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和丈夫耿昭杰》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12-12 07:33:0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我和丈夫耿昭杰》读后感

2024年9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周玉华《我和丈夫耿昭杰》首发式。在首发式上,我得到了周玉华女士亲笔签名的《我和丈夫耿昭杰》一书。书中讲述了作者周玉华与一汽第六任厂长,原一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耿昭杰相识、相爱、结婚,共同度过60多年沧桑岁月,记录着耿厂长为一汽成长,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故事。手捧着这本纪实文学,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历历在目,一个个难忘的事件,一幅幅感人的场景,鲜活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是含着眼泪读完的,是满含着对一汽那段历史的追忆读完的。
我当时年轻,和耿厂长接触很少。但耿厂长是一汽的最高领导,是一汽职工的主心骨和领路人,因此,也是我最关注的和印象最深的人之一,其中对耿厂长印象最深的是参加一汽换型转产动员大会,这可以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课。当年一汽在不停产、不减产、上缴利润不减少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实现垂直转产,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产品换代的形式也是前所未有的。我刚刚参加工作就赶上一汽的换型改造,赶上了一汽第二次创业。最难忘的是,1986年初,那是换型改造的关键时期,2月14日,天色昏暗,飘着细密的雪花,“第一汽车制造厂换型转产动员大会”在一种悲壮而又凝聚着坚定的气氛中召开。全厂职工聚集在一号门前的广场,厂领导们在毛主席题字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碑前一字排开,耿厂长作动员讲话,那种坚毅、那种激昂,那种悲壮,感染了在场的全体职工。最后,全体职工在耿厂长带领下,坚定地高呼:“愚公移山,背水一战,万无一失,务求必胜!”正是在耿厂长和班子成员的带领下,全厂职工闯过难关,完成了一汽第二次创业,为一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今天回想起来,当时全厂职工身上的那股气儿、那股劲儿,那种齐心协力,那种敢于担当,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状态,就是“一汽精神”的真实写照。

我工作在经济计划处,和耿厂长同在123栋一汽总部大楼工作。书中所讲的耿厂长买站台票,站着去北京的故事,我当时正在驻京办事处工作,是听当时的厂办主任李文海讲的。当时正是一汽第三次创业,一汽与大众公司正在合资谈判,耿厂长非常忙,有时刚返回厂里没几天,就又急匆匆回到北京。在123大楼里,我经常是在晚上下班时在楼梯上遇上耿厂长。我当时单身,经常晚上六、七点钟回家,很多时候看见耿厂长下班时间过了,才风尘仆仆从外面回来,他还要继续工作。有时晚上九、十点钟路过123大楼,耿厂长办公室的灯光还在亮着。还记得有一段时间,耿厂长脚崴了,他天天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吃力地上到五楼,同志们要扶他,都被他谢绝了。

最令我感动的是耿昭杰厂长时刻想着一汽的事业,时刻挂念着一汽几万职工。公司困难时,他想着如何减轻对职工生活的影响,公司形势好转时,他想着抓紧解决职工的困难;合资谈判中,他想的是如何顶住压力,为一汽赢得发展机遇;面对工作调动的机会时,他想的是放不下一汽几万职工。甚至在他病重期间,耿厂长还时时刻刻挂念着心爱的一汽。“向一线倾斜”是耿厂长定下的政策,涨工资和职工福利向生产一线倾斜,向苦脏累倾斜,这一政策一直延续了多年。而深入基层问计于民更是他的一贯作风。还有书中讲述的耿厂长廉洁自律,严管家属,以及与职工同甘共苦等事例,我当时都有耳闻,也令人十分感动。正因如此,耿厂长赢得了全厂职工的拥护和爱戴。

在书中我还看到了作者作为厂长夫人,在一汽换型改造中,在一汽艰难岁月中,默默地做了大量、细致又充满智慧的工作,照顾耿厂长生活,协助耿厂长工作,为耿厂长分忧,不愧为一汽的“第一夫人”,我也从心底里深深地感谢周玉华女士,为她能为广大读者,特别是一汽的下一代,留下那些难忘的瞬间表示深深的谢意。

周玉华女士的《我和丈夫耿昭杰》一书和读者见面,既是对那些为一汽奉献了一生的,已经逝去的和仍然健在的老一辈一汽人的深切怀念,也是对一汽创造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的永久纪念。2024年,一汽建厂已经71年了。回望一汽的历史,正是像书中记述的那样,在一代又一代一汽人的艰苦创业下,在以耿昭杰为代表的一大批一汽人的拼搏奋斗中,一汽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为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屹立在世界汽车工业之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的创业者们都在慢慢变老,有的已经故去,但他们为发展民族汽车工业,为一汽拼搏奋斗形成的“学习、创新、抗争、自强”的一汽精神和以厂为家、开放进取、争创第一和勇担重任等优良传统将永远镌刻在一汽的史册上,深深地根植在广大一汽职工的心中。最深的思念是弘扬,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思念是为了激励,纪念是为了奋进。希望新一代一汽人能够像前辈一样,传承并弘扬一汽精神,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奋勇前行,续写一汽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