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史学大家钱穆先生“专家写给普通人”的史书,语言精炼,论据详实且具有很大的可读性。该书从“人事”和“制度”两方面剖析了中国关键王朝的政治得失,具体涉及到人事、财政、组织机构以及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方面。让我们读过,能够以史为鉴,从传统政治中得到比较富有意义的启发。
读此书,首先让我明确了一些知识,汉唐宋明清的政府组织等,书中解释的很清晰,且有一些生动举例说明。比如在讲到租庸调时写,是三个项目分列的,对田地有租,对丁役有庸,对户籍有调,譬如台湾征入农民米谷是租。要台湾民众义务服役,修机场道路水利工程之类这是庸。糖是台湾土产,政府要台湾一地贡献多少糖,由民间摊派,按家分出,这是调。
另外,更重要的是促成一些思考。书中写到了八股文,公知里认为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从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期三四百年间,八股文考试真是中国历史上最斵丧人才的。八股文没什么意思,但为什么政府偏要用此来考试呢?有人说是专制皇帝故意的愚民政策,但是明代推行时,朝廷已在衰世,那时候的皇帝哪里会用心创造出这样用意刻毒的制度来?其实是任何一种制度,很难说由一二人所发明,所制定,因为当时应考人太多了,录取标准总成为问题,从前唐代考试,一定要考律诗,就因为古诗不容易定标准,判优劣,律诗要限定字句,平平仄仄,要对得工整,一字不合法度就不取。标准较易具体而客观。宋代不考诗赋考经义,仁义道德,大家一样地会说,谁好谁坏,很难辨,所以演变到明代,又在经义中渐渐演变出一个一定的格式来,违犯了这个格式就不取。这不过是一个客观测验标准,八股文犹如是变相的律诗,是一种律体的经义。这也不是一下子便制定了这格式,而是逐渐形成的。开始时,也并不是政府存心要愚民斵丧人才的,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然而人才终于为此而消磨了。现在只骂创始此制的人存心不良,怀有极大的恶意,其实此制度也不是某一人某一时所创始的。而且纵使存心公正善良的人,其所创制度,也可有偏弊,有流害。我们必如是想,才能对政治制度有深一层之研讨与警惕。制度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自有它形成的原因。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清朝满族的部落政权而去误会整个中国政治都是专制、封建的。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避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因此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
今天我们要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我们此刻,一面既否定了传统制度背后的一切理论根据,一面又忽略了现实环境里面的一切真实要求。
要说建立一制度,而绝对地大公无私,不仅古代历史未之有,就是将来的历史,要说一个国家建立某项制度,而绝无人事关系,绝无私心夹杂,恐怕这希望也还远。不过公私之间该有分量的轻重。现在再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究竟是出于公的多呢?还是出于私的多?究竟法术的意义重呢?还是制度的意义重?
西方人讲政治,一定先要讲主权。他们的政治思想,很多是建立在主权观念上。所以西方有神权、王权、民权的分法,到现在便是国家主权在民众。中国讲政治,一向不讨论主权在哪里。譬如说明代的政治主权在哪里?这种思想,中国很少见。中国人讲政治,一向看重在职责。只论政府该做些什么事?它的责任该是些什么?它尽了职没有?而并不讲主权在哪里。
以前认为中国政治是讲究人情多于法治,但实际是一向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
制度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探究中国政治的得失,理解古中国,才能理解现代中国,进一步理解未来中国。
总之,制度文明的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梯,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人才,也总有一个时代的法制。我们现在将如何酌采西方的新潮流,如何拿自己以前的旧经验,来替自己打开一出路,来创新发展,这当然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