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阅读了一本名为《成功与运气》的书籍,它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主要阐述了以下五个观点::第一,在人生早期的关键节点上,好运气对后续的成功有很大的放大效应,而且这种运气效应可以一直累加;第二,现在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年代,一开始一点微弱的优势造就了最后的赢家通吃,而这点微弱的优势通常是靠运气;第三,人总是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强,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差,这种乐观如果没有成功,就是需要的,如果已经成功,就不需要了;第四,运气造成了赢者通吃、收入差距过大,这造成了人们的互相攀比严重;第五,一个承认运气差的人,自然不会去抢别人的功劳,那么合作者就会信任他。
在人生旅途的早期关键节点,好运往往能显著放大一个人的成功概率,并且这种好运的效应具有累积性。对于热衷于阅读成功学和励志书籍的人来说,查理·芒格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作为投资界的泰斗,芒格是沃伦·巴菲特的得力助手,以其低调的风格和对阅读的热爱而著称。芒格的许多言论都值得被引为至理名言,尤其是在文章或书籍的开篇引用。例如,他曾说:“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这句话,虽然出自一位智者之口,却道出了无数成功人士的心声——我配得上。在被问及成功秘诀时,这样的回答无疑是恰到好处的。然而,如果你所取得的成功非同小可,并且希望让采访更加引人入胜,你或许可以采用另一种风格——坦诚。以美剧《绝命毒师》的导演文斯·吉利根为例,他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一段颇具深意的回答: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随手将纸团扔向远处的垃圾桶,不瞄准,却意外命中。当你下次想要再次尝试,即便精准瞄准、全力以赴,却再也投不进去了。我们拍摄这部剧时,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希望创作出人类所能制作的最好的电视剧。但你知道吗?隔壁《老爸说了算》的剧组也同样投入。那么,为何我们这部剧能够大获成功?我真心想知道原因,以便下次在电视界再创佳绩。但说实话,现在这部剧的成功,已经让我感到非常幸运。”
他将成功归结为运气。在当今社会,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大体上都是一个精英主导的社会,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去争取财富和地位,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一切都由出身决定。这是一个崇尚才能和能力的时代。然而,弗兰克指出,如果认为精英之所以成功,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努力以及在关键时刻做出的理性选择,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弗兰克通过列举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以及一些系统性研究的结果,来强调运气在成功中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个人运气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三条,我们暂且称之为运气动力学。假设有两个人,A和B,他们的天赋、努力程度和见识水平完全相同,但A的运气比B好5%,那么长期来看,A的个人收入可能比B高出500%,甚至更多。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初始条件的微小优势可能会被不成比例地放大。
例如,加拿大职业冰球运动员中有40%出生在1月、2月和3月,而只有10%出生在10月、11月和12月。这是因为在选拔少年冰球队时,年龄分组使得早出生的孩子在同一年龄段拥有身体优势。同样,在美国,6月和7月出生的CEO数量比平均值低了1/3,这与他们从小就被潜移默化地培养领导力有关。
弗兰克在书中分享了许多自己的人生经历,这些经历充满了好运气,使他得以获得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正教授的职位,并有机会进行有趣的研究和撰写专栏文章。他甚至两次面临死亡威胁,但都因为极其偶然的巧合而幸免于难。
然而,弗兰克并不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人,比尔·盖茨才是。让我们看看运气在盖茨早期生涯中的作用:盖茨出生在1955年,正好赶上个人电脑的第一波浪潮;他家境优越,且就读的私立高中是美国唯一一所为学生提供免费、无限、即时反馈的计算机终端的学校;盖茨退学创业时,恰逢IBM需要个人电脑操作系统;IBM原本想从其他公司购买操作系统,但谈判未果;盖茨的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个现有的操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MS-DOS。如果没有这些运气,盖茨也不可能成为世界首富。
这就像连续抛20次硬币,每次都正面朝上一样,虽然概率极小,但在地球上这么多人中,总会有人遇到。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盖茨的成功完全依赖运气,天赋和努力同样重要。但在某些领域,仅有天赋和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领域,运气的作用更加显著。
全球有15000个高中棒球队,45万高中生参与棒球,每年有14万人有资格参加职业球队选拔,但最终只有1500人被选中。而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总共只有30个球队,每个球队只能报名25人,每年能给新人提供的位置更是寥寥无几。
弗兰克通过一个计算机模拟实验说明了这一点:即使在决定胜负的因素中,天赋和努力占95%,运气只占5%,只要参赛者足够多,最后胜出的往往是运气特别好的人。这是因为在众多高手中,他们的天赋和努力值都非常高,那么他们之间比拼的就是运气。现在职业体育比赛就是如此,没有天赋和努力的人根本无法上场。
弗兰克还统计了短跑项目的男女共8个世界纪录,发现其中7个是在顺风时创造的,1个是无风,没有一个是逆风。这表明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但现实问题是,有准备的头脑太多,而机遇太少。如果你仅凭天赋和努力就能在某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那只能说明你所在的领域不够热门,没有吸引到足够多同样有天赋、同样努力的人。再者,天赋本身不也是一种运气吗?别忘了,智商主要是遗传的。
如果一个领域连天赋都不需要,仅凭努力就能有所成就,那只能说明这个领域非常低调。从这个角度看,弗兰克的这本书实际上是写给幸运者的书。我们未必需要参与高水平的竞争,但了解这种竞争的情况,也是一种乐趣,并且可能并非全无用处。
以上便是关于运气对成功重要性的讨论。
让我们进一步探讨:当前时代,胜利者得以拥有一切,初始的微小优势最终成就了胜利者的垄断地位,而这种微小的优势往往源于运气。
前文我们曾提出一个问题,假设A与B两人能力相当,但A的运气较B好5%,那么经过一段时间,A的收入会比B高出多少?万维钢老师推测,这个差距可能达到500%。现在我们换个角度,如果有A和B两种同类产品,A在性能与价格上综合优于B达50%,那么A的销售额会比B高出多少?答案并非5%或500%,而是A将独占市场,B则被淘汰。
因为当今市场遵循的是“胜者通吃”的法则,早在19世纪,这一现象便为人所知。随着交通的发展,优质产品的优势愈发明显。以钢琴为例,最初各地都有自己的钢琴厂,质量参差不齐,即便品质不佳也能生存,因为外地优质钢琴运费高昂,难以进入本地市场。然而,随着交通的便利和运费的降低,优质钢琴逐渐占领了更大的市场,直至独占鳌头,这正是“胜者通吃”的体现。
弗兰克在1995年与菲力普·库克合著的《胜者通吃的社会》一书中,阐述了技术进步加速优质产品传播,导致市场被少数大公司垄断的观点。他们研究了多个领域,从轮胎到演艺明星,均呈现出这一趋势。运费下降只是其中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如今许多产品最有价值的部分并非其物理重量,而是所承载的思想。一张唱片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内容,而复制内容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运费降低,运输物品变轻,甚至可以实现网络即时下载,使得优质产品的传播愈发容易。这还只是单向传播,若考虑到消费者的反馈,局面将更为戏剧化。
弗兰克将这种现象称为“网络效应”,而万维钢老师认为称之为“正反馈”更为简洁明了。以Windows与Mac操作系统的竞争为例,两者曾一度势均力敌。Windows的兼容性占优,而Mac的用户体验更佳。然而,一旦某种产品稍占上风,如Windows用户数量稍多,软件开发者便会优先考虑该平台,进而吸引更多用户,形成正反馈。这种效应一旦启动,市场便会在极短时间内几乎完全落入领先者手中。
类似的情况还有录像带格式之争,Betamax的清晰度优于VHS,但VHS能录制更长时间,更适合录制电视节目。一旦更多用户选择VHS,录像带租赁店便倾向于提供VHS格式,导致VHS用户增多,正反馈效应使得Betamax迅速退出市场。蓝光DVD与HD DVD之争,历史重演,最终索尼笑到最后。
正反馈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但也是极不稳定的力量。要想实现通吃,只需积累微小的优势,但这一点点优势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偶然因素。
例如,如何打造一本畅销书?弗兰克认为,如果作者已有畅销书作品,那么读者与作者之间已形成正反馈。若作者名气不足,则需依赖媒体宣传,如《纽约时报》的好评。但好书未必能立即获得好评,炒作也非易事。因此,正反馈的火种不易点燃。对于那些已占据优势的人,难道不应感到庆幸吗?
优秀的人才并非产品,无法轻易复制,否则大多数人将失业。即便如此,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弗兰克指出,在“胜者通吃”的市场中,个人收入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绝对实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相对于对手的相对实力;二是只有少数人能获得高收入。例如,90年代的网球明星施特菲·格拉芙,因对手受伤休假,她得以独占舞台,收入因此大增。
古典音乐市场虽大,但真正获利的音乐家寥寥无几。假设有两位水平相近的音乐家A和B,一旦乐评人认为A更优秀,B便可能出局,A能签下百万合约,而B或许只能成为小学音乐教师。
十多年前,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认为互联网的出现将减弱“胜者通吃”的局面。但弗兰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最畅销的产品如今更为畅销,而滞销产品更加滞销。这是因为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选择热门产品,优质产品传播越容易,竞争位置越有限,导致“胜者通吃”和收入不平等现象愈发严重。
美国的收入差距扩大,技术进步带来的“胜者通吃”局面是重要原因。如今,不仅是底层与上层收入差距拉大,上层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增大。连牙医行业也呈现出明星通吃的现象,普通水平的收入下滑。
1980年代,CEO的平均收入是普通工人的42倍,如今高达400倍。这并非因为CEO越来越贪婪,而是因为CEO市场的开放,议价能力增强。
所谓人才流动,正是如此。这一流动的时代,正是一个胜者通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竞争愈发激烈,个人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若能在某一领域略微超越众人,你的收入可能会远超他人数倍。因此,这同样是一个运气愈发发挥作用的年代。
这正是本书的第二个观点:在赢者通吃的时代,运气的价值愈发凸显。
接下来要讲的这个观点是:人们常将成功归功于自身的才能,而将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这种乐观态度,在未成功时是必要的;一旦成功,则不再需要。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不能忽视历史进程和那些完全随机、不受个人控制的运气因素。
前文提到,在高手如云的竞争中,运气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可以说,那些世界顶尖的成功人士,无不是运气极佳的人。我认为,弗兰克所著之书,主要是面向那些幸运之人,他旨在教导他们如何正确理解运气,并认为这对所有人都有益。
那么,一般人是如何对待运气的呢?若想成为智者,我们又应如何对待运气?让我们先讲述一个发生在西班牙的真实故事。有个人在投注站购买彩票,坚持要选择尾号为49的号码。由于当时技术限制,他只能在现有的彩票中寻找,最终买到了一张尾号为49的彩票,并在开奖后赢得了大奖。记者询问他的中奖秘诀,他回答说:当然有秘诀,选择49是顺应天意,因为我连续七晚梦见数字7,而7乘以7等于49。
可见,人往往如此,即使是一点成绩,也会找到自我努力的理由,哪怕这在他人看来近乎荒谬。彩票投注是一项有趣的的活动,人们总是愿意相信中奖有一定的规律。即便是新浪网这样的正规网站,也设有专门研究彩票规律、分析号码走势的专栏。有些人对这些分析深信不疑,仿佛中奖是因为他们的研究工作。我们可以轻易嘲笑那些研究号码走势的人,但不要忘记,几乎所有成功都离不开运气的成分。观察许多炒股和风险投资的人,一旦成功,便归功于自己的独到眼光和深入研究,很少提及,甚至否认运气的作用,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高水平。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本能,实为人性之一。
一项实验发现,将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进行比较,患者在完成任务后的自我能力评估与实验者的观察一致,即他们能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而健康人若表现优异,则会高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若表现不佳,则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将原因归咎于外界因素或任务难度。所谓抑郁,或许就是在清醒认识到生活真相时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令人难受。因此,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通过自我欺骗的方式,在生活的道路上前行。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可能让我们冒险去承担不必要的风险,经历不必要的失败。但这并非正常人的错。要达到抑郁症患者那样的清醒并不容易,这背后还涉及到一种心理效应,即“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在判断时,往往依赖于最先获取的经验和信息。例如,你经过努力取得成就,回顾时最难忘的是自己的努力,而忽略了外界的偶然因素。即使当时你认为非常幸运,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也容易忘记这一点。因此,过了一段时间,甚至连你自己都会认为,成功完全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弗兰克举了一个例子,骑自行车时,你会遇到顺风和逆风。逆风骑行时,你会感到非常疲惫,因此记住了风向;顺风时,则容易忽略风向条件。这解释了为何在Google搜索中,逆风前行的图片比顺风的多。人们容易记住逆风时的努力,而忘记顺风时的幸运。这种做法除了防止抑郁外,还有其他好处。在高水平竞争中,我们需要全力以赴,加上运气。想要进入好大学,需要从小努力,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结果仍不确定。若努力不足,则肯定无望。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努力就能成功”,还是实事求是地说“即使努力,也未必成功”呢?当然,我们应该强调正能量,不论运气如何,都要坚定信念,全力以赴,也许机会就在眼前。
然而,从人生策略来看,正能量并非每个人都负担得起。人生有快策略和慢策略之分。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变化无常,运气成分过大,未来可能不如现在,那么他应该采取快策略,及时行乐。只有当一个人处于稳定的环境中,对未来有所把握时,才有条件采取慢策略,推迟享乐。因此,严格来说,不考虑运气因素是不行的。
我们此前讨论过自由派和保守派政治思想的区别。总体而言,自由派更相信运气的作用,认为许多人的困境是因为运气不佳,政府有责任帮助这些人。而运气好的人则有责任回报社会。保守派则更相信个人努力的作用。
那么,作为个体,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审视这个问题呢?在2012年的美国大选中,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与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对决。当时,有人致信《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信中提到:奥巴马常常强调,美国人能够享受富裕的生活,得益于美国的社会和政治力量,这让我感到应该感激国家。而罗姆尼则认为,个人通过努力获取财富,这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这让我感到应该感激文化传统。但我个人总觉得,我能拥有今天的生活,是因为我自己的辛勤工作。对此,您怎么看呢?在我的成就中,有多少应归功于我个人的努力,又有多少应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呢?
布鲁克斯给出了一个精辟的回答,他说: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取决于你是面向未来还是回顾过去。若是你规划未来,那么你应该相信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坚信付出必有回报,即使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你也应当坚信不疑。只有这样,你才能全力以赴。而当你已经取得成功,回望过去时,你应当意识到,你所获得的可能超出了你应得的,对此你应该感到庆幸。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执行者,你或许会认为你所取得的成就是你应得的。但是,作为一个身处这个世界的人,你应该明白,这种想法纯属无稽之谈,没有外部环境的支持,你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布鲁克斯的意思是,从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你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实际上都是正确的。这也验证了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句名言:衡量一流智力的标准,就在于你能否在头脑中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想法,并且还能保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这就是《成功与运气》一书的第三个观点,即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运气在人生中的作用。
运气这玩意儿在咱们的生活里可真是个玄学。你发现了没,那些运气好的人,就像是在赢家通吃的游戏里,赚得盆满钵满,而咱们普通人就只能望洋兴叹。这不仅让咱们心里不平衡,还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弗兰克那哥们儿,用美国的数据一分析,嘿,这事儿搁中国也一个样,甚至还能解释为啥房价一直涨。
我们中国的土地财政、城市化需求,还有那些丈母娘们,都可能是房价上涨的推手。但弗兰克这书里头的理论,给咱们提供了个新视角,原来运气也是一大因素。
你看看美国,过去三十年里,房价也是一路高歌。可美国家庭的收入中位数呢?三十年如一日,没啥变化。这问题可大了,经济增长的好处全让富人给占了。但有意思的是,美国家庭的住房面积倒是比过去大了50%。这多出来的空间,可不是白来的,弗兰克统计说,现在美国人为了负担房租,得比1970年多花上一倍的工作时间。
我们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房价涨得让人心慌。但美国的情况更有意思,他们涨的是住房面积,咱们涨的是单价。不过,不管怎么说,房价对美国人来说,也是个沉重的负担。这负担重到啥程度呢?离婚率上升,上班路上时间增加,个人破产率也在涨。这大房子,也没让美国人过得更幸福。
再说说婚礼,这花费也是水涨船高。1980年的婚礼,平均花费11000美元,到了2014年,就涨到了30000美元。在纽约曼哈顿,更是高达76000美元。但这高消费,对婚姻质量有啥好处?没有,反而婚礼花费越高,离婚的可能性越大。这就是攀比的结果。
人们追求的,无非是部落地位和个人地位。幸福感,很多时候不是由物质水平决定的,而是比较出来的。弗兰克观察到,收入差距越大,攀比越严重。为啥咱们普通人也得住大房子?这就是弗兰克说的"花费传导"。富人先带头,然后是近似富人,再到上层中产,最后是普通中产。这就像瀑布一样,消费习惯一层层传导下来。
这攀比,不仅在房子上,连生日派对都越来越豪华。现在美国中产家庭的孩子,生日派对请个职业魔术师,都快成标配了。你要是不攀比,孩子可能就上不了好学区。这局面,就像体育场里,大家都坐着,有人站起来,其他人也只能跟着站起来,结果大家都站着,视野却没变。
弗兰克还有个提议,就是税制改革。他建议放弃累进收入税,改用累进消费税。这样,政府可以根据消费多少来收税,既能从富人的高消费中收到更多税,又鼓励了存钱。这样,政府就有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了。而且这税制,不影响富人的相对地位。
不过,这个提议能不能实现,短期内还不好说。弗兰克的这个建议,已经有一些经济学家支持了,但也有可能因为消费水平下降,对经济造成打击。不管怎么说,弗兰克认为,现在有个机会,把攀比浪费的钱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这就是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弗兰克的几个原则,我觉得挺对的。首先,成功有运气因素,得感谢国家和社会。其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是个大问题。最后,幸运者有责任回报社会。这就是弗兰克的第四个观点,挺有意思的,不是吗?
最后,我们来看看本书的最后一个观点:承认运气有利于合作。如果一个人懂得承认自己有运气的加持,他还会去抢别人的风头吗?显然不会,这样一来,合作的伙伴们自然就会更信任他了。
有一个分钱的游戏,你肯定听说过。就是A和B两个陌生人分一笔钱,A来决定怎么分,B来决定接不接受。如果B觉得不公平,那俩人就一分钱都拿不到。世界各地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A通常都会选择平分,因为他知道B可能宁愿不要钱也不愿意接受不公平的分配。这事儿告诉我们,公平这玩意儿已经根深蒂固了。
但这个游戏还有更有趣的变种。比如,先让A和B做个小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来分钱。如果A赢了,B输了,A就会多拿一些,B也会接受。但如果反过来,A输了,B赢了,A就会多分给B一些,但幅度就小多了。这是不是有点像现实世界?华尔街的大佬们赚钱了就多拿奖金,出了事就让政府擦屁股。
弗兰克还做了个实验,让三个陌生人先交流一会儿,然后分开做游戏。结果发现,如果有人作弊,其他人在交流的时候就能猜个大概。这说明,短短30分钟,我们就能对一个人是不是会作弊有个初步的判断。这主要是看气质,所以,想要合作,你得有个好气质。
弗兰克还搞了个记者访谈的实验,让科学家在访谈中承认运气的作用。结果发现,人们更愿意信任和合作的是那些承认运气的人。特别是那些高学历的人,他们更看重这一点。
最后,弗兰克还提到了感恩的力量。他做了个实验,让三组人记录不同的事情,结果发现感恩组的人更乐观,幸福感和健康程度都更高。这事儿告诉我们,感恩真的能带来很多好处。
扎克伯格每年给自己定个新挑战,2014年的挑战就是每天给人写感谢便条。这行为对他自己肯定有好处,虽然我们不知道对收到便条的人有没有好处。
最后,弗兰克这本书主要是给那些幸运儿看的,他希望成功者们不要贪心,能回报社会。他打了个比方,你是愿意开法拉利在糟糕的路上,还是开保时捷在好路上?保时捷911 Turbo虽然便宜一半,但也是辆好车。好了,朋友们,这就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希望你们在合作中也能记得,运气和感恩,这两样东西,真的很重要。
《成功与运气》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这些了,我们再来做个总结吧,回顾一下全书的主要观点:
首先,在人生的早期关键节点上,好运气对后续的成功有很大的放大效应,而且这好运还能一层层叠加,越滚越大。
第二,现在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年代,一开始那点小优势,可能就是运气使然,但最后却能让人独占鳌头,把其他人都甩在身后。
第三,人总习惯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强,觉得自己能力超群。可一旦失败了,就怪运气不好。这种心态虽然很乐观,在自己遭遇低谷时,能起到自我安慰作用;但要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抱有这种心态,那就显得很自大了。
第四,运气好的人,自然赚也多,很容易造成贫富差距。这差距一大,人们就开始互相攀比,你开宝马我就要开奔驰,你住豪宅我就要住别墅,这攀比心理可真是害人不浅。
第五,一个人要是能坦诚承认自己的成功有运气的成分,那他肯定不会去抢别人的风头。这样的人,在团队里肯定能赢得大家的信任,毕竟谁都愿意和谦虚诚实的人合作嘛。
你看,这五点来看,是不是感觉运气这东西,其实在咱们生活里扮演着挺大的角色?咱们平时可能没太注意,但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