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2-23 09:09:26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

《达洛维夫人》讲述了一名伦敦的社交名媛——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的一天。本书从达洛维夫人走出家门去买花开始,到达洛维夫人举办的盛大宴会落幕结束。在这一天的时间中,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尖潜入主角达洛维夫人的意识深处,用她的眼睛看、用她的耳朵听,观察她的内心。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觉得晕晕乎乎。书里每一次场景的变换,带来人物的变化,作者的视角转换到新的人物,文章的内容也随着这个新人物意识的流动而进入他的意识世界,进而引出和他相关的(往往是不连贯的的回忆片段)故事情节。本书缺乏传统小说的故事连贯性,阅读时需要丢掉通常的读者上帝视角,把自身代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否则读起来异常艰难。

传统的写作手法,通常作者(读者也是)是上帝视角,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纲,辅以人物和场景的描写来凸显故事内容。而《达洛维夫人》中,所有的故事的发生是随着人物意识的转换而出现的。这种写作手法也被称为意识流派。

例如书的开头五段:从达洛维夫人说要亲自去买花(第1段),我们跟随着她的意识:(走出家门)感受美好的早晨——空气清新得就像是特意送给海滩上的孩子们似的(第2段)。突然,这样的时刻让她联想起年轻时在博尔顿的生活,接下来一整段内容描写克拉丽莎脑海中博尔顿的生活记忆。因为是记忆的内容,作者呈现的并不是连续的故事情节,而是点状的断断续续的回忆——时而听到“落地窗合页的吱吱声”,时而看到“眼前的树木花草被晨雾缭绕,秃鼻乌鸦飞来飞去”,甚至是当时的刹那的感受“预感某种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紧着出现了克拉丽莎年轻时的情人彼得,而彼得的出现又将文字从记忆拉回现实——因为现实中的彼得写信告诉她最近会从印度归来(第3段)。记忆的特点是模糊的、飘渺的,读者就这样跟随着克拉丽莎的意识随波逐流,飘荡在她的内心世界,时而被突然出现的一股小激流,冲刷上一块凸出海面的岩石,时而又被一个漩涡拉入海底。第4、5段中,被彼得的信拉回现实的克拉丽莎呆站在马路上,这时她的注意力被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意识焦点回到现实。

这就是一本讲述达洛维夫人内心世界的书,年轻时候的达洛维夫人富有朝气、自信、有主见、有想法、有野心,她和彼得.沃尔什相爱。然而,在世俗的眼光下,她嫁给了更符合世俗标准的好丈夫——理查德.达洛维(无趣的、空洞的工具人“丈夫”),成为了一名体面的上层社会夫人,扮演着贤惠、美丽、自私、淡漠、空洞的身份角色。

《达洛维夫人》的作者是伍尔夫,她出生于伦敦的上流阶层。某种意义上,达洛维夫人身上有着大量她自身思想和生活经历的投射。上流阶层社交的空洞、乏味,自私、冷漠,这些本就是伍尔夫成长生活的印记。同时,女性的社会地位被忽视,性别的偏见使女性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和认可。例如有强大社交能力的达洛维夫人却只能在家中开开宴会,而且此举只被看作是丈夫的事业助益,而非她本人的动机需求,甚至宴会邀请什么人或是不邀请什么人都不能按照自我的意愿,而是要符合她所处阶层的行事风格。而资质平庸的丈夫却能进入下议院,参与社会改造活动。还有书中达洛维夫人年轻时的好友萨莉.西顿,她年轻时是个有想法、有才华,个性张扬的女孩,却最终只能通过嫁给一个有能力的丈夫,生了5个儿子(在书中萨莉在宴会上强调了好几遍),才被普遍认可其社会价值,何其讽刺!众所周知伍尔夫是女性主义的先锋,书中的这个情节设计很具有代表性。

同时,书中还刻画了一个与达洛维夫人毫不相关的退伍军人——塞普蒂默斯,他退役后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自杀。颇具讽刺意义地是,他并非是有意自杀,而是在医生的强迫治疗下被迫自杀的——塞普蒂默斯宁愿失去生命也不愿失去自由(在那个年代,被诊断为精神疾病将被限制人身自由,并被强制卧床休息)。伍尔夫也是有名的反战人士,这个故事情节的设计,似乎是在嘲讽士兵要么被送上战场杀死,要么回到家中被同胞的漠不关心和自以为是“杀死”。书中给塞普蒂默斯治病的医生正是拥有社会地位和强大声望的布拉德肖爵士。在书中最后部分,原本不认识塞普蒂默斯的达洛维夫人脑海中却多次想到这个自杀的男人,而在多年身受抑郁症折磨之后,伍尔夫最终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伍尔夫是个才华出众的女性作家,其文笔优雅、观点犀利,但同时即使像她这样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上层社会名媛仍然受到男权社会和时代的强势控制。她的文笔中处处透出对这种现状的不满,但她的抗争却又是消极的。她更多的时候是像达洛维夫人一样,把真实的想法和自己留在内心之中。书中达洛维夫人唯一一次接近真实的自我表达是给彼得的那封信,信上写着一句话:能见到你真是太好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她们早已经习惯了成为某某某的妻子、母亲、女儿。她们像某种工具一样,完成着自己角色的任务。一旦她们显露出做自己的特质,就会被世俗评判,逼迫她们退回那个设定好的角色中。如果她们不肯,就会有“布拉德肖爵士”这样的人来宣判她们疯了,把她们拘禁起来,或者她们不堪忍受失去自由,最后自杀了。

这本薄薄的书,内容并不多,伍尔夫的文笔也很优美,然而我前后花了一年的时间才读完。一开始读的时候,经常会读着读着就“出戏”了,我后来发现那是因为我还是“上帝视角”,始终戴着“评判”的眼光在阅读,没办法跟随文章的内容进入书中人物的意识。这种“精神分裂”的阅读模式,自然是十分难受。所以,阅读意识流的作品,我认为需要丢掉高高在上的姿态,把自己想象成一艘漂流在海上的小船,让书中的意识带着你去漂流、体验、感受人物内心世界的激流涌荡。

意识流小说的兴起受到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取得的重要进展,使得文学界开始用心理分析的眼光来书写笔下的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好像是大海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很小一部分便是“意识”,而隐没在海水中的绝大部分是“前意识”和“无意识”。这一部分虽然隐而不见,但更为重要,因为它支配着、决定着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占有支配地位,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及其命运。

在《达洛维夫人》中,我们跟随着达洛维夫人的意识行走、停留、观察、分析,除了达洛维夫人意识关注到的浮出海面的“冰山”,我们还看到了储藏在“冰山”下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