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数》读后感
假如你是一个文科生,那么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加强理工科思维,用数学思维洞见生活,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作者刘雪峰,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我以前深深受成功学的影响,例如“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你想要,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些话语被我抄在墙壁上,每天打鸡血。过了不惑之年,经过社会的毒打,终于醒悟这种观点过于理想化,过于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妥妥的唯心主义啊。
后来我有一段时间也相信宿命论了,认为世界一切都是确定的,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富贵终有命,基因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这两种世界观的人不在少数。
作者认为,正确的世界观,应该是概率的世界观。
概率的世界观和我们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相通之处。它告诉我们,人可以尽力去谋划、去努力,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受到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命运、机遇,或是那些超出我们控制范围的力量。
这句话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时,既要积极作为,又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
本书中的频繁的小确幸和偶尔的大幸福第四章也是我最喜欢的。
作者认为,比起偶然的大幸福,频繁的小确幸更能让人拥有持续的幸福感。
例如,应该买市区的小房子,还是远郊的大房子?
答案是应该买市区的小房子。购买大房子带来的幸福是强烈而短暂的,但是每天通晴带来的痛苦却是持续叠加的。而购买小房子虽然会带来一时的不满意,但是节省出来的通勤时间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产生的小确幸是持续叠加的。
本书的第七章条件独立带来的启发,使我对情绪ABC理论领悟的更透彻了。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之一。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的情绪反应并非直接由外部事件或刺激(A)所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些事件或刺激的认知、解释和评价(B)所决定,进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
在情绪ABC理论中,触发事件(A)本身并不直接决定情绪/行为结果(C)。这意味着,即使两个个体经历了相同的触发事件(A),他们也可能因为信念/认知(B)的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行为结果(C)。这种非直接联系正是条件独立的一种体现:在给定信念/认知(B)的条件下,触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的相关性被“切断”。
例子:两位朋友在聚会上的不同表现
触发事件(A):两位好朋友,小丽和小芳,同时被邀请参加一个大型社交聚会。聚会上有很多陌生人,也有一些她们共同认识的朋友。这是她们共同面临的触发事件。
信念/认知(B):
小丽的信念/认知:小丽认为聚会是一个结交新朋友、拓展社交圈的好机会。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和陌生人愉快交流,也期待在聚会上遇到有趣的人。她对聚会充满期待,认为这将是一个愉快的夜晚。
小芳的信念/认知:小芳则对聚会感到紧张。她担心自己会在陌生人面前显得尴尬,害怕找不到话题聊天,也担心别人不会喜欢她。她认为聚会是一个需要“表演”的场合,而她不擅长这种“表演”。
情绪/行为结果(C):
小丽的情绪/行为结果:由于小丽持有积极的信念,她在聚会上表现得自信而开朗。她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参与各种交流活动,甚至主动提出玩一些互动游戏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她的情绪是兴奋的,行为是主动的,最终她不仅结交了几位新朋友,还享受了整个聚会的过程。
小芳的情绪/行为结果:相反,小芳由于消极的信念,她在聚会上显得拘谨而沉默。她尽量避开人群,只和自己认识的朋友待在一起,甚至有时连和认识的人交流都显得不自在。她的情绪是紧张的,行为是被动的,最终她并没有结交到新朋友,也没有享受聚会带来的乐趣。
在这个例子中,触发事件(A)是相同的——一个大型社交聚会。然而,小丽和小芳由于持有不同的信念/认知(B),她们的情绪/行为结果(C)截然不同。小丽的积极信念导致了她积极的情绪和主动的行为,而小芳的消极信念则导致了她消极的情绪和被动的行为。
这再次证明了在情绪ABC理论中,触发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决定情绪/行为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信念/认知来间接影响情绪/行为结果。这种条件独立性强调了信念/认知在情绪调节和行为选择中的重要作用,提醒我们在面对相同情境时,应该努力调整自己的信念/认知,以更积极、更健康的态度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