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灵魂的小说长什么样子
--读倪苡的小说《像风一样》
郭苏华
近来,读了女作家倪苡的小说《像风一样》。她的小说我读过一本,作为一个女作家,她很自然地更关注女性的命运与生命里的疼痛。她的短篇小说集《女人和猫》。这个小说题目特别有一种象征的意味。像猫一样柔弱的女人,在世界上,还是会受到来自男性世界的更多伤害。而女人往往会选择像猫一样隐忍。虽然这个世界,女人的地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男性主宰的世界里,女人的天空还是低的。
我以为倪苡的小说以家庭为主题,这样的想法,在读她的小说《像风一样》被彻底打破了。她写了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
一个晚上,我一口气读完她的小说,坐在沙发上,愣怔了很久。她在生活里,除了作家的身份,她主要的生活场域在学校里。她是一位小学老师。也许是因为同行,我对她小说里的人物场景故事都非常熟悉,或者说,就像我的经历一样。但是,我一直没有勇气写这样一个故事,或者说,我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角度来阐述这样一个很疼的故事。
小说《像风一样》揭示的是一个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的问题。它是一个需要人们去关注,实际上是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或者说,人们所谓的关注都是浮于表面的。这个社会,人们活得太现实、太匆忙、太浮躁。
我读完小说,发了一个朋友圈,倪苡就打电话给我。我谈了读小说的感受。她说,一个作家不关注现实,还写作干什么呢。她把这句话重复了三遍。我很受触动。
我想起那些特别讲究技巧的小说,读完之后,很快就忘记了。而她的小说技巧不是很强,但是,读了之后,却特别的震撼。
她触及到了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对于孩子的关心是多么的少啊。
我的心里浮起一句话:这是有灵魂的小说应该有的样子。
小说《像风一样》写一个转学生跟姐姐住在一起。他在班级里,坐在最后一张位置,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里,不说比比皆是,也是常见的。父母爱的缺失,对于一个小学阶段的孩子,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缺失。他面对世界的勇气从哪里来?
母亲在家里装了一个摄像头,来监控他的学习。这样的行为看似以爱的名义,其实,在孩子的心灵上,是加了一层枷锁,是禁锢。孩子表面上没有什么反应,但是,他却跟母亲玩了小小的花招。他把书竖起来,对着摄像头,在书背后玩耍。
这是孩子对自由的向往。而母亲有没有想到孩子的感受呢。
很显然,作家捕捉到了孩子幼小心灵里对于自由的无限向往。
对于家长这样的行为,作家的笔触是批判的,不认可的。
小说的另外一个功能难道不就是批判和让更多的人看见与警醒吗?
小说的现实意义在这样的细节里,彰显出来了,这样的书写确实特别打动人心,也特别有社会现实意义。
一个作家对现实的观察,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类心灵的关心与体恤,就凸显了出来。这是令人感动的,也是值得推崇与学习的。
小说里的其他配角人物也写得特别鲜明有个性。或者说,都有意义。
转学生的同桌宋小果跟他一样,或者说,比他的命运还要惨。宋小果与转学生的形象是互为镜像的。转学生没有朋友,宋小果的到来,让他的生活有了一点亮色。可是,随着宋小果的消失,一点友谊的亮光闪了一下,又消失在茫茫夜空。公园里的带孩子放风筝的爷爷,又给转学生的孤独寂寞的生活带来了希望与生机。他的成绩好了起来。希望重新来到他的生活。可是,老师和母亲又把他推入了黑暗的深渊。
因为一张丢失的试卷,老师这样说他,“这你也能丢,你的头怎么没丢的?才进步了一点点,就翘尾巴了?”老师的话粗暴简单刻薄。小说的批判的力量一下子就出来了。作家的批判并没有到此为止。
小说继续写道:他离开老师办公室,身后传来这样的对话:我最怕看见你班这名学生,我每次看见他都是沿着墙弓着背走,像鬼一样。是的呢,这学生父母在外地,他不爱说话,在班上也没有要好的同学,估计有心理疾病。
其他老师的恶毒的评价,就像一把利剑插到转学生的心灵。把他的命运向悬崖边又推了一步。
最后是不理解他的母亲,把他的风筝扯烂,扔到垃圾桶里。然后是一顿疾风暴雨的痛打。
一个想上进的孩子,就这样被老师和家长的粗暴和恶毒毁灭了。
小说结尾是这样的:关于他的休学,还有一个版本,是他把风筝线绑在自己的腿上,他说自己是风筝,让姐姐牵着线快跑,把他像风筝一样放飞到天上去。
小说在这里点题。像风一样自由,像风一样放飞自我,或者像风一样从楼上飞下来。
倪苡告诉我,他们学校因为教学质量好,就会有一部分外地的学生家长慕名而来,把孩子转学到这里。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又不能在这里陪读。她说,看到这一部分孩子缺少家长陪伴与家庭的温暖,会非常的心疼。这样的感受,作为同行,我也常常会有这样的心理。
这样的小说读了会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这样的故事还在上演,什么时候,老师和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心声?!
这样的小说是对社会对人们的一种唤醒,一种警示,是有温度有灵魂有现实意义的好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