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被书中资本家构建的世界体系所震惊。棉纺织品是人们日常消费品,棉花的种植,纺织业的发展,工厂的设立,棉纺织品的倾销都因“战争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背后推手可能就是这个在19,20世纪被誉为“白色黄金”的棉花。
一,历史的开端——卡利卡特港
世界在1500年左右被划分,前面是孤立的,分散的,不平衡的;后者是被欧洲人的船只联系在一起的,交流的,但不平衡仍然在加剧。
棉花在殖民的初期一开始便受到了关注,它可以改变整个欧洲社会衣着结构。不过在初期,欧洲商人并没有深入棉花贸易中,他们依靠的是当地商人。当地商人将棉纺织品收集在沿海港口的库房,等待着欧洲商人的订购。棉花的种植,采摘,生产的过程是不受欧洲商人左右的。印度本地的织工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组织,她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需求来生产,多余的出售给当地商人。随着欧洲需求量的增加,她们还能提高价格。欧洲商人必须依靠本地商人外还要和阿拉伯人竞争。但随着航海时代的开辟,欧洲商人改变了这个局面。
“欧洲武装商人介入亚洲贸易,逐渐将那些古老的传统贸易网络边缘化,用武力将那些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印度和阿拉伯商人从许多跨大陆贸易的市场中排挤出去。”
欧洲商人通过“战争资本主义”这一手段成功开启了对亚洲和美洲贸易的支配,形成了三角贸易的雏形。他们在广阔的北美土地上进行烟草,甘蔗等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种植,为了人手他们又从非洲掠夺奴隶,棉纺织品便是重要的购买“货币”,加之欧洲新兴的棉纺织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迫使他们要进一步改变印度本土的棉纺织业生产模式。
毫无疑问,他们受到了自然经济的抵制。棉花作物一开始就不是印度本土农民的首选作物。只有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空余他们才会考虑棉花,而所生产的棉花要先满足自家的需求,才会考虑出口。本地商人构建的生产组织仍是不成熟的,小规模的。
二,国家的地位——帮凶or敌人
战争资本主义是以奴隶制为核心的,但国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国家与商人,大生产者联系在一起,支持他们远洋贸易的同时授予特许状,以方便他们在遥远的土地上主张主权,用武力使当地统治者臣服,将被征服的土地视为私人领地,在这里构建新的贸易和生产模式。
国家的法律在属地并没有发挥作用,私人凌驾于法律之上,他们以极其血腥,无赖,残暴的手段重塑了市场。
当他们意识到印度难以去改变的时候,他们就把目光放到更长远,落后的国度,比如美国,此时应为美洲。
他们疯狂地驱赶,屠杀原住民,然后通过三角贸易来增加人口,在一个社会发展基本为零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棉花帝国。种植园经济作物中烟草甘蔗的占比逐渐下降,棉花一跃成为新宠。美国建立之后的南方也是欧洲工厂重要的重要原料产地。
在全球贸易网络建构的时候,国家成为了个人资本的工具。为了扶持本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相应的欧洲国家采取了重商主义的政策,提高进口关税,并在殖民地推行低进口关税的无耻做法。随着工厂的发展和棉纺织技术的改进,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都在推动欧洲资产阶级从远洋商人转变成工厂主,形成新的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
当身份的转变,资本被重塑之后,国家的作用又进一步发挥出来。他们开始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圈地运动,将农民,妇女,儿童都捆绑在流水线上。
相比起在大洋彼岸种植园里的黑奴,欧洲工厂里工作的工人因公民的身份竟然会受到国家的保护。他们团结起来去与国家,与资本主义谈判斗争。
国家因赋予他们公民的政治身份而保护他们,但。在某些时候国家也会去限制工人。
“各国通过了法律,把从工会到罢工、再到公众集会以及劳工导向的政党的所有一切都定位为非法的。各国还将工人改善工作条件的努力定为犯罪行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机器在整个棉花帝国传播时,国家做出了回应。”
政策的转变既是安抚,又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他们知道哪些政策是非人道的,但他们不会一下子纠正,而是一点点地试探群众,直到抵达群众所接受的那个最低阈值。
三,劳动结构的转变:黑奴or 受薪工人
看完这本书,有句话简直是个世纪笑话。
“奴隶劳动在经济上有很大的不利之处——很难在奴役的条件下激励工人,而且监督成本很高。而且,奴隶劳动整年都需要花费(有时候还需要养工人一辈子),并且很难根据工业资本主义起伏的繁荣与萧条周期来作调整。换句话说,种植园的模式无法满足工厂的需求。”
奴隶的成本居然比受薪工人的高, 猛一看觉得很有问题,认真思考一下就会恍然大悟。奴隶是终身契约制的,奴隶主需要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相比起只需支付薪水的工人,奴隶在一定程度(工人薪水低)上的确算是成本高昂了。
欧洲的工业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塑造了他们的贸易网络,他们掠夺全球最便宜廉价的原料产地,雇用成本最低的工人,为自己创造棉花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