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消失》读后感
薄薄一本《他者的消失》,韩炳哲教授用哲思大棒敲醒世人,震聋发聩,惊出冷汗。所以再累都要写读书笔记分享给朋友们。
梗死则源于过多同质化的东西,源于系统臃肿不堪,这种梗死不具备传染性,而是痴肥所致。
他者的否定性给同一者以轮廓和尺度。同者则是没有固定形态的。
大数据使思考变得多余。我们不加思索的让自己沉湎于“事情就是这样”。
计算则是同者的无尽重复与思考。截然不同,计算无法产生新的状态。
切近和疏远是辩证对立的,消除了远不等于产生了近,反而这恰恰摧毁了近。
数字化的无差别性消除了切近与疏远的所有表现形式。
在空洞、单调而昏钝的消费与功利型的社会中,他显得孤独迷茫、百无聊赖。他失去幻想,毫无方向。
在那个同质化的地狱中,人类无异于被遥控的玩偶。
全球化中蕴含着一种暴力,它使一切变得可交换、可比较,也因此使一切都变得相同。
全球的暴力清扫,一切不屈从于通用交易的独特性。恐怖主义是独特性的恐怖对抗全球化的恐怖。它以恐怖主义为手段杀进这一将生命归结为生产和绩效的体系。死亡则是生产的终结。
在鲍德里亚看来,全球化的暴力是一种癌症。
全球化的暴力堪比真正的世界大战,制造难民,带来死亡。不理性的正是被贸易精神、被金钱势力掌控的体制本身。
康德倡导无条件的“热情好客”,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他所主张的理性引导下的永久和平。
热情好客是有自知之明的普遍理性的最高表达。理性不会擅自弄权,同党伐异。凭借一份友善,它能够承认他者的不同,并愿意向他们敞开怀抱,友善意味着自由。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恰恰可以用他的热情好客程度、它的友善程度来衡量。和解意味着友善。
如今,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然而这种愿望下,同者却大行其道。凡真实者,皆与他者有所不同。
长期耽于比较的文化,不接受不可名状的否定内涵。这把一切变得可比较,也就是说,把一切变得相同。
虚荣心并不把对打者之爱排除在外,而自恋则无视他者的存在。自恋者不断揉搓扭曲他者,直至他者身上,再度辨认出自己的模样。
过分的自恋会使社会变得不稳定。
自我伤害人称自残行为是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体现,这也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一种普遍的奖赏危机。我们自己无法产生自我价值感。
自残不仅是自我惩罚的仪式,痛恨自己在面对如今功利的、追求完美的社会时和多数人一样力不从心,同时也是对爱的呼唤。
他厌倦自己,又沉湎于自己,完全无力从自身当中走出来,这一切都矛盾的导致自身的虚无和空洞,自我封闭,自我关押,失去一切与他者的关联。
人们避免来自他者的任何形式的伤害,但它却以自我伤害的方式复活。他者否定性的消失引发自我毁灭的过程。
冲突不是破坏的,他们有建设性的一面。
自杀性袭击极有可能是一种矛盾的行为,攻击自己和攻击他人合二为一,自我产生和自我毁灭,同时进行他是更高强度的攻击,同时却也被想象成最惊心动魄的终极自拍。
这就让我想到弗洛伊德的理论生本能与死本能。
“常人”扮演者,社会的一致性,它为我们规定好了该如何生活,如何作为,如何感知,如何思考,如何评价。
海德格尔后期也把死亡称作为“无之圣殿”。死亡将属于神秘、深渊和全然他者的否定性皆写入在者之中。
在如今这样一个企图将每一种否定性都从生活中驱除的时代,死亡沉默了。它不再发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存在先于存在者,并让存在者分别在某种特定的光芒下相现。想热爱深渊,这其中栖居着一种直面真正恐惧的英勇之气,若没有这种恐惧,同质便会大行其道。
海德格尔所称的决心拥有最本己的能在、达成本真的自我存在之此在,是由内部引导的,而非外部。
如今,我们热衷一种毫无拘束的社交,这种数字化的超交际令,令你我昏昏沉沉,意识几近模糊。喧嚣嘈杂的交际并没有使我们的孤独感少一些。
当今社会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异化,它不再涉及世界或者劳动,而是一种毁灭性的自我异化,即由自我而产生出的异化。
世界正逐渐失去对立之否定性。数字媒体加速了这一发展进程。
世界的去物化和去实体化愈演愈烈。对此,汉德克也予以了坚决的批评。
数字秩序致使世界的去实体化愈演愈烈。数字化的客体不再是对象。它们不再向我们施压,不再抵抗。
如今,万事皆求点赞,对立的彻底缺席实非理性状态,因为若没有对立,人们就会重重的摔在自己身上,这会导致自我侵蚀。
这里谈到了拉康,法国著名哲学家,(精神分析流)心理学家。他最著名的理论镜像理论,拉康持悲观的虚无主义态度。参考晦涩难懂的《拉康文集》。
边沁的全景监狱以目光的统治为基础。监狱里的人被完全交付于监视者的目光。
声音也会削弱自我在场,它在主体内部破开一道深深的裂隙,他者便通过这道裂隙闯进自我。
实际上它们夺走了我们思念远者,触摸邻人的能力,它们用无距离代替了切进和疏远。
思考必须听从他者的否定性,必须前往未知的领域,否则它就会沦为是同质化得以继续的积极手段。
数字化的交际极度贫于目光和声音。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
世间美好只展现给长久而沉思的目光。当行动主体悄然隐退,当他对客体的盲目压迫被打破之时,事物才能重获其“他性”、谜题属性、陌生感和神秘感。
艺术讲究超越自我。致力于艺术的人皆是忘我的。
如今的超交际抑制着沉默与孤独的自由空间。只有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才能道出那些真正值得被道出的东西。失去了这种寂静,语言已然成了噪声。
倾听是一个馈赠、一种给予、一份礼物。倾听先于倾诉。轻轻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倾听者清空自己。倾听者对他者负责任的态度表现为耐心。
作为他者共振空间的“倾听之所”,只有在“自我”停摆时才能开启。
没有他者的存在,社交就沦为一场加速的信息交换。
没有“毗邻”和“倾听”,就无法形成“共同”,共同就是彼此倾听。
把本书的大部分观点已分享完,书很薄,好书推荐朋友们自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