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快乐上等》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7-06 07:50:2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快乐上等》读书笔记

快乐上等
本书是上野和汤山的对话,汤山具体干啥的我不清楚,反正就是她家很有钱,妥妥的资产阶级、文化精英,她爸爸是古典钢琴家,曾受邀出席世界顶级钢琴表演……

这本书读来会感觉有点不舒服,刚开始我还不知道这种不舒服从哪里来,直到看见有个网友的评价,说是一个人凡尔赛,一个人还一边应和。

在我一个普通人读来,是会感觉挺凡尔赛的,比如汤山提到买奢侈包包就是让一些男人对其望而却之。

总之,对于我这一女屌丝来讲,都不是嫉妒了,就是那种观望有钱人的自卑感。

除此之外,本书的基本背景是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事件之后,两人就该事件引发的对谈,谈到日本令人愤怒的保守制度,还谈到日本民众令人震惊的适应能力——日本政府让人失望,日本人民却也一副“还能怎么办,只有等死呗”这样的心态。

提到这里,就想到书里说,

【人类是被压迫到极限就会习惯压迫的生物】

从日本大部分民众在这次核泄露事件当中的态度,以及曾经出现在历史上的大屠杀事件等巨大压迫性事件中——可见一斑。

话题扯得远了,本书封页的宣传语——让你喜欢你自己,生出一种“活着真好”的感觉。

    我心想,这都地震了、都核泄漏了,那么大的灾难,怎么能感受得到“活着真好”?这是得多乐观或者说多麻木?所以抱着这样的疑问翻开了书。

本读后感字数6600+,四大块:一、生存下去;二、自己比伴侣重要——预防恋爱脑;三、自己的快乐比孩子重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四、是自由啊!(包括1 与认可需求作战;2 自慰禁忌、高潮崇拜;3 女性也可以主动),也许你可以跳着看。


一、生存下去

“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我们国家的古语,是对一种灾难来临前人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现象的一种谴责。但上野对类似现象的解释,让人有了一个新的视角。

    【“海啸来临各自逃命”其实是一种对对方的信赖和期待——我相信,家人和朋友都能根据自己的判断活下去。所以,我仅需考虑我自己,赶紧逃命。我们一定、一定可以再活着相见……】

    【我想,从那个孩子从小受的教育来看,他不会只是待在原地等待别人的帮助,也不会只遵照上面的指示行动,所以我可以安心独自逃走……】

    另外,感觉上野甚至不提倡“爱国”。

    【日本是泥船。我不希望你们这些下一代的人去保护这艘泥船。小动物会最先逃离即将沉没的船。要逃跑的话,什么时候都可以逃跑……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什么支撑日本,什么成为下一个日本社会的中坚力量,都是多管闲事。】

也难怪她在日本有那么多敌人……

    因为那时大地震、核泄露,日本政府说没关系,不用跑,因此上野对那时的日本政府组织比较失望:

  【组织的内部变革是相当困难的。我在东大内部观察,也是一样的感觉。因为没有改变运转中的系统的必要,所以也不会产生变革的动机……虽然可以进行细微调整,但组织没有自净能力。会带来改变的还是外部压力和体面。】

但是,如果逃出去,又没有组织,个人感觉会非常孤独。该怎么办呢?

那就是建立“应援团”。这个应援团的建立非强制、加入进出都自由、里面没有谁是领导,虽然可能有些人彼此之间都没见过面,但是这个团队因为有大略一致的价值观、对彼此的弱的包容,因此依然有很强的凝聚力。相比于父权思维体系中的,谁优秀我就跟谁做朋友,慢慢形成一个纵向军队型的体系,女性的关系网络是横向联结型体系——谁有难,大家都来帮助这个人。

所以,如何生存下去呢?

上野老师曾经被学生问了一个问题:“上野老师,你为什么能这么坚强呢?”

上野答:

【那是因为我有应援团,也就是同伴。无论是谁,都能分辨出哪些人会成为自己的应援团,哪些人会对自己的话产生共鸣……这种程度的分辨,你也能做到吧?所以,请你自己找到能成为你应援团的人,和他们成为伙伴吧。我在受到攻击之后不会胆怯,就是因为我身后有应援团,让我拥有“我没错”的坚定自信。孤身一人的话是很难的。】

【还有学生找我商量自己的烦恼,说经常和朋友聊不到一块儿去,每次和朋友商量什么事都马上被否定,那是因为选择了错误的对象。聊不来的人就不能称为“朋友”。这个问题的结论就是“好好选择对象吧”。】

读到这里,我又豁然开朗了(读女性主义的书,总是有类似于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那么兴致勃勃)。所以,所谓的人际关系上的烦恼,如果化被动为主动就太好解决了:朋友,是需要选择的。而以前往往我们连交朋友都遵循着“命中注定”,家住一起啊、一起上学之类的就自然而然成了朋友,但如果闹了矛盾,要么说是自己不合群、要么说是对方不解人意,却很少去思考,是不是我们根本就很难成为朋友,那么的话,换一个就好了,放过彼此。

如果身边真正有了一群总是在支持你、鼓励你的人,即使遇到非难,我们甚至也能快乐地生存下去。而你的存在,对于她们来说也是这样。这样的感情,就真的很美好呢。


二、自己比伴侣重要——预防恋爱脑

最近看了电影《消失的爱人》,为电影中曼曼与李木子的友谊掉下了几滴眼泪。可是,让看着超难受的是,何非说看到李木子的时候就像是看到了光,然后,李木子还真就成了何非的光——为何非还赌债。一个渴望被拯救,一个成为了拯救者。被拯救的人在“泯灭自我”——你是我生活的希望,没了你我就不能活;拯救者也被“投射认同”,是啊,你没了我你就不能活了,所以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侵犯我的底线,我也不忍心跟你分开。

被拯救者没有自我是显然的,但拯救者也没有自我,她没有看重自己——刚失去双亲,悲伤就不说了,家庭企业一堆“烂摊子”摆在那还等着处理(这是必然的,千金小姐也不是那么好当的),结果认识了你这个潜水教练(啊对,你是救了我的命,开什么玩笑,我在你这潜水,搞得我差点丧命,说明你们没有培训好,我没找你们追责算好的。),成为了男朋友也帮不了任何忙,却还要帮你还赌债,这是多么大的牺牲感啊!

好了,话又扯远了。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放弃自我”的情感,真的很可怕。现实中,更多的是女性这样“放弃自我”:

【希望出现一位属于自己的王子,被只爱着自己的人夺走处女之身,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男人,而他也会一直陪在自己身边,永远不会背叛自己。很多女人即使明白这只是幻想,但仍然会为此心动。】

【也就是说,“希望这独一无二的你能接受我的全部”这种想法,其实是将自我全面转让……女人的依赖性被意识形态化,变成了“接受我的全部”这种幻想。有抱有这种浪漫爱情妄想的女人,就有被这种妄想所驱使的男人。背负着如此沉重的负担,该怎么办呢?女人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对方,而男人接受这种托付、承诺要让对方幸福。不管是要求的人还是接受的人,都是傻瓜。】

【长大对谁来说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但她们却放弃了这些辛苦和努力,要把自己完全托付给另一个人……不能要求活生生的人去做这种事,不管对谁都不行。就算对方说得天花乱坠,仿佛这种不自然的、无理的要求和契约关系真能成立,也不行。】

事实上,没有谁能拯救谁,没有谁能为别人的生命负责。所以,如果遇到事,我们先考虑自己再考虑别人——渴望被别人喜欢,为什么我们不能先喜欢自己?渴望有个人来关心自己,为什么我们不能先做点让自己舒服的事情……这些不是自私,而是独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关心别人,这其中才会生出真正的爱。


三、自己的快乐比孩子重要

——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昨天去家访,果不其然,听到了好多“为了孩子”的话语。

“还不是为了孩子,我才不得不每天抓她的功课”;“还不是为了孩子,我才让她现在要好好学习”;“还不是为了孩子,我才每天不让他玩手机”;“还不是为了孩子,我才每天督促他不要迟到”……

听完回来,我很愁,怎么办啊,以后我的孩子也要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烦人。

其实,家长、老师说,为了孩子和学生,本质上还是为了自己:“我要每天抓她的功课,孩子成绩才不会掉下来,这样我脸上才有光”;“我要孩子不玩手机就不玩,我说玩的时候就可以玩,我要他服从我”;“我要孩子现在乖乖听老师的话,最好不要给我找事”……

只是家长、老师们不承认罢了。

可见,“为了孩子”不是一句什么感人的话,而是一句可怕的咒语。同时箍在所有人的头上,搞得大家都很不舒服。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父母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孩子也感觉很辛苦,可是却没有成效,也一点都不开心。

当然,这里面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孩子,他们在这种一遍又一遍的PUA里艰难的成长,有时候,会转变成对自己的PUA再接着进行下一代传递——这些被不断否定的孩子长大后竟然会回来家长和老师面前“悔过”:那时候真应该好好读书,我以后一定要好好要求我的孩子。

唉。

你们真的想读书,现在不能读吗?这样回来“悔过”究竟感动了谁呢?我想是感动了自己,感动了像奴才一样的自己。

OK,吐槽完毕,现回到本书,摘抄几句话:

【要说心怀不满的女人们的对症疗法是什么……就是阻止孩子自立。只要制造一些麻烦,就能使之成为自己的生存价值,如果孩子变成家里蹲,就会为孩子奉献一切,说着“我一个人这么努力,你什么都不帮我”,增加自己的存在感。这是最坏的一种方式。】

【那些亲子关系失常的人,是不是因为爱得太强烈了呢?而且在这种强烈的爱的背后,还隐藏着“不这样做的话,妈妈就会讨厌你”这样的条件。比如,有些家长会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对孩子说出“跳不好芭蕾舞的话,妈妈可不喜欢你”之类冷漠的话。与之相对的则是“我一定会保护你”的过度溺爱……这不是爱,而是支配。是“要按照我的想法去做”的控制……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不能容忍孩子做自己命令以外的事情。】

【说是照顾孩子,其实是用爱的力量“束缚”吧……那说不上是爱,我觉得可以称之为利己主义……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没有利己主义的父母,只不过他们都会用“为了孩子”来粉饰。】

在这里,倒不如承认,我就是利己主义,把自己快乐放在孩子之前,比如,我在房间工作时,她在外面再怎么哭闹我也不会打开门;我上完班回来想弹吉他放松一下,她要我陪她玩,她也得在一边等着等等,总之,我会觉得我比她重要,我要先满足自己。这样想来,我真是个“坏妈妈”呢,哈哈哈哈。讲正经的,心理学上有说到,妈妈做60分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我会觉得,孩子的生命是她自己的,随着她慢慢长大,她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自己的人生,痛苦也好、快乐也罢,那也都是她的人生,我为什么要管她怎么长大呢?她怎么长大都是她的体会,我也会非常欣赏,因为那都是独一无二的她的体验。同样,她也不必管我,我想要的东西,我会自己想办法去搞到手。也就是,她是她,我是我。


四、是自由啊!

1 与“认可需求”作战

【“认可需求”是优等生综合征、好孩子症候群……在那些新自由主义胜利者身上也经常能看到一个女性的问题,就是渴望被别人认可的“认可需求”,这种需求会严重腐蚀女性。在那些在大企业工作的高学历精英女性身上,这个问题尤为严重。从小就被父母夸奖,进入公司后也因为“想被夸奖的欲望”而四处奔波。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工作,人们关注的不是学校偏差值,而是真正能做出成绩的人。她们必须要夹在一群平庸之辈中,从完全得不到表扬的地方开始靠自己的力量战斗。】

【说到“女人的保质期”,是对谁来说的保质期呢?还是对男人来说的保质期吧。】

【另外,年长的女性必须放弃女性经常会有的那种“请理解我”的认可欲求。这种需求,年轻男人在现实层面不可能满足。被年轻男人背叛是理所当然的。那些恋爱狂美魔女,就是因为搞错了这一点,所以让自己变得很丑陋。不抛弃女人身份的女人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

【文化资本和素养是有关系的。取决于是否见识过足够多帅气的东西。而且,一旦积累了这种经验,就不会再轻视人类了……不过,这种对自己过往经验的自信,确实会让人发光吧。女人应该更相信这一点。内心还是需要向外界展示的……人类的魅力并不是只有美魔女的婀娜腰身这种。】

关于被认可的需求,我是很有话讲。我一直都处于这种硕大的被认可的需求里面,企图迎合别人的眼光以此来塑造自己,可是那些眼光就像一把把刀,先是砍掉了我的锋芒,再是砍掉了我身上的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最后差不多把我整个人都砍掉了。因为,永远被身边的男权认可,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

可是,一个人渴望被认可是正常的需求。那怎么办呢?我想,与其不停否定本来的自己来迎合别人的认可,不如将那些真正会认可你本来的样子的人纳入到自己身边。这个也跟交朋友有点类似。

很神奇的是,在接纳了自己身上被认可的需求之后,我似乎能够逐渐放下被别人认可的需要,因为,我真正认可了我自己。

2 自慰禁忌、高潮崇拜

【比起做爱,自慰的禁忌要更顽固……到底是为什么呢?可能是“自己的性欲是为男人而存在的”已经深深烙印在心里了吧。要被男人选择,要通过男人获得快感,这种事已经被内化了。对自己解决性欲的禁止是根深蒂固的。而且,还是有很多人会有自慰是不被男人选择的人的代替品、是悲惨性爱这种印象吧。】

【从身体构造角度来说,女人不能在男人没有勃起的情况下性交,这也是一种烙印。由于这种性上的不平等,男人经常说“因为你长得丑,所以不能让我勃起”之类的话,这种刻板印象不也是女人痛恨自己女性特征的背景吗……男女的非对称性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宿命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插入绝对主义了……“不能引起我性欲的女人不算女人”这种观念,的确在男人中非常普遍。女人就是男人的性欲对象,也就是用来引起男人性欲的“东西”。但是,性欲、心动这些感情,都是因为对方有自己无法预测的部分才会产生的吧?】

【我在想,一般的性爱观念太重视高潮了,认为高潮比什么都重要……其实是重视射精……没错。不过说实话,觉得不性交,只贴在一起睡觉也很好的人不在少数,那些无性夫妻应该也是如此吧。我认为这其实也算是性爱的一种形式。】

    

        这些话,把男女在性上的不平等,揭示得一目了然。男性用自己的喜好来判断什么是性爱,甚至以此决定什么是女人,真是……

3 女性也可以主动!

【就是那些年过四十看起来只有二十多岁,拼了命装嫩的女人。要说我为什么受不了,就是我讨厌她们那种到了那个年纪还想做被选中的花,想被男人亲手摘下的那种感性的生存方式。她们为此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比得到的结果,实在是性价比太低了,这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觉得,如果自己过了保质期,男人就不会主动靠近了的话,那自己主动去接近男人就行了啊。就算不变成什么美魔女,不也有的是方法吗?比如,我平时就一直提倡成为“有趣的女人”也不错……用金钱和权力来接近男人也行。】

这段话让我瞬间感觉“女人花”这首歌,一点都不好听了,哈哈。

【实际上,年龄小的人是很难对年龄大的人产生欲望的。男人都是在自欺欺人,女人明明也像男人那样低下头就好了,却一把年纪了还要摆出年轻女人那种“等待”姿态……长发、美腿、柔软的腰肢……完全是装嫩,都是和女儿穿一样的衣服的类型。但实际上她们就是十分成熟的中年女人啊。四十多岁的女人也会因为内在的魅力而受欢迎,但她不想以这种方式受欢迎,而是想用年轻姑娘一样的魅力受欢迎。陷入了像永远当女孩的迷思。我觉得她们大概是认为无论如何女人都应该是被男人追求的。】

【这里既有“不想抛弃女人身份”也有“不想抛弃孩子身份”的成分。这两种心态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寻求庇护的人,不想承担责任,不想成为大人……她们不会背负着主动低下头说“请和我做爱吧”的羞耻感,也绝不会认为这是上了年纪才有的帅气,只觉得是悲哀……】

【不管怎样,女人必须要学着习惯被拒绝……就算被拒绝后变得一蹶不振,自己的存在也不会被全盘否定。只不过是做爱而已。就像“一起吃饭吧”一样。如果对方说“今天不方便”,回答“那就下次再说吧”不就行了吗?】

【他们会试图通过提高安心、安全水平来消除不安,对男女关系的态度也是,因为一个人独处是绝对不会受伤的,所以他们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以确保安全。如此一来,就从预测误差的世界中撤退了……但是这种恐惧未必能保护自己,因为越是害怕就越要走出去与人沟通,否则就无法建立起互相帮助的关系……说到底,与他人建立关系才是自己安全感的根源。没有比独自一人更让人感到不安的了。】

关于女性主动这部分,我摘抄了很多,其实,谁主动,代表谁更自由一些。

写到这里差不多结束啦,放下被认可的需求、看清性爱中的不平等、化被动为主动……结合起来,那就是自由啊!

【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追求没有差异的思想,而是即使存在差异也可以的思想。即使与别人不同,也不会受到歧视。即使与别人不同,也不会遭受恶劣的对待。所以,比起平等对待每个人,我认为保持不同的自由才是更重要的。】

【自由本身并不是自己的目的,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自由获得些什么吧……我希望在死之前,拥有尽可能多的、高浓度的、让人觉得活着真好的时光……快乐也有从低到高的各种层次,到底什么是快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你把快乐等同于“活着真好”这种感觉。我在老年痴呆症患者聚集的老人院里也能感受到这种感觉。】

【到了最后,其实最重要的是回顾一生是否能有“啊,真是太有意思了”的感受。虽然不想这么说,不过,是否能有这种感受,还是取决于自己。我不想最后抱着“这一生不该如此的”这种想法离开呢。】

独立、自由,这些东西,一个人但凡尝到一点滋味,都是超痛快的。希望我这一生也能有多一点这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