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论语》学处世悟人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12-04 08:16:01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论语》学处世悟人生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的言论及对话,是儒家经典中的经典,虽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仍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仍会感受到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立身、处世有极大的好处,建议年轻人闲遐时,不妨读读《论语》,学处世、悟人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就出自《论语》开篇。《论语》开篇的完整内容只有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简短的三句话,高度概括了完整的人生。当年上学时学习这三句话,只能理解字面意思,随着年龄增长,人生阅历的成熟,重温这三句话,你会有新的感悟,这就是“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

学而时习之,更多体现在人生的早期阶段,从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到背着书包入学,上学,都强调的是“学”,是通过“学”不断地获得新知;习,强调的是反复练习,如习步,习字,习文,习武,通过“习”不断地提高,每上一个台阶,每一次的进步,都会有成就感,心中自然会喜悦,这时就会“不亦说(悦)乎”。当然步入社会后,也会有“学”有“习”,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生活或熟练地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从这一层面理解,学习就不再是年轻人的事,而是贯穿整个人生的大事,这也是《论语》的编纂者为什么把“学而”篇作为开篇的重要原因。

有朋自远方来,是从学校出来步入社会的新阶段,在这里孔子提出了新命题:交友。这是从校门出来融入社会的第一关,孔子用“不亦乐乎”来谈论交友,就是鼓励年轻人应重视社交,积极融入社会。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当你看到人们面对面时却不相互交流,而是只盯着手机屏幕,每个人似乎都只活在个人的世界里时,你或许会怀疑人生,这时,当你再重温“有朋自远方来时,不亦乐乎?”你或许会有新的感悟。

人不知而愠,是人生的成熟阶段。一个人要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那是需要终身修行的啊!就此人生大课题,在开篇之后,《论语》逐步铺开,如抽丝剥茧般,就人生的修行之路,以师言、弟子言或师生对话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每章节的言语对话虽简短,却辞约义丰,以简练的语言阐释了深邃的人生哲理,教导世人如何修身立身处世,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明白这些大道理,还是去读读《论语》吧!

读《论语》中孔门弟子问孝有感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论语》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孔子与弟子们关于“孝”的对话,更是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每次重温对话,都使我对“孝”有新的感悟与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论语》中,孔子对弟子们问“孝”的回答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也使读者能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孝”的丰富内涵。

当孟武伯问孝时,孔子的回答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什么人?是鲁国权贵孟懿子的儿子,典型的官二代,好惹事生非,孟武伯来问孝,孔子委婉地提醒他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让父母为他的危险或不良行为担忧,除了生病不可避免以外,其他事情都要做好,不让父母操心,这是孔子针对孟武伯纨绔子弟的特点而给出的教诲。

世上哪个父母不为儿女担忧呢?人常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孟郊《游子吟》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一情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当子游问孝时,孔子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当子夏问孝时,孔子的回答是"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子夏是孔子的高足,被后人列入孔门十哲,子游有“南方夫子”之称,子夏则留下了“学而优则仕”的千古名言,对这两个天赋极高的弟子问孝,孔子的回答则是从更深层次全面阐释了孝道,强调了“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对父母的敬重,同时还要体现在外,即平时的奉养、尊重,并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让他们顺心、舒心。

当孟懿子问孝时,孔子的回答仅两个字:“无违。”即不要违背礼制。这是因为孟懿子是鲁国有权有势之人,孔子希望他能够恪守礼制,以孝顺父母。

读着这些对话,我似乎感受到了孔子充满智慧的人文关怀。我仿佛能看到孔子那慈祥而又威严的面容并聆听到他循循善诱的教诲,他的教诲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在孝道方面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每一次读对话,都像是孔子在亲自为我解答疑惑,引导我走向正确的孝道之路,引导我去尊敬、理解、关爱父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孝”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地变化。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无法像古人那样平时陪伴在父母身边,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的孝心。比如,我们可以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视频聊天,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我们可以努力工作,让父母为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也可以在节假日回家看望父母,与他们共度欢乐的时光。

总之,《论语》中关于“孝”的对话,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孝”的含义和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努力践行孝道,让父母感受到我的关爱和尊重。子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这句话在提醒我们,趁时光尚好,父母健在,当及时行孝,这不仅是对他们养育之恩的回报,更是对我们自己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