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的文学作品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了人类在生活中的软弱,是极具冲击力和诗意的散文。”瑞典文学院在当地时间10月10日公布,评选韩国作家韩江为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Part.1
韩江对父权体系下女性困境的极致关怀
韩江的代表作《素食者》讲述了从小生长在韩国父权体系下的普通女性英惠的故事。英惠在某天做了一个噩梦,在梦中她置身于一片黑暗森林,在试图走出森林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血淋淋的生肉块搭在竹竿上,可怕的是,梦中的她还在生吃这些生肉,于是梦醒后她拒绝吃肉,成为了素食者。但是,这遭到了丈夫和家人的强烈抵抗,当事态愈发严重时,丈夫选择与英惠离婚。在家人一步一步地强迫她吃肉时,她甚至开始选择不吃饭,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最后,在饱受精神治疗痛苦后,英惠渴望自己变成一棵树,逃离人群,逃离人类……
小说的首章“素食者”中,韩江选择以第一人称的男性视角即英惠丈夫的视角看待这件事情。“我之所以会跟这样的女人结婚,是因为她没有什么特别的魅力,同时也找不出什么特别的缺点。在她平凡的性格里,根本看不到令人眼前一亮、善于察言观色和成熟稳重的一面。正因为这样,我才觉得舒坦。如此一来,我就没有必要为了博取她的芳心而假装博学多才,也无须为约会迟到而手忙脚乱,更不用自讨没趣地拿自己跟时尚杂志里的男人做比较了。我那二十五岁之后隆起的小腹,和再怎么努力也长不出肌肉的纤瘦四肢,以及总是令我感到自卑的短小阴茎,这些对她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事。”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似乎天生就应该与家务、孩子捆绑在一起,似乎就应该是温顺的、服从的,而非独立的、自由的。这是韩江精心选择的手法,深入男性心理,展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处境,以达到讽刺的效果。
在这部小说中值得关注的是韩江精心构建的隐喻“肉”。在古代中国,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时,肉只有身份尊贵的王侯将相才能经常食用,平民百姓之家在一年之中很少吃肉。因此,肉的隐喻也常被用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在《曹刿论战》中,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即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肉指代当权者和统治阶层所拥有的特权。在韩江的《素食者》中,肉被她同样用作隐喻,指代暴力。在英惠告知家人自己不再吃肉时,她的父亲强制她吃肉,导致英惠割腕。在英惠姐弟还小时,父亲时常对他们母亲进行家庭暴力。
相比韩国另一位作家赵南柱的《82年生的金智英》更加关注父权体系对女性整个人生各阶段的影响,韩江的《素食者》从更宏大的视角,更夸张的的情节,来展现父权体系对于女性成长的压制,更具冲击力。
Part.2
韩江对韩国历史的深刻反思
韩江在刻画女性成长困境的同时,亦在对韩国历史进行深刻地反思。朝鲜半岛分裂后,韩国民众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军政府政治。在这一时期,压迫与反抗,独裁与民主的斗争成为韩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主要特征。在《素食者》中,韩江精心构建的隐喻——“肉”,不仅仅代表着韩国父权体系对女性成长架构的藩篱,体现韩国女性成长的困境,更在宏观意义上成为韩国军政府强权下对于韩国民众的压制和巨大的“服从性测试”。
在韩国民主化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运动当属光州事件。1980年5月18日至27日,发生在韩国光州,是一次由市民自发的要求民主运动,当时掌握军权的全斗焕将军下令武力镇压这次运动,造成大量平民和学生死亡和受伤,光州事件加速了民主政治的到来。在《南山的部长们》《出租车司机》《薄荷糖》等韩国电影中有着深刻体现。
韩国的民主化进程充满着苦难和艰辛,无数学生和市民在为追求民主和自由的道路上牺牲。时至今日,韩国的独裁已经消逝殆尽,但那段历史创伤仍然深植在韩国民众心中。因此,韩江关注韩国女性的成长困境,同时也对那段由军政府统治的韩国历史发出深刻的反思。
“我在写作时,经常会思考这些问题: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界定理智和疯狂;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别人。”2016年,凭借《素食者》获得国际布克文学奖的韩江在颁奖礼上说,“我希望《素食者》可以回答我的这些问题,我想通过《素食者》刻画一个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