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围城》读后感13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11-16 07:47:40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围城》读后感

本篇要分享的,又是一本家喻户晓的近代经典小说:钱钟书的《围城》。

之前说过,经典的作品,读者读完会回味悠长,但却往往难以从书中解读出单一且明确的主旨。好似游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不同的角度,拥有不同的经历的人会有多种多样的解读。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围城》,同样如此,我一时难以把握这本书的深层次的一些东西,所以,只能先试着谈谈直观的感觉。我之前写的读后感也多是如此。二次的深入的想法,往往都在我写文的过程中边写边冒出。

看到有的人说,《围城》这书哪里需要过度解读?钱钟书和杨绛自己都说《围城》不过是游戏之作。看杨绛为本书写的后记,钱老似乎在嘻嘻哈哈的过程中便写就了。可谁说经典就一定就要正襟危坐的写呢?我倒觉得,正是放松状态下的钱钟书,才能写出风格这般“妙”的传世佳作。

提起《围城》,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那句名言:“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这导致不少人像我一样,以为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发生在男女间、婚前婚后的故事。读了才发现不是。我个人的感受,书中的工作或说职场,更是围城。尤其写方鸿渐等人跟取经似的,一路向西,历经坎坷终于到达了工作地,可待不了一年,便心灰意冷,打道回府。这才叫在城外时一心想要进城,待进城以为上了岸,才又发现苦海无边,西天其实也有诸多不堪。

说职场是一座围城,这倒更符合我们社会如今的状态。如今年轻人的生育乃至结婚欲望都有些低,未必真的想主动进入婚姻的围城。可工作不一样。毕竟人可以不结婚,但不能不挣钱糊口。没钱真的不行,这是刚需。为了钱入了一份工作的围城,不满意又换到别的城。但若没有当城主的本事,又不想蝇营狗苟,怕是会终日渴望逃到城外的世界,幻想着那里的诗和田野。或者,就如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也没想清楚辞职后的出路,仅仅就是被逼得想要逃。

看了不少本书的评论,发现有的读者便很瞧不上方鸿渐,有的又对苏文纨鄙夷不屑,还有的还嫌孙柔嘉过于普通。看到这类言语,我总是不置可否。因为我觉得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比起书中人还要不堪。

不要忘了,书中能评价方鸿渐“没用”的,那是赵辛楣。赵也算是人中龙凤了。书外评说方鸿渐原型“志大才疏”的,那是杨绛。标准都太高。普通人估计更是难入钱老的法眼,连作为人物原型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方鸿渐,别的不说,就单论他在书中的女人缘,一般男人比的了吗?

书中无论男女,在错过优秀或心仪的对象时,思前想后、争风吃醋、撕心裂肺,花了多大心力都交待的很明白。可转而面对相对平庸的对象时,三言两语间便结了婚,好像压根儿都没想清楚。换做电影,便是陈道明面对李媛媛和史兰芽两大白富美时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而回头便和普普通通的吕丽萍结了婚。当然,更可能的是,无论前面怎么选,也终将殊途同归。我感觉这就是本书想要揭示的,所谓一些生活的真相。

不知道是否是钱老刻意为之,书中那些精妙无比,让我拍案叫绝的比喻,大都出现在书的前半部分。换句话说,有趣的故事伴随着有趣的俏皮话,多发生在步入工作与婚姻围城之前。入城前连修辞手法都更精妙肆意,入城后就变成了柴米油盐的现实主义。

可我发现,书中人经常表现出的一大特征,却贯穿了始终。这就是“脸红”。钱钟书在描写人物时,频繁用了这个词,或类似的修辞。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我想可能是我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一个动不动就脸红的人。就好像以往看武侠小说,古龙常用“嘤咛一声”写女性的娇羞,金庸多用“心中一荡”写男性的心动。这对我来说便是特别会在读书时注意到的,因为日常不多见。我能记得自己上次脸发烫,还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曾有个同事,刚毕业入职时特别容易脸红,可过了菜鸟时期,已不明显。围城“治好”了她的这个“毛病”,我还有点遗憾,毕竟物以稀为贵。

于是我怀疑,《围城》里那个年代的人就是很容易脸红。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在钱老的笔下,其实相当不体面。我猜是学校环境相对封闭,常导致学问家们在做学问之外的聪明劲儿无处施展,彼此间便可能出现一些看起来啼笑皆非的勾心斗角。如今似乎依旧如此。可那时的人会脸红。

所以我想,只怕是社会的发展让如今的人都进化了,当刺激来临,大脑已忘记了命令脸皮下的毛细血管扩张。像我前面所说,围城中待的久了便会如此。如此看来,如今的整个社会便是一座巨大的围城。整天想着退出,可有人的地方便有围城,你怎么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