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通史》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2-17 08:59:13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中国通史》读后感

简单评价一下本书:书是好书,但不是特别推荐阅读。
书是好书。
作者吕思勉对中国历史各个方面的了解程度之深、史料考证之详细,真的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作者从两个维度对中国历史作了详细梳理和介绍,第一个维度是传统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政治变迁,即历代的兴衰及主要事件。第二个维度是从不同的文化现象展开,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可为涵盖齐全。每一个文化现象则依然按照时间顺序就其如何演化做的阐释和考证。
由于作者主要是从学术角度出发进行创作的,因此本书不仅卷帙浩繁,且内容科学严谨、考证详实,对很多人物和事件的看法都更加客观、全面,与传统教科书有所差异,可以算是一部历史的辞典。
为什么不推荐阅读?
因为辞典的劣势就在于枯燥。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历史的朋友,它不失为一本好书,但对于普通读者,它读起来实在没有太多趣味、不易理解且耗费时间。此外书中一些介绍中国衣、食、住、行历史演进的内容,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因此不建议大家尝试。
不过既然已经坚持读完了,照例还是把一些小的收获总结一下。
和《国史大纲》一样,一本如此专业、严谨、有深度的历史作品,其书写难度可想而知

首先,必须要有超大的阅读量,不然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细节根本就不能了解清楚。
其次,必须要有深入、系统的思考,如此才能将历史演进的顺序、逻辑梳理清楚。同时为了对某一方面做深入研究解析,还要把相关的内容从众多材料中提炼、整理出来。
第三,作为一部学术作品,为保证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必须做到对历史充分的考证。作者在书中引经据典,几乎每一页都标注着各种结论依据的来源,对一些容易混淆或错误的观念和内容做出纠正,并进行深入的论证。
第四,书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在当下每项都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要想写清楚它们的历史演进,必然要对该专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至少不能出现基本原理上的错误。比如作者在介绍中国货币发展史时对“劣币驱除良币”、金银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析,在介绍宗教时对佛教教义的阐释等等。
第五,将思想和学问转化为通俗易懂、条理清晰的文字,又是一个浩繁、巨大的工程。
综上五点,可见著作本书是一项何等伟大的工程。
养儿防老和晚婚少子现象

本书创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即便当时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人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尚较落后,但作者已经对新社会下“养儿防老”的失效以及逐渐出现的晚婚少子现象做了阐述和分析。这样的分析和结论也同样适用于当前的社会,只不过我们兜了一个很大的弯又回到100年前的演化路径上了。
古代社会劳力重于资本,劳动力多了生活便可以变得相对富足,因此古代社会中,子女众多,家庭确实以抚养老者、抚育儿童为其天职,即“养儿防老”。但新时代的社会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
客观上,儿童的教育年限加长,不但不能如从前稍大一些便为家庭挣钱,而且会支出更多教育费、抚养费、医药费。同时,社会分工导致大部分工作对技能的要求提高,单纯依靠体力不仅难以赚取社会平均收入,甚至无法赡养自己的家庭。
主观上,家庭中子女太多,女主人会“忙的和奴隶一般”(书中原文),即便如此家事可能还不能置得妥帖。而独立、自由的思想替代了封建落后的思想,女性社会地位大大提升,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三从四德的遵从。
最终的结果就是单身、晚婚、少子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虽然分析自近百年前,但也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当前社会晚婚少子现象的根源。
人类最亲切的苦乐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的关系
现代的物质文明,有人歌颂它有人诅咒它,其实物质文明本身是不会构成祸端的,就看我们用之是否得当。因为物质文明和社会组织根本是两件事。讲物质文明,后世确是进步了,以社会组织论,断不能不承认是退步的。
作者分析(古人是这么认为的),我们的社会是从大同社会,退化至小康社会,再进入更差的社会的。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的关系。
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中。故古人对社会政治的追求亦常在于此。
再由此思考到我们当下的fang疫政策。它并没有给我们的物质生活造成绝对破坏,能吃饱能穿暖,但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或许就是由于此。
中国尊祖崇古的缘由

氏族时代社会分工未密,一个氏族在经济上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团体。生活既相互倚赖,感情自然容易密切。不但对于同时的人如此,即对于以往的人亦然。因为每个人所赖以生存的团体,是由前任遗留下来的。一切知识技术等,亦自前辈遗传给后辈。
这时候的人,其生活实与时间上已经过去的(同族)人关系深,而与空间上并时存在的(非同族)人关系浅。所以尊祖、崇古等观念便油然而生。这应该也是后来我国最基层社会形成深厚宗族传统的重要原因。
关于历史地图

写《国史大纲》读感的时候已经提到这个问题,即研究历史的角度有很多,其中地理版图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方面。
自春秋战国以后,中华民族近三千年的朝代更替基本能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下来,但“中国的版图”却难以简单的用几段话、几幅图描述清楚。这里边存在几个难点。
首先,一个朝代从建国到强大再到衰败,版图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对版图的讨论必须加上时间这一维度。
其次,同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大的版图上可能存在着几个不同的国家,比如北宋时期就同时存在有宋国、辽国、西夏、大理,还可以把吐蕃、回鹘算进来。而到了南宋,则变为宋国、金国、蒙古、西夏、大理,还有吐蕃。这些地区和民族有的可以算作是中华民族,但有的也不能简单地划入。
还有一种情况,某些国家和地区在某一些时段是归中国的政权管理,但在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不属于中国,比如唐朝时期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阿富汗等在内的中亚地区。
所以如果把时间、人物、事件以及地理几个维度联系在一起,我们阅读历史的趣味就会增添很多,甚至读小说追剧都会更有意思。比如《三国演义》书中也附有地图,帮助了解群雄攻守拉锯的势力范围变化。再比如金庸先生的经典小说《天龙八部》,是以北宋为时代背景,三位主角中乔峰生于辽国、实为契丹人,虚竹的梦姑就是西夏国的公主,段誉则来自大理国;他的另一部小说《射雕英雄传》时代背景为南宋,郭靖是宋国人,但随母亲在蒙古草原长大;杨康则认了金国人为干爹;华筝就是蒙古国的公主。
为此我专门买来一本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比较专业严谨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搜一下。
最后
本书的创作大概结束于1939年,当时正值日本侵略者践踏我国土、残害我同胞,国内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的时期。
在书的最后作者写道:“我们现在,所处的境界,诚极沉闷,却不可无一百二十分的自信心。岂有数万万的大族,数千年的大国,古国,而没有前途之理”。其悲壮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与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所表达的可谓异曲同工、不谋而合,让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当时知识分子这种顽强的民族自尊心以及对自己国家深深的爱。值得当代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