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在北京送快递》读后感2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12-09 08:27:18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不想成为野兽的他

《我在北京送快递》读后感

文/维

“我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被我观察时都是麻木的,脑子里什么都没想,什么都没感受到,只是机械地动着,就和我之前一样。”

很难给《我在北京送快递》这本书的作者贴一个响亮、显眼又确切的标签。他大学毕业,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过酒店服务生、服装店导购、加油站加油工,当过漫画杂志编辑、面包店学徒、网店工作人员,写的文字变成一本畅销书之前,还在几家物流公司干过夜班捡货工人和快递员。每一份工作都构成了他人生经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内在世界的成长提供了或好或差的养分,最终变成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这一份举重若轻的自省与反思。

"轻"首先是文笔的流畅与轻盈。他写物流公司货运中转中心一米高的水泥工作台(即分拣场):"分拣场有八到十个足球场那么大,上面盖着巨型的铁皮顶棚,四周是编了号的一个个装卸货口,一排排或策划屁股朝工作台停靠着,打开车厢门装卸货物。晚上登上分拣场,立即就能听见一阵延绵不绝的隆隆响声,低沉而浑厚,好像从远处传来的雷鸣,那是上百辆叉车碾转地面时发出的声音……"简洁形象的文字里暗合着工业化特有的节律,快速地从一个场景转换到另一个场景,一如分拣场上沉默的、连着十个小时不吃东西干活儿的人。

文字的轻快与本书自然呈现的工业化生产组织方式对劳动者的异化形成了鲜明反差。最易觉察的是身体的变化,比如做夜班捡货工作时,每到凌晨四五点作者就困得不行,摇摇欲坠得像一具行尸走肉,"经常眼前一黑就要失去知觉,可是随即又惊醒过来,重新撑起身体",等到了早上下班后又变得极其不想睡,只渴望做些什么自己喜欢的事情,补偿身体因为刚刚长时间做了不喜欢的事而生出的厌烦感。相比身体的沉重与疲惫,劳动者内在世界的枯萎更不易被坦然地觉察与承认。作者不仅观察到身边的同事"就像沉默的老农民——虽然他们并没那么老——对陌生人报以冷淡和警惕的态度",也对自己身上的变化保持了警惕与反思。他意识到工作中的处境正在一点点地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急躁、易怒,更没有责任心,但同时他也敢于直言,这些既不能用来断言自己为人的全部品质,也不由所谓的本性决定,"就像深海里的鱼都是瞎子、沙漠里的动物都很耐渴一样",环境影响人、塑造人,却无法决定他的选择。

在北京送快递的日子里,作者如实地描述了一次让六七十岁老人在路边等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意外,并用"震惊"来描述当时自己毫无内疚感的表现。当然,他也写到给一位老阿姨送电视购物的快件时,发现对方收到的是推销诈骗电话,即便自己会白跑一趟,仍然鼓起勇气提醒了老阿姨对方不可信,产品不值两千多,可以拒收退货。被公司遣散前,很多顾客在微信上给他留言,称赞他的服务态度、感谢他的付出,一位没给他多少印象的顾客甚至说"你是我见过的快递员里最认真负责的"。由此,在这段快递工作经历的结尾,作者自觉有底气用下面这句话作为总结:"我曾经做得比一些客户见过的所有快递员都好"。

马克思说,"我们中的许多人只在不工作的时候才感到自己是人"。作者似乎也有同感,"当我获知我很快就要脱离这份工作后,我的大多数感受都是正面的、美好的,我变成了一个比原来的我更好的人——最起码比在之前工作中的那个我更好——更温和,更平实,对人也更有耐心"。这就给普通读者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避免被劳动异化、不想成为"野兽"的方法,只有不工作这个途径吗?

这不是一个能够轻松回答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直到今天仍未达成共识。本书姑且提供了一些实证的、底层的、私人的样本。比如曾和作者搭档派件的飞哥,他很小就出来打工,在山里挖过隧道,当过修路工人,养过各种牲口,派件挣的钱不多,他似乎也不放在心上,顾自做自己喜欢的事:到处摘北京四月的香椿,翘班去逛花鸟鱼虫市场,梦想投资养殖业……直到作者写书时,飞哥仍在快递公司混着日子。

作者则花了近二十年的"流浪"与自省,承认自己的不适应、失望和失败,以及应该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比如说写作。他在等待顾客的时候读雷蒙德·卡佛、理查德·耶茨、杜鲁门·卡波特,读纯真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日常生活的崩塌与感伤,也研究海明威、卡夫卡的写作方法,认真地记笔记、写小说、给期刊投稿。在不工作时,他写作,思考工作的意义:在既定的社会规则下,工作是个人自我实现的最主要手段,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身份标签;"完全为了谋生而工作,就和坐牢一样可悲",但很少人在不用为温饱奔忙后,依然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回顾自己打工与写作间歇交替的生涯,坦然承认,和过去的故作深沉相比,当下的文字写得轻松,想必读者读得也轻松。正是这份"轻松",令它得到最具"喉舌"性质的媒体肯定:"(本书)应该加入市民生活必读书,让更多人了解社会运转背后各行各业的力量。"这大概是我看到过的最令人惊奇的评语;捧腹大笑之余,我也在沉思中仿佛了解了它的良苦用心。和"不想成为野兽的他"这样带有鲜明情感与态度倾向的标签相比,越无害的评价,越能减少成见的阻碍,让更多读者运用自身的经验与理性,自由探索这本书。

自由没有固定的模样;每一种认真度过的生活,都是有价值的。超越当下的生存境遇,每一次理性的觉察、真诚的追问,都会让我们离自由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