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它停驻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一、为什么读?
我们读一本书总有因缘际会,这本书十年前买过一次。那个时候就听过书名。
但从没翻开过书,觉得里面的内容和这个版本不一样。那套书早已丢掉。翻看十年前的订单,那个时候的阅读喜好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但,所幸一直在读。也因为读书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十年后再读这本书是因为,开篇所言:
人生苦难重重。作者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彼时我正要订票回老家,面对重病的婆婆。心情低落,事务繁杂,照顾孩子各种情绪纷至沓来,有点懵的状态。
这样的情况下开启了这本书。
二、书籍框架
三、我的感悟
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一本让我们心智成熟和自我成长的书籍。作者从自律、爱、成长与信仰和恩典 阐述了心智成熟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性,教导我们直面问题、不要逃避痛苦,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困难。用中国古话说就是众生皆苦,关键看你如何自渡。
第一部分是自律。自律是心智成熟和自我成长的基础,面对人生中无比繁复的困难和问题,自律可以帮助我们勇敢地面对并将其解决,进而消除我们的痛苦。
人生就是一个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自律主要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真相和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指的是先难后易,先苦后甜,通过调整问题难度的先后顺序进行解决,并享受快乐的方法。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我们要从最困难的问题入手,先承受痛苦,痛苦的时间就会越短,最后面对困难,只会更加困难。
同时享受快乐时,我们也要做到先享受简单的快乐,最后享受较大的快乐,我们的精神也会随之快乐而更加亢奋。
自律的第二个原则是承担责任。我们要勇于接受并承担那些自己的责任,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其妨碍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自律的第三个原则是忠于事实。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实现忠于事实的生活。做好自我反省、勇于接受别人的监督和外界的质疑挑战,我们要做到追求真实的自律。警惕谎言和假象,识别不同的虚假。
要做到这一条何其难,尤其是在当下处处留痕,然而很多不可言说的情境下,求真务实更难。
自律的第四个原则是保持平衡。
既要承担责任,又要拒绝不应该承担的责任。人生的时间和自我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有时候我们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提高判断力,以无畏的精神放弃各个阶段需要放弃的东西,获得心灵的成长。
从前的我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现在越来越觉得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那么要勇敢拒绝,拒绝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
第二部分:爱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的本质是实现自我界限拓展和自我完善。坠入情网并不是真正的爱,是爱的幻觉。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自我界限得到拓展,让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可能我们把初恋时爱的感觉错当成了永恒的爱。
爱,并不是一种依赖。想让别人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被爱的人。爱的唯一目标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和人性的进步。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并不是一种感觉。真正会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
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
人人都有信仰。不是只有真正的宗教才是信仰,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是我们的信仰。
相信真理和科学原理也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以怀疑为基础的信仰。人的信仰都来自于人生的文化环境。信仰上帝或者不信仰上帝都是我们自己的信
仰。
我的理解:信仰可能和认知是同义词,我们都活在自己的认知里。巴菲特说,你无法赚到你认知之外的钱,那么这个钱也可以拓展为精神财富,你无法相信你认知之外的东西。这也要我们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第四部分:恩典
我们要学会接纳人生中的恩典。恩典某种意义上是潜意识的显现和奇迹的发生。我们要认识到潜意识的作用和意义,感受梦的力量。意识和潜意识是能够互相渗透的,梦就是沟通两者的桥梁。进化本身也是一种奇迹和恩典,完全违反熵增的力量。恩典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够促进我们前进。
我的理解:恩典似乎是科学一种无法解释的现象。也许是你的念力?这一部分读得马马虎虎。
四、读书会发言
这本书的讨论在读书会参与了两次。一次是关于死亡的讨论,一次是最后的读书复盘。
读一本书总觉得读过就能领会其中的观点,但读过和说出来,(输出),书籍留在脑海中的印象还是不一样。
所以借着读书会这个平台,多发言多输出。让书籍中的观点,在实战中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