字,1000字。

现在脑海中的问题是怎么写好2000字、3000字、5000字的文章,现在对于2000字以上文章,逻辑框架、结构,还没有底。

不着急,再写上一年,可能就能解决2000字的问题,写上两年,就能解决3000字的问题,写上三年,能解决4000字的文章,写上四年,能够解决5000字的文章。

十五、手感来自多投篮

手感与失败,99次失败,就是练习99次手感。写99篇不好的文章,练习手感,只有通过99次失败练习自己的手感,把失败当饭吃。

练习手感,写作跟投篮一样,篮球巨星科比的每天投篮,一遍又一遍的投篮,固化肌肉的记忆,让肌肉记忆指挥你的动作。

十六、尽力之后学会接受

每一次努力,当下可能都没有结果,这是常态,失败是常态,没有变化是常态,没有进步是常态。

长年累月的积累,长年累月的坚持,每天坚持,以年为单位的坚持,才能看得到变化,才能看到肉眼可见的进步。

大多数人,是在努力了三天五天,三十天五十天之后,看不到变化,看不到进步,就放弃了努力,因为人性是懒惰的,放弃太容易了尤其是在看不到进步的时候,更容易放弃。

真正的规律是,变化发生在300天、500天以后,不看重目前的结果,傻乎乎的坚持,同样一件事情,坚持500天,肉眼可见的进步和变化就一定会发生。

十七、开始投入

10分钟,每天坚持,连续坚持300天,真的可以积累出来变化。刚开始的时候,自己不会意识到进步和变化,看不到肉眼可见的变化。坚持到300天、500天的时候,变化就自然而然的发生可。

十八、写在结尾

李一诺《力量从哪里来》,给了我满满的感动,因为读的专注,我感受到了这本书带给我的强大力量,读完的那几天,浑身都充满了能量,这就是好书带来的美好,谢谢作者李一诺,没有她的写作,我感受不到这种强大的力量,感谢振巍院长的推荐,没有伯贤书院的好环境,我无法接触到这么好的书。

今天是2024年12月4日,一个月前的今天,我读完了这本书,以上的内容,都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到哪一段,深受启发,就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我尝试用这种方法,写自己的读后感,读完一本书,基本上读后感就写出来了。今天在整理一个月前的笔记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目前我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希望以后在阅读的过程、写作的过程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随着写作内容的增加,这个问题应该能够得到解决。

再次感谢作者李一诺,在三天的时间里,作者走进了我的生命,我感受到了,缝隙中耀眼的光,我感受到了,我想,接下来,就是努力积聚自己的力量,有一天,自己也活成孩子心中的那道光,同时这道光,也能照亮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