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堂吉诃德》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4-05 08:13:40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堂吉诃德》读后感

《堂吉诃德》上集读完,暂作笔记如下:

与大家共同读一本书,并讨论与分享读书心得,收获甚多。选择读书有时候是一件头疼的事,感觉什么书都想读,又不知道读什么好。读书会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推荐的书很多是我不曾想到的,涉及面广,也有一定的思考性。

感谢黑麦老师给大家开的书单:

1.但丁《神曲·地狱》

2.薄伽丘《十日谈》

3.卡斯蒂寥内《廷臣论》

4.拉伯雷《巨人传》

5.以拉斯谟《愚人颂》

6.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7.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8.蒙田《随笔集》

9.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10.莎士比亚《凯撒大帝》

我进读书会有些迟,惭愧前面六本书都没有读过,黑麦老师是根据时代背景依次推荐选读的书籍,按照时代的发展顺序和思维的递进来组织阅读,更利于连续性思考。遗憾无法跟进大家之前的进度,只能囫囵吞枣消化。这次大家正在读的《堂吉诃德》早在我中学时期就读过上集。只是,那时候对这本书印象就是有趣,并无其他思考。这次重新阅读,提前对作者塞万提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作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读完上集时依然有诸多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滑稽的人物?为什么要塑造一位才华横溢、博览群书的人,做一名疯傻的“骑士”?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心理很复杂,既喜欢又讨厌,既嫌弃又心疼……这又是为什么?

初步的捋了捋:

其一,这本书的背景是17世纪初发表,当时西班牙文坛上流行骑士小说,各类关于骑士小说乏善可陈,甚至泛滥成灾,内容却是荒诞离奇,却有很多人沉迷在此,故而作者塞万提斯写此小说,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其二,当时宫廷与教会鼓励骑士精神,其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

其三,与鲁迅的《孔乙己》、《狂人日记》和钱钟书的《围城》等书一样,既有嘲讽也有揭露。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揭露知识分子虚伪与阴险。

但是,堂吉诃德却在书里活出了自己——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道德有底线有尊严,立志铲除人间邪恶的人。使之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觉中产生新的重构和想象。

可笑可叹可悲,又可敬可爱的堂吉诃德成了幽默文学中一个不朽的典型。不知道这是不是塞万提斯本意。

在读这本书时,不知道是年龄的原因,还是带着审视的角度,即使读到有趣的地方,我也很少开怀大笑。记得在中学时,我可是捧腹大笑,有时笑得直不起腰。一度让身边人认为“这孩子疯了”。

如今才懂堂吉诃德是个饱受压抑且苦撑着的人,他在生活里看不到希望和前途,抚慰自己也好,忽悠自己也罢,自己上演一场游侠骑士历险记,以捱过苦恼、无味与贫困的一生。

这让我想到前不久媒体提到:不要做现代孔乙己,要脱下长衫。

显然,孔乙己是个悲凉式人物,鲁迅之所以塑造他,一方面是批判那些停留在旧时代走不出来的迂腐人;另一方面对当时的社会给予直接的批判。所以,鲁迅不过是借孔乙己这个人物来批判社会上的顽疾,与那些争抢“人血馒头”的人一样麻木、无知和愚蠢。

故而,在此批判大学生不要成为孔乙己的人,是不是要重新思考一下,大学生扔掉专业,从事不需要学历的工作,真如孔乙己脱掉长衫一样吗?

再从现代社会看堂吉诃德。

纵观人的一生,我们不可能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偶尔跟随自己的梦想,做一些出格的事,如上学的时候悄悄爬到树上,摘人家的葡萄吃;如在某个讨厌的人背后,贴上恶作剧的纸条;也或者为一切不切实际的梦想买单,付出“血的代价”……

自然,堂吉诃德对自己的忠诚源于对骑士的信仰。他自动忽略来自外界的戏弄、嘲笑,认为自己所受的遭遇而是魔术师们的“把戏“。一旦面临“正义、理想”,他便毫无畏惧,哪怕头破血流,哪怕王孙贵族,哪怕“二十万大军”,他也毫无惧怕,一马当先。而在爱情上,他却忠诚于想象中的心上人,对“投怀送抱”的其他美人儿,也是保持礼貌与尊重。在他身上,看到单纯的勇敢、正义、公平与纯真,让人莫名的感动,又有一种纠心的难受。

让人感到悲凉的是:似乎只有疯子、傻瓜才会执著于正义与公平,专一与忠诚。

生命是一口不会干涸的井,却在成长过程中被分割成一段段。想想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也与他一样,纯粹认为世界是正义、善良和公平的。等到一定的年龄,如果还痴迷于此,就像老人说的“是要摔跟头的”。

不得不说,当我们经历过挫折与打击后,变得“聪明”、“理性”、“分寸”。这样的我们才显得正常与成熟。

只是,那些令人兴奋的冲动,再也回不来。

现实与梦想经常处在两个世界,甚至还是一对矛盾体。当我们对现实的思索和探究之后,生活也失去最初的乐趣。

就像现在的我,或许能够看懂《堂吉诃德》,却失去最初读这本书的快乐。如文中提到的:”有头有脑的堂吉诃德用处不大,疯头疯脑的堂吉诃德趣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