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稻草人手记》读书笔记
三毛的这本《稻草人手记》早早就读完了,但由于在写开题报告就暂时搁置,索性现在报告快写完,或者说我能补足写读书笔记“耗费”的时间,所以草草起笔。这本也是由短篇组成的,主要记录了三毛在加纳利群岛的生活和有趣见闻,可以看到三毛和邻居的和谐相处、和婆婆及荷西其他姐妹的相处。由于时间点(此刻只是开题主旋律的小摸鱼哈哈哈)的缘故,这篇我就不太关注逻辑顺序,只是怕忘记一些阅读感悟,所以就简单记记吧。
>>> 序言 <<<
麦田已经快收割完了,农夫的孩子拉着稻草人的衣袖,说:“来,我带你回家去休息吧!”
稻草人望了望那一小片还在田里的麦子,不放心地说:“再守几天吧,说不定鸟儿们还会来偷食呢!”
孩子回去了,稻草人孤孤单单地守着麦田。
这时躲藏着的麻雀成群地飞了回来,毫不害怕地停在稻草人的身上,他们叽叽喳喳地嘲笑着他:“这个傻瓜,还以为他真能守麦田呢?他不过是个不会动的草人罢了!”
说完了,麻雀张狂地啄着草人的帽子,而这个稻草人,像没有感觉似的,直直地张着自己枯瘦的手臂,眼睛望着那一片金黄色的麦田,当晚风拍打着他单薄的破衣服时,竟露出了那不变的微笑来。
>>>《逍遥七岛游》<<<
11.23读的是《逍遥七岛游》,跟随三毛的笔见证了很多人文风情,并记录到一段话:“我以前,总将人性的光辉,视为人对大苦难无尽的忍耐和牺牲,而今,在欢乐里,我一样地看见了人性另一面动人而瑰丽的色彩,为什么无休无尽的工作才被叫做'有意义',难道适时的休闲和享乐不是人生另外极重要的一面吗?”非常适合给自己解决内耗。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三毛有一个习惯:每去一个新的地方之前,一定将它的有关书籍细心地念过,先充分了解了它的情况,再使自己去身历其境,看看个人的感受是不是跟书上写的相同。我觉得这个非常值得学习,之前去周边旅游的时候就有过这种想法(提前看相关书籍或视频介绍),因为很喜欢去逛博物馆或当地的纪念馆,但对其背后的历史或人文不甚了解,每次都是走马观花,这确实是一个遗憾,之后再去玩要提前了解了解,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大胡子与我》<<<
11.26读了《大胡子与我》,这篇描述了三毛和荷西的婚姻观点和生活状态。看到她和荷西平时的相处,会感觉其实也很普通,她说结婚以后早已没有了甜言蜜语,都是生活的琐碎,但是细微中看见温暖和幸福,这种贴近生活的主题很容易引发我对自身相关问题的思考。一定程度上,我和三毛与相似之处,借用三毛的文字来表述。【偶尔的孤独,在我个人来说,那是最最重视的。我心灵的全部从不会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另一半)可以进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结婚也不应该改变这一角,也没有必要非向另外一个人完完全全开放,任他随时随地跑进去捣乱,那是我所不愿的。】是的,我也非常需要自己的空间去做自己的事,也希望另一半如此,接受‘形影不离’,也接受’界限分明’。
后续又读到有关荷西朋友米盖的婚姻《士为知己者死》,米盖和贝蒂曾经是让三毛羡慕的一对情侣,三毛还代替贝蒂向米盖逼婚,她和荷西努力地帮助这对年轻的夫妇去构建他们自己的小家,可是结婚之后,米盖变了,贝蒂爱的是她和米盖的生活而不是米盖这个人,米盖结婚后失去了灵魂,成了贝蒂的米盖……我觉得这是我最反感也最不理解的相处模式,有些同情米盖,婚后短短时间从一个飞扬自由的人变成了凡事怕出错、囊中羞涩的好丈夫;也挺佩服米盖和贝蒂的相互忠诚和忍耐,但爱人不是让ta或自己变成爱的傀儡吧,而是要让彼此舒服。
所以我还挺赞同三毛这段话:【就因为这两个人不是一半一半的,所以结婚之后,双方的棱棱角角,彼此都是用沙子耐心地磨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磨出一个式样来,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两人在很小的家里晃来晃去时,就不会撞痛了彼此。】
这本书还有几篇也蛮有意思,比如讲三毛和婆婆一家的相处《亲爱的婆婆大人》《这种家庭生活》,能感受到三毛作为儿媳妇也付出了很多,不过有时候感觉婆婆和姑姐还挺过分,随意支使…… 比如《塑胶儿童》,讲沉迷于电视剧和漫画书的儿童,忽略身边美丽的风景,这和当前社会现象也很像,手机等电子设备已经占据了很多儿童的娱乐时间,甚至成年人也无法很好控制自己被手机支配…… 比如《相思农场》,虽然三毛的奖券还没开奖,但她已经开始支配中奖后的奖金,听她描述对农场的设想,真令人向往哈哈哈哈……
好啦,一边翻着书一边回忆当时的想法,到这里算是记录完毕!好的,我又要开始写开题报告啦,希望今天能完成计划的进度吧,加油小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