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真的是我看的最慢的一本小说了。
第一部分,主人公还是个低能儿,文章里面的错别字和病句,让人需要慢慢读才能读懂;
第二部分,主人公智商快速增长,他的思维逻辑变得复杂,思想更有深度,很多对于感觉的描写十分细腻,让人需要慢慢读才能读懂;
第三部分,则是不忍读下去,明智结局,却只能带着一种走向消亡的悲壮,无力地看着主人公查理的状态一天天变差。正如查理所说的,自己正在“解体”。
以前看小说总是猪八戒吃人参果,着急看剧情,就把整个内容囫囵吞下去了,这本书的情节其实并不算跌宕起伏,但就是让我完全沉进去了,更加细致地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看完有好多想说的,但一时之间竟不知从何说起,那就抛弃“写一篇好的读书笔记”的想法,流水账式的记下我的想法吧。
🐭你想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
查理智商不到80的时候,觉得所有人都爱他,觉得自己有很多朋友,不记得小时候受过的伤害,只是抱着一个单纯的想法:“我要变聪明”,因为他觉得这样大家就都会更喜欢他,大家都会觉得开心。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脑子里面一直浮着这个猪和苏格拉底的选择,由此也想到了《变形记》里面那些从农村到城市里面体验生活的孩子——增长见识对他们来说是否是件好事?
但是内心又有所挣扎,难道只有这两个选项么?这会不会是个虚假两难谬误,其实我们是可以找到第三种甚至更多的选择的呢?
这里正好听了樊登讲《瓦尔登湖》,从文字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卢梭在简单的生活中体会到的,最原始质朴地快乐。当时感觉好像清晰了一点,卢梭一定得算是聪明人吧,他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的生活,那么或许能证明所谓“猪”和“苏格拉底”的抉择就是个陷阱,
“理智”、“清醒”和“痛苦”并不是捆绑在一起的,“快乐”也并不是非得愚笨才行。智慧并不仅仅体现在IQ的数值和考试的成绩上,还有如何与自己、与社会相处。
不必惧怕智慧和力量,认知的迭代、见识的增长、阅历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改变,改变的最开始会带来很多痛苦和不适,接受和渡过这段不适的时期,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现在我知道上大学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理由之一,是去了解你以前一直相信的事情并非真实,而且任何东西都不能只靠外表来决定。”
🐭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上
“别人的想法永远最重要,外表要比她自己或家人更优先,而且认为是理所当然。虽然马特一再强调,别人对你的想法不是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但一点用也没有。”
查理的妈妈一生都在致力于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在寒风中擦玻璃,好让邻居觉得她是个尽责的母亲与太太;尽力把智商有问题的儿子藏在家里,生怕别人发觉他不对劲;家具必须高雅,孩子的衣着必须体面,好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品位……
太累了,必须承认的是,人没法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如果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上,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我很棒”,那就是画地为牢,只会把自己和身边的人禁锢住。
不妨活得大胆一点,我们的生活哪有那么多观众,除了自己,其他都是局外人。
🐭不论是爱还是恨,我们始终无法斩断和父母的联系
“我学了那么多知识,精通各种语言,面对站在门口凝视着我的她,能说出来的却只是“妈……”就像饥渴的羔羊对着母羊的乳头。”
查理并不记得童年的遭遇,但是却一直保留着“我要变聪明”的执念,因为这是母亲一直的愿望。变聪明之后,往事浮现,他现在也有能力去理解当时的处境和遭遇了。
和妈妈重逢的画面我想了很多种,说出的话是释怀、怨怼、心痛还是别的什么呢。但只有一句“妈……”
虽然我很害怕我妈,从大学到现在从没想过家,但看到这里我也想妈妈了,“妈妈”真的是很有魔力呢。
🐭当你打骂孩子,他不会停止爱你,而是会停止爱自己。
如果你现在是个父母,不要再肆意伤害孩子;如果你是被伤害的孩子,其实你可以选择暂停对父母的爱,先爱自己,再爱他们。
这很痛苦,但却是我们成长的重要一步,给自己更多的爱,才会有更多的自由和力量。
🐭成长,就是意识到那些 “大人物”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
最开始,可能是父母、老师,还会有一些社会上的人,我们以为的“大佬”,慢慢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也都是人,都会犯错,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的完美伟大。
我室友很喜欢看一些野史,就会发现历史上有很多离谱的事情(比如希特勒一直被庸医欺骗、纳粹把一个骗子当做自己的重要情报来源……)
我们以为的那些厉害的事情,厉害的人物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我们不必妄自菲薄,去找到自己的长处,拼命发扬它!
🐭与其沉溺于自己的伤痛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不如用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吧,起码证明我们来过。
🐭 人是很复杂的,感恩?什么样才算感恩?别太有道德洁癖了,别站在自己的角度指责别人的做法。
查理其实是作为一只小白鼠参加的提升智商的实验,尼姆教授通过手术提升了他的智商,让他见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和学习也带来了一些困扰。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己被当做“小白鼠”的不适使他与尼姆教授有了一些冲突。
在微信读书的评论区总是能看到有人说查理不懂感恩,但是“感恩”就一定要对对方言听计从么?不论对方是出于什么目的,用了什么方法,自己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只要给自己带来了好处,就一定要感恩么?
不光是对尼姆教授,同样还有对父母。
《被讨厌的勇气》里面提到的和父母“课题分离”也是一样的道理,要孝顺,要感恩,但是不必愚孝,也不必无底线地顺从和丧失自己。
我们已经成年,需要明白,父母不是超人,他们有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局限,叛逆、阳奉阴违都无妨,相信只要自己真的幸福快乐,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也才是对自己人生真正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