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老先生的《往里走,安顿自己》,虽然是用了9个小时读完的书,但回味很足、后劲很大。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还想再翻翻书,把因匆匆读罢而散落在脑海那些闪着光的句子,再真切地看一遍,让那些闪着光的智慧走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
我是在许知远的《十三邀》节目中知道的许先生,从19年采访中拄着拐杖的许先生,到23年采访时坐在轮椅上的许先生,我看到一个人身体无可避免的衰老但精神之光持续闪耀,看到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人,一个拥有“健美灵魂”的人,在93岁依然如此深切地爱着这个世界,依然年轻、依然热泪盈眶。
对历史从来不太感兴趣的我,去买了许先生的书。我希望能在文字里更贴近这个赤诚、坚韧的灵魂。先收到了这本先生最新的小书,没有什么专业的知识,就是一个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智慧长者,坐在你对面,把他的经历、他内心最真诚的东西掏出来,告诉你。
先简单介绍一下老先生:
许倬云,史学大家,1930年出生于江南世族大家,是生长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因为生而残疾,没办法走崎岖山路去上学,16岁之前都是自己看书,父亲在周末会给他讲数学、讲历史。1946年进入无锡辅仁中学读书。
49年初随家人赴台,考取台湾大学,读完本科、硕士。1957年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62年博士毕业回到台湾,从事研究及教育工作,曾任台大历史系主任。69年收到匹兹堡大学邀请,再次赴美。70年到匹兹堡大学工作直至退休。
学术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等,93年开始践行“为常民写作”的夙愿,《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风行海内外。
之所以如此详细的介绍先生的身世,就是因为从他的这些经历中,可以让我们略微窥看到一个人一生在艰难困苦中,靠着不屈的精神也能够自处,修己、安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这种能力对于生活在这个安定、相对平顺、富足环境中,却被焦虑深深裹挟、步履维艰的我们具有多么大的意义!
许先生说:“往里走”就是将我们的观察、感受投射到内心最深处,进行认真的思考——由此我们得到什么样的新的理解、新的教训,立刻就能从行为上反映出来。
书的一开始许先生就对“往里走”的路规划了一个路标——“观察、感受、思考、外映”。许先生强调“心”:
“我们要看见周围的事物变化,也要感受到变化对自身的影响,还要找出对我们影响最深的部分。.......如果我们将对外在观察的结果内化到心里,我们对外在事物的感受就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有着深切的体会。”
“我们的心对于这些事物没有感知。人生如果只到这个地步的话,我们对事物思考的深度就不够,反省的能力自然也就不够,甚至连提升自己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如此情景之下,再有用的信息对我们也产生不了刺激和影响。”
现在的社会里,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巨量的信息包围,各样的热搜、新剧、新闻、短视频、购物、直播......不管自己想不想都时刻被这些信息冲刷着,而大数据的推送基本把我们包裹在了自己的信息茧房中。在这个茧房中,我们的视角被局限、我们的思维被束缚,我们来不及思考,能被一浪又一浪的信息打得晕头转向、打得人云亦云,于是焦虑变得无处不在。
我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看到他人的生活、言论,我们与他人仿佛如此贴近,但又好像如此陌生,因为我们的心会不时地提醒我们“你真的知道真相吗?”
网络将我们都置于一个扁平的空间里,甚至让我们自己也分不清自己的真与假。对于这些困境,逃避没有用、抱怨没有用,如果想打破焦虑的外壳、让自己身心安顿,只能直面。
许先生用他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让我们看到了一条路。“上天给了我那么多的恩惠,让我活下来,让我渡过人生的难关。我必须尽力活下去,回馈世界,让大家理解一个忧患中艰难困苦的残疾人是怎么过来的,没有畏缩,也没有放弃。”
下面摘一些书内让我有着“醍醐灌顶”般感受的文字,并试着将自己不成熟的理解也表达出来,也是隔空对许先生谆谆教诲的一个感念。
1、“我们为什么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学位,读书是为了获得一种判断世界的能力。”
“知识不是资料,而是从资料里面提炼出来的,我们能够借此找到一些方向,找方向的过程是寻找智慧的途径。”
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想法去碰撞,行动去寻找、去发现、去尝试。
现在的教育,孩子们的初中、高中阶段用了所有的时间精力去学习、考试,如果说还有那么一口气的喘息时间,可能也想拿起手机在另一个网络世界里放松一下。学习的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考上好大学,有一个可以预见的安稳的未来。思考并不被鼓励,方向已定并不需要寻找。
如果一切都是既定的,都是有标准答案的,那么再多的学习、再多的知识都变成一种套路,一种单一的价值观,那么我们眼里的世界是不是也会变得单一?而真实的世界如此复杂多变,缺乏了自己寻找方向的练习,缺乏了对世界多元性的理解和判断,每一次的变化我们能否应对自如?希望自己杞人忧天的疑问是一个笑柄。
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愿望,但是有时候情况不一定如你所愿。那么这时候我能尽其所安,尽心之所安,我就做到了我的力量之所在。”
“能做报纸的标题人物,当然是你的福气或者运气,同时也是你的挑战,以及你的负担。你一辈子努力,最后能够在某几个角落里作为脚注,支援别人的研究,使他的立论得到一个很好的立足点,那么你的功劳就很大。”
“每个人的研究一步一步累积起来,终于碰到了大家,那位大家走了一千步,但这一千步里的一小步中,有一个台阶使你的,这就尽了你的心。”
我们普通人要做的,能做的就是时刻客观地提醒自己:是不是真的在努力?是不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努力?对自己诚实。没有尽到自己的最大的力量也没关系,只要对自己诚实就能减少很多烦恼妄想,就能更接纳当下。
3、“在科技发展方面,我们要把科技这匹脱缰之马控制在缰绳之内,使它为了人类的福祉而存在;更重要的是肯定人类本身的意义,人类不能成为被奴役的一方。若我们的图利之心压倒了求知之心,科技发展的速度压倒了我们的存在,这就会变成非常可怕的现象。.....浊浪排空而来之时,保持理性和做人的温馨,用人的温馨和理性找出一套处世立命之道。”
我们个人的力量几乎不可能对科技的发展产生影响,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性又有“人味儿”的人,尽量清减自己的欲望,不要因为自己的欲望不知不觉成为被奴役的一方。我知道,这很难。
4、“各位的身体里都有一个自己,这个自己是最宝贵的东西。在你二三十岁的时候,要寻找自我,不要糟蹋它。第一,不要被欲望糟蹋;第二,不要被自怜糟蹋。”
“不要自怜,不要说你太渺小。一个人是渺小的,但许多人在一起相处、相识、相濡,还是可以得到安慰的。人的共同力量是无穷大的,人类能够同心合力做很多事情。”
“我一路辛苦过来,保持了自己的存在,从来没想过糟蹋自己,也没有屈服于这个世界。我的自己有一半由我掌握——我的心态、我的意向、我的人格和我做人的道理。”
做自己的主人。
5、“虽然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我的思想还没有定型。我随时准备面对新的问题,随时准备用新的思考方式去处理它。我不会总是用同一套思考方式处理过去一种面临的问题,我会尝试新的角度,每天学一些新的东西,每天对过去的思考方式产生一些质疑,这是我养成的习惯。”
读到这段话非常动容。我抱怨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次好不容易觉得对她的状态摸熟了、有了可行的相处方法可以松一口气了,这时孩子就又会开始一个新的状态,自己是被她拉着、拖着在成长改变。而看完这段话,才理解:做人,只有前方没有终点,这样才能走的更远、更长。先生在做学术做研究,我们普通人就是在做人在过生活。
6、“父母并没有因为我是残疾而不疼我,我们弟兄两个,父母都当宝贝意义爱着。”
“但我必须自立,要慢慢学着怎么样才能不被抱、不被喂,学习自己吃饭、自己挪动。......再后来慢慢就学习站起来,每一道关口挣扎过去。母亲含着眼泪,静静地在旁边看。.......母亲看到我学着站起来的时候,在旁边真是提心吊胆,随时准备扶。但是她忍住不扶,让我挣扎过去。”
“到美国后,我们是外国人,从学习语言开始,要适应这个环境也是不容易的。即使适应了,我们也始终是外人。很多人过去,很多人因此性情改变。但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熬过去了,性情改变的不多。.......我们今天再回忆当年吃的苦,觉得是福气,如果没有那些苦难,我们可不可能变得这么坚韧、这么强悍,不可能熬得住,不可能咬着牙撑过去。”
为人父母是真诚无私的爱还是有所求、有所指的爱,孩子的内心最清楚。
有时必须明白大爱不爱。
对于自己的境遇看清楚、不抱怨,凭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一个适合的小环境,有能力再去把小环境慢慢变大。
7、“西方文明的崩溃。.......我常用的比喻:我们东方几乎所有的民族,坐着独轮车、汽车、马车,一个个进入了同一个辉煌的火车站;但是我们进入后,发现轨道已经生锈了,最后一班车已经走掉了,火车站后面是一些荒芜的坟墓........我们的现状就是这样。”
太精彩的比喻。后面的路真的是要摸索和变革的。
8、“我的历史观里个人的地位最小,文化的地位最高。文化脱不开经济,脱不开政治,也脱不开地理,脱不开天然环境,脱不开我们驾驭天然环境的科学。文化是一个总的东西。”
“要有一种教育,养成远见,能超越你未见。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们没见到的世界还有可能是什么样,扩展这种可能性。”
因为这句话,让我对许先生的大历史作品充满好奇。人所创造的文化,文化造就人。我希望能有这样综合性的、结构性的文章,更加丰富历史的维度,带着我们看到历史中更多的“人”。
9、孙曼丽——许太太“婚姻不是很简单的事,你得花心思。我的原则是你必须尊敬他,你才会爱他。如果你不尊敬这个人,你看着他,你东挑他的毛病,西挑他的毛病,那这个人就不能跟你处下去。同样,对方要尊敬你,那么问题就没有了。”
“他比较追求完美,他不认为他身体的不完美,会影响到人的完美。我从跟他一起,我从来没有把他当成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我们两个出去买菜、上街,我们都牵着手走路。他走路慢,我走慢一点就是了。”
“他跟我在一起,我像照镜子,我看到他的努力、他的不舍,我就觉得我不能跟他一样。我跟他一样的话,这日子不能过。我必须自己站起来,自己树立自己的性格,才可以跟他平衡。”
“中国平常的女孩子,大学毕业之前根本没机会长大,都被保护得好好的。你运气好,结婚的时候家庭不错,你就慢慢长大了;运气不好,结了婚就完蛋。我觉得很多事情你得自己有个看法,然后才能够支持他,我现在如果不是心理上强壮,如果是娇滴滴的,他肯定会担心他如果先走的话,我饿都饿死了。我现在就告诉他,剩你,剩我,都要活。”
“他天生就是一个劳碌命,累心累力,可是你不让他累心累力,那就不是他。所以我认清这一点以后,我不改变他,我也不去阻挡他,我能帮我就帮。我不能帮,我就告诉他这个我帮不了忙,你也不能做,那咱们就不做这个。”
“如果你的伴侣不是你尊敬的,不是你关心的,不是你在乎的,你就不会有这个力量,所以一句话:要找对人。”
现代女性婚恋宝典。同样的,女性自身也要成为让对方尊敬的人。
10、“越活得老,越是感觉我们人类必须知道自己的限度,不要狂傲,不要过分自信。个人如此,国家如此,民族如此,文化体也是如此。
没有一个文化体是完美的,没有一个国家的治理方式是完全对的,没有一个民族的过去不是复杂的,没有纯种的民族。........纯种的狗跟马在某种情况下占优势,这个情况一丢开就没有优势了。”
“不要认为‘民族’这两个字存在,就存在‘民族优秀论’的观念。每个国家的传统都有其优秀的一面,当然每个国家的历史或长或短,也都有错误的时候,都有犯罪行的时候。不要自满,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不能自满。.......看见别人犯了错误,相当于拿个镜子看看自己,我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理性的力量, 更多的维度下,能接近真相多一点。
11、“读古代史时看到荆轲、田横都壮烈无比,今天看起来不是开玩笑吗?吴王和越王打得昏天黑地,也是为了国族,但是今天江苏跟浙江分得开吗?”
虽然有点玩笑气息,但是这个视角的确让人有所觉察。交通工具、经济、科技的进步让全球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未来这种联系一定会更加紧密,但是政治、资本、利益的暗潮涌动会给这些联系带来什么?不管怎样,把这样的视角纳入自己的世界观中,应该会对世界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絮絮叨叨记录了一些思想的片段。这些都是我求知的经验。天赋不够,努力也不够,对于看过的书学过的知识能留在脑子里的真的不算多。可是这些求知的经验,在各种知识体系中由好奇心带领着,边看边学边体悟,时不时会灵光一闪,将完全不搭界的两种知识串联起来,变成自己一种新的领会,那种快乐和收获感,让求知的过程变成一种喜悦。让求知的经验变得好像比得到的知识更为迷人,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