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鲍姆和《年代四部曲》读后感
读书让人启智润心,读书让人明德尚善。每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有书相伴则熠熠生辉。让我们和热爱读书的青年人一起,走进书香世界吧……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矢志不渝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笔者认为给他贴上这个标签一点也不为过。1917年,霍布斯鲍姆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的犹太人家庭,1933年因希特勒掌权而转赴英国,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1936年,他加入共产党,并以此作为自己终身的信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没有丝毫动摇过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反而加深了他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坚定信念。正如他在自传《趣味横生的20 世纪》中写道:“从情感方面来说, 身为1932 年在柏林就开始信仰共产主义的青少年, 有一条几乎切不断的脐带拴住我所属的时代, 让我们对世界革命及其根源——十月革命——产生了憧憬”,“从政治角度来看,我实际入党的时间是1936 年,属于反法西斯联盟与‘人民战线’的时代。这直到今天都还继续决定了我政治上的思考路线”。
在史学成就方面,霍布斯鲍姆可谓是影响了一代西方史学界的标志性人物。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他的著作不胜枚举,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享誉盛名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和《极端的年代(1914—1991)》。仅从书名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霍布斯鲍姆在他的《年代四部曲》中充分展现了整个西方现代性的兴起、发展、鼎盛和衰败的历史。要说这套书的影响力有多大,这么说吧:在西方史学界,它“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革命的年代》出版于1962年,霍布斯鲍姆在这该书中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剧变进行论述,他认为这个年代的大变局主要是由西欧与北欧国家的资产阶级在此期间的兴起和发展所主导。他的这一阐释目前已成为西方史学界的主流认知,甚至是规范性表述。
《资本的年代》出版于1975年,霍布斯鲍姆在书中所运用的史料来源极广,他将维多利亚中期世界各地的社会转型一并撰写,形成统一而有力的历史叙事,并融入自己的深刻理解,进而对19世纪中期作了一番透彻的审视。
《帝国的年代》出版于1987年,在该书中,霍布斯鲍姆和马克思一样,努力去分析19世纪隐匿的发展路径。千变万化是这个时代留给人的主要印象,人们为财富和知识的迅速累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书中透着些许哀婉,同时也充满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中西方很多学者会把前三部视为一个整体,而将第四部《极端的年代》作为前三部的续篇。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霍布斯鲍姆在前三部中更强调通过刻画一种宏大的直观视觉感受来展示其本人所没有经历过的历史,而在第四部中则更突出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观点和信念,从而对他所经历过的这段历史进行现实批判。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就是:“本书不免亦有一种自传性的意味” ,同时该书比前三部曲更接近主题。通过梳理西方现代性兴起、发展、鼎盛到衰落的过程,霍布斯鲍姆在该书中,站在批判和悲观立场展望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值此世纪之末,也许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可让我们看见,像这样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世界,将会以何种面目存在。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旅程将把我们带向何方;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的旅程应该把我们带往何处去。”
这其中有个不得不说的背景就是:1989年以后, 以霍布斯鲍姆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自觉肩负起了对抗以弗朗西斯· 福山为代表并且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由主义阐释者的重任。对此,霍布斯鲍姆曾多次强调,福山将苏联解体等同于“历史终结”的等式,在构造上过于简单, 在必胜论上过于幼稚。
然而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当前尚存一定争议:一部分认为,全球资本主义远未从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末的“长期低迷”中摆脱出来;另一部分则认为,资本主义在经历了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严重经济危机后,现在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继续发挥其最鲜明的特点:它不只是寻求对过去的解释, 而是如乔治·卢卡奇所说的,“把现在的问题看作历史问题”。
最后,援引霍布斯鲍姆本人的一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历史学家“要做的就是记住其他人希望忘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