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失去的三十年》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11-12 09:10:38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失去的三十年》读书笔记

《失去的三十年》,作者从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40年之后,开始研究为什么最近的这30年日本经济几乎没有发展。把这本书和前一本书结合起来看,作者不光是从金融的角度在分析,而是从更高的体制角度给出了原因,这点是我比较受启发的。

我们一般都知道,日本野村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曾经给了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解释,而且流传很广,大家普遍认可。但是这只是单纯从金融的视角分析问题,并没有找到日本社会的根因。而读作者的这两本书,反而很清晰的从日本社会和体制的角度找寻了原因,为什么战后高速发展40年,为什么90年代后又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全书把日本经济失去动力的“平成时代”三十年,分成每十年一个阶段,并分成多个章节进行了分析。
首先是90年代,那是日本经历了高速发展的战后40年后,从1990年开始股市暴跌,并陷入经济泡沫破灭和发展停滞中,大量金融机构倒闭破产。作者给出的下图这张GDP对比了中美日的发展情况。

1990年,中国GDP只有日本的13%左右,到了2016年,已经是日本GDP的2.3倍(见图1-3)。美国GDP在1990年是日本的1.9倍,到了2016年已经是日本的3.8倍了。

美国人均GDP在1990年时,只有日本的95%(见图1-4),到了2016年已是日本的1.48倍了。中国人均GDP在1990年是日本的1.2%,几乎不能与日本相提并论,但是到了2016年,中国人均GDP已经是日本的20%。

作者观点,日本金融界认为的“复合萧条论”是错误的,认为银行惜贷并不是造成日本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日本经济衰退并不是金融部门的问题,而是经济实体部门的问题。

90年代的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比之前亚洲四小龙发展带来的影响更大,日本企业也把生产制造开始迁往海外。但是日本企业自身的垂直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没有付诸实施。特别是it革命带来了制造业从垂直一体化向水平一体化的全球分工合作,美国企业也经历了“脱工业化”的阵痛和改革,并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取得了经济的成功。2004年英国人均GDP超过日本,依靠的也是高端服务业。而虽然德国统一了,但同样因为没有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德国时代”。


到了21世纪这个“平成时代”第二个十年,基于广场协议,日元不断贬值,日元套利交易模式出现了。而这个时候日本工厂却出现了回流的态势。松下,夏普等企业在日本大建电视机制造工厂,作者认为这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完全背道而驰。日本企业认为这种方式可以防止技术外流,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和高效生产。基于日元贬值,日本依赖于产品制造和出口的模式,带来了短期的经济复苏。
作者引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举例工厂从美国加州消失了,但是美国经济却在持续发展。日本出口立国的道路,在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而彻底终结。但随着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出台,日本对中国出口大增,加上日本政府一直在鼓励和补贴传统制造业,也使得日本企业过度依赖于政府援助,反而没有完成市场化的出清,而这些企业并没有竞争力。
由于日本政府长期采取日元贬值和宽松货币政策,使得日本产业一直局限在旧式的产业结构中,维持旧的商业模式,保持水平制造模式而非垂直分工,并最终从出口大国变成了进口大国,贸易顺差变成贸易逆差。
日本拥有巨额的海外资产,并带来了可观的投资资产收入盈余。作者认为日本应该向美国学习,从“制造立国”变成“投资立国”。


到了“平成时代”第三个十年。

2013年4月,日本央行引入了异次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是作者认为虽然增加了货币的基础量,但是并没有增加货币供应量。

通过货币政策,可以“拉”经济,但是却不能“推”经济。市场如果没有借贷需求,无法增加货币的供应量。(这点是不是很像最近的中国经济?)

安倍经济学并不能让日本经济实现增长。宽松货币、甚至负利率都不能激活日本经济,只有改变经济结构,尤其是要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去发展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时由于日本央行举债太大,风险和掣肘同样存在。一旦利率上升,利息压力巨大,导致央行可能会大幅度亏损,国家财政面临崩溃的局面。

未来的日本必须应对和解决的课题有以下三个。

第一,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劳动力不足以及社会保障支出的问题。

第二,要紧跟世界的变化,不断调整,尤其是要应对中国的快速发展。

第三,弥补改革的滞后,尤其是要改变商业模式,发展效率高的新产业。

作者认为新兴产业的出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日本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过一家独角兽企业,就是日本政府的限制太多。比如民宿限制太多,Airbnb不行,“白色出租车”违法,Uber不行。
而中国的年轻人比日本年轻人更具国际化视野,现在日本年轻人都不愿意出国留学,工作。

看完作者的这二本书,对比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很有启发。
如果我们把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就分成二个阶段,那就是高速发展的40年,和失去的三十年。第一阶段,通过政府主导经济,依靠战时体制构建起来的财阀和大企业,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当然,外部环境也非常有利,当时的朝鲜战争产生的军需,以及美国向亚洲产业的转移。第二个阶段,则是当地球是平的,水平制造替代了垂直制造后,日本企业无法和中国等新兴国家的企业竞争,同时又没有像美国那样的科技创新,于是陷入了长期的经济滞胀阶段。
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40年,也是顺应世界潮流和发展趋势,通过发展制造业和出口实现了经济腾飞,这点很像日本的第一个40年阶段吧。而中国当前不断推动的制造业升级,科技创新和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是不是很符合作者给日本开的药方?图片当然成功不易,日本提供的失去三十年的经验,也不是说日本人一开始就不想创新,不想升级产业,而是在产业竞争中被打压下去了。很简单,作者并没有分析世界第一的日本半导体产业为什么衰落了?日本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和政府实力去挑战美国。中国当前其实也面临着制造业成本上升,资本外流等问题,如果我们不坚定的推动实现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那么我们的经济也会陷入长期的滞胀中。日本的经验已经说明了,光靠货币政策放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改革总是痛苦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所以在这个清晰的大方向下,有些波动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能看到长期主义的坚持,你就不会那么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