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就购入了这本书,一直没看,直到今年暑假,火速安排了甘肃的旅行,最后一站是敦煌莫高窟,为了提前做好功课,于是将这本书看起来,结合实地的参观,更有感触。
一周的行程中,我见识了西北茫茫戈壁的苍凉雄浑,领略了早上6点天亮晚上9点才天黑的超长日照,感受到了一年只下两次雨的干燥,吃到了像手腕一样粗的烤羊肉串,这些感受新奇且有趣。本次行程主要以自然风光为主,见到那些壮美的景色时,虽然颇为震撼,但是看完了之后,并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只有莫高窟带来的震撼,绵绵不绝。
提前一个月预约,因此我买的是普通票,先在数展中心观看两个电影,一个是4k高清宽荧幕电影,主要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敦煌,从历史的高度展示敦煌包含的内涵。另一个是8k超高清实景球幕电影,利用球幕特殊的空间形状,移步换景,呈现几乎接近真实洞窟的展示效果,讲解最优美的壁画和雕塑。
之后经过专用大巴通道,乘车到15公里之外参观实体洞窟,每15人一组,讲解员发给每个人一个固定频道的耳机,带领我们到一个个洞窟门前集合,打开洞窟,引导大家进入,洞窟的走廊黑暗、逼仄,等所有人鱼贯进入后,讲解员拿着手电筒,一边打光,一边讲解,让大家欣赏沉淀了1400多年的历史遗迹。
看了书才知道,这么做也是莫高窟一代又一代的在保护和发扬过程中想出的办法,由于洞窟建设的目的是私人礼佛的家庙,面积普遍都不是很大,且洞窟的壁画采用泥土、稻草等十分脆弱的材料制作,在数字展示中心建成以前,游客的参观方式是直接进入洞窟,游客难以看清洞窟的壁画,讲解员也很难在有限的参观过程中将洞窟的丰富历史背景介绍给游客,游览体验不佳。游客在洞窟的时间待的时间过长,使得游客接待量不高,且增加了文物保护的压力。
数字展示中心建成以后,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莫高窟研究院的保护者还要求讲解员定期听专家的讲座,了解最新研究成果,这样,在给游客讲解时,更有深度,更加好的提升游客体验。这一点简直是太赞了,这跟红楼梦在筹拍过程中,邀请红学家给演员讲书,要求全体演员学习琴棋书画的路数是一样的。在实地参观过程中,确实能够感受到,参观动线设计的匠心独具,讲解员知识储备的深厚,听完讲解,再看实体的雕塑和壁画,感受更加深刻。
最美的塑像
莫高窟最美的塑像是45窟的菩萨像,他十分的写实,向人们展示了唐代雕塑所刻画世俗的美。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发髻高耸,身体呈现流畅的S形,他身材圆润、上身半裸,斜披着天衣配饰,小肚腩微微凸起,腰束长裙,色彩艳丽、灵秀飘洒,他脸部线条圆润,长长的眉弓、弯弯的峨眉,笔挺端正的鼻子,红润饱满的双唇微微上扬,慈眉低目,神情专注,笑的慈悲又欢喜,仿佛温柔爱怜的看着你,听着你的倾诉,原谅你作为人的一切贪嗔痴怨,此时,佛与人之间的距离消失了,人们凝视着他、欣赏着他,穿越了前年的时光,内心得到了宁静。
259窟的禅定佛,向人们展示了最神秘的“东方微笑”,他长眉细眼,身披圆领袈裟,双腿盘坐,两手交握,自然收在腹前,神情沉静甜美,仿佛进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他嘴角微微上翘,似乎在自我的境界中,因为有所悟而露出通达的微笑。古代艺术家非常高明,刻画了一种最东方的含蓄之美,在佛经中,禅定就是进入了脱离生死的三昧境界,真正的悟境是不可思议的,只有一刹那的顿悟才能亲证实相。
涅槃不是死亡,而是达到一种解脱了生死轮回后的精神境界,158窟的卧佛,向世人展示了神圣的慈悲和超脱之美。佛教认为,人生是一个无边的苦海,佛的宗旨是普度众生,启发人们识破并断绝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根源,只有内心脱离了生死,远离了世俗的“我执”、“我见”等,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无所不在的“我”,如果此生找不到心灵安顿的地方,就犹如生活在漫漫长夜中。卧佛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女性之美,他祥和地微笑着,双目似闭非闭,表情中没有任何濒临死亡的痛苦和不安,而是从容、沉着,全身弥漫着温暖慈悲的氛围,与壁画上国王、罗汉、四大天王、天龙八部等惊恐、悲痛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千年的时光印记和百年的颠沛流离
莫高窟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时代,千年时光,无数画匠在小小的窟中,绘制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尊。数百年都不见真容的中国画线描“十八描”,铁线描,折芦描,行云流水描,在古书中才能看到的“褒衣博带”、“秀骨清相”、“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在敦煌比比皆是。堪称一部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东方的“卢浮宫”,1989年,王道士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近5万卷古代文献,成为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
当我听到,由于国家积贫积弱,莫高窟万卷典籍被外国探险家轮番窃取,壁画中的精华部分被粘走,精美绝伦的雕塑,也被生生砍下,搬到了万里之外,被参观展览,我深深的感到惋惜。当我听到,大清当局在将剩下的经书运往京城的过程中,边走边被盗取破坏,最后只剩下残片断章的时候,又深深的感到怒其不争。而当我听到,在“文革”期间,即使研究所的人分为16派,每天攻讦不已,但是,对于洞窟的壁画和塑像的保护,却都不约而同的达成了一致,又感到一丝丝欣慰。最后,我看到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以及和无数和他们一样,对敦煌文化抱有深切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的人,毕其一生,孜孜不倦进行研究探索,为弘扬这座历史文化的艺术宝库奔走呼号,我又深深的被感动了。莫高窟经历千年的时光和百年的颠沛流离,不仅仅沉淀下无法抹去的伤心印记,也给世人留下了最经典的美。
人是要有点追求的
莫高窟的旁边,就是敦煌研究院的旧址,三代莫高窟人在此付出了青春和毕生的精力。敦煌似乎具有一种征服世界的大美。很多人对它一见钟情,魂牵梦萦,钟爱一生,不离不弃。
第一代是常书鸿,他被敦煌艺术所吸引,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出任第一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自此一生,只为敦煌。常书鸿经历过很多的困难,但是,他从没后悔过,萨垂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让常书鸿获得无穷力量。陈寅恪曾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但能够得遇常书鸿这样的守护人,却不能不说是敦煌之大幸,中国艺术之大幸。”
段文杰是第二任所长,看到张大千先生的临摹作品后,他着了魔,1945年,刚毕业的段文杰来到了魂牵梦萦的敦煌。放下行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向洞窟。在洞窟里,段文杰惊喜万千:壁画原作比临品更美,美得令人震惊。但他同时更加心痛:风化脱落、烟熏火燎、手划刀刻……自然与人为的伤害令这些绝世的艺术品逐渐凋零。于是,他暗下决心:“不能让它再支离破碎了,不能让它再损毁失散了。”正是在这惊喜和痛心之间,段文杰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了莫高窟。即使遭受了不公正的境遇,段文杰仍然保持着从容乐观的心态,坚持思考和研究艺术美学,他源源不断的发表了数百万字的研究成果,抢救临摹了360幅壁画,让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展示在世人面前。
樊锦诗是第三任所长,敦煌的魅力,让这个瘦弱的江南女子倾倒,她与丈夫异地19年,两个孩子也没办法带在身边,后来,丈夫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调动到了敦煌,重头开始。樊锦诗把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促成了数字展示中心的建设,用一生的守望,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在樊锦诗看来,奉献是心甘情愿、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毫无保留地献给敦煌。她说:“世界上有永恒,那就是一种精神。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得寂寞,不觉得遗憾,因为它值得。”
看到一段评论,说敦煌同时走出了两种人。第一种是张大千们,敦煌是他们发现艺术新世界的工具,敦煌不是终点,他们抵达是为了离开。第二种则是常书鸿们,抵达之后,就再没想过离开。他们简单笃定,殚精竭虑,夙兴夜寐,精益求精,只为那一笔。他们成了千百年前那群画匠的延续,隐藏在壁画之后, 将自我消解在了敦煌之中。而这样的艺术生命,又成为他们一生坚实的核心,无论经历什么,都不会丢失自己的本心。
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敦煌人的发掘、保护,莫高窟为世界讲述了中国艺术之美,敦煌是不幸的,敦煌又是幸运的,对于敦煌人,莫高窟是心的归处,对于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莫高窟是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