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购买企业的12个准则
巴菲特说:“ 投资时,我们以企业分析师的眼光来看,而不是市场分析师的眼光,也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师的眼光,更不是股票分析师的眼光。“ 这意味着,巴菲特首先是一个企业家,他审视企业的历史,用量化方式评估企业管理质量,财务状况及其购买价格。
回顾巴菲特曾经做过的交易,寻找其间的共性,可能会发现一系列基本原则,把这些准则抽取出来,可以分为四大类: 企业准则、管理准则、财务准则和市场准则。
1企业准则
巴菲特不考虑市场理论、宏观概念、行业趋势,他仅仅基于一个企业运营状况如何而做出投资与否的决策。他会全面检视所有可能的情况,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2)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3)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在巴菲特的观点中,投资者的回报与他们是否懂得自己的投资有关。多年来,巴菲特拥有许多不同行业的公司,他只选择那些在他智力范围内能够理解的企业。投资成功并不是靠你懂多少,而是认清自己不懂多少。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不懂不做。
巴菲特不仅规避复杂,还规避陷入麻烦的企业,甚至规避那些因发展失利而彻底转换方向的企业,经历重大变化的企业会增加犯错的可能。他的经验看最好的回报来自那些多年稳定经营提供同样产品或服务的公司。
巴菲特说投资者总是被明天发生什么所吸引,而忽视企业今天的真实情况。他几乎从不关注热门股,只对那些他相信能够成功,并且长期盈利的企业感兴趣。一个价格合理的好企业,比价格便宜的坏企业更有利可图。”查理和我不懂如何解决企业的麻烦,“,他承认,”我们所学到的是如何规避它们。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专注于发现并跨越1英尺的跨栏,而不是我们拥有跨越7英尺栏的能力。
2管理准则
当考虑一项新投资或企业并购时,巴菲特会尽可能多地考察管理层。他特别看重如下三点:
(1)管理层是否理性?
(2)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3)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巴菲特所给予的最高评价,是管理层像公司的主人一样做事和思考。一个从所有者角度出发的管理层,不会忽视公司的主要目标:提升股东价值,并且他们会做出理性的决策以达成这一目标。
配置公司资本的能力,是管理层最为重要的能力,因为从长期而言,这将决定股东的价值。决定如何处理公司的盈利,是继续留存在企业内再投资,还是分给股东,在巴菲特心中,是这是逻辑和理性的练习。他认为理性是他管理伯克希尔的品质,同时是其他公司所缺少的。他认为对于企业增长的盈利,如果不能投资于超越平均回报率的项目,唯一合理和负责任的做法就是分给股东,具体可以分红(或提高分红)和回购股票。
巴菲特高度赞扬那些能全面、真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管理层,他们承认错误,也分享成功,对于股东他们开诚布公。每个公司都会犯错,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他认为,太多管理层爱夸大其词,而不是诚实沟通,他们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损坏了大家的长期利益。在1989年伯克希布的年报中,他开篇就列出了了头20年犯过的错误。因为巴菲特相信,坦率的品质会令管理层至少与股东一样受益。
据巴菲特观察,有种看不见的力量使然,这种力量就是“惯性”。通常惯性驱使来自几种令人不安的情况:第一,拒绝改变当前的方向;第二,闲不住,仅仅为了填满时间,通过新项目或并购消化手中的现金;第三,满足领导者的愿望,无论其多么愚蠢,下属都会准备好新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第四,同行的行为,同行们是否扩张、收购、制订管理层薪酬计划等,都会引起没头脑的模仿。
管理层为什么要这么做?三个最主要的因素是:一是大多数管理者无法控制自己做事的欲望。二是大多数管理者不停地与同业,甚至不同行业的企业,熊熊乐园销售额、利润、管理层薪酬计划。三是大多数管理者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能吃几碗干饭。
巴菲特是第一个用这些尺度评估管理层的人——理性、坦率、独立思考。如何获得更多的信息,他提供了一些小窍门:回顾过去几年的年报,尤其是仔细阅读公司管理层言及未来的策略。然后比照今天的结果,看看原来的计划实现了多少?比照公司过去的策略和今天的策略,看看有何不同?看看他们的思想如何变化?也建议将公司年报与同行其他公司年报比较。无论印象多么深刻的管理层,巴菲特都不会将其作为唯一的考虑因素,因为他知道 即使再聪明、再能干的管理层也难以拯救一个陷入困境的公司。
3财务准则
巴菲特用来衡量管理水平和财务表现的准则主要如下:
(1)重视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2)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
(3)寻找高利润率的企业;
(4)企业每留存一美元,必须至少产生一美元的市值。
衡量公司的年度表现,巴菲特倾向于使用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就是盈利除以股东权益。使用这个指标,需要做一些调整。首先,所持有的证券以成本计算而不是以市价计算。其次,要剔除非经常性项目影响这个比率的分子。此外,他相信,一个好企业或好的投资,应该在没有财务杠杆的情况下,也能产生令人满意的回报。
巴菲特认为并非所有的盈利都是平等创造的。相对于利润而言,重资产型企业财报中所提供的利润指标常常是虚的,因为这类企业会被通货膨胀悄悄侵蚀,它们的盈利就像海市蜃楼一样并不真实。因此,只有分析师们能估算出公司的现金流,会计盈余才有意义。
巴菲特警告不能仅仅关注现金流,除非你愿意减去必要的资本支出项目。相对于现金流,他更喜欢使用“股东盈余”——一家公司的净利润,加上折旧、损耗、摊销,减去资本支出和其他必需的营运资本。但股东盈余这项指标无法提供精确的数字。计算未来:”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巴菲特认为提升盈利能力并没有什么大秘密:就是控制成本。根据他的经验,高成本运作的经理人会继续增加开销,而低成本运作的经理人总会发现节俭之道。他列出与他共事的那些最优秀的管理者,他们总是大力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他自己在控制成本方面也身体力行,伯克希尔的税后成本不到营运利润的1%,大多数同等规模的公司该指标比伯克希尔高出10倍。
巴菲特创造了一个指标,不仅可以迅速测试出公司的吸引力,而且能衡量公司管理层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成果。这个指标就是”一美元原则“,该原则认为,公司每留存一美元的利润至少应该创造一美元的市场价值。如果市值的提升,超过留存的数字,就更好了。他总结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挑选出那些优秀的企业,它们每保留的一美元最终都会创造出至少一美元的市场价值。
4市场准则
巴菲特所有投资原则中都蕴含着一个关键点:买还是不买。在投资中,价格和价值是一对永远绕不开的话题。理性投资有两个要素:
(1)什么是企业价值?
(2)相对于企业价值,能否以较大的折扣价格买入?
巴菲特认为确定企业的价值很简单,只要确定现金流和合适的折现率。如果一个企业的业务简单易懂,并且拥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他就能以较高的确定性预测其未来的现金流。如果不能,他就会放弃。在确定现金流之后 ,他会用美国政府长期国债的利率作为折现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风险收益率“。价值投资者经常要面对”价值“和”成长“之间的抉择。巴菲特认为成长和价值在某处是交汇在一起的。价值是未来现金流折现后的现值,成长是确定价值的一个因素。
巴菲特注意到仅仅专注于优秀的企业——业务简明易懂、运营良好、有心系股东的管理层——并不足以保证成功。首先,你必须买在合理的价位;然后,公司的表现符合预期。他指出,如果我们犯错,可能是因为:一是我们支付的价格,二是管理层,三是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第三类错误最为常见。
巴菲特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公司拥有超越平均水平的资本回报率,还包括能否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到。格雷厄姆教他懂得了价格与价值之前存在的安全边际。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帮助了他,首先,为股份下跌提供了保护。其次安全边际也可以提供超级回报的机会。
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格雷厄姆写出:”投资是件最需智慧的事情,就像运营企业一样。“巴菲特说这句话道出了投资的真谛。
股市参与者可以选择自己的身份:他们既可以企业所有者身份去行动,也可以像玩游戏一样去炒股票,或其他不是从企业主出发的身份。巴菲特说:”我是一个好的投资者,因为我是一个企业家;我是一个好的企业家,因为我是一个投资者。他经常被问到未来他会购买什么类型的企业。他说,避免普通商品型企业以及他没有信心的管理层。他会购买那些他了解的、具有良好经济状况、管理层值得依赖的企业。一个好企业不一定是好的投资对象,可以关注,但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因素。
Part2投资心理学
11岁的巴菲特第一次和姐姐一起以38.25美元/股买了6股城市服务优先股,数月后,该股跌到26.95美元,下跌30%。姐姐想着投资上的亏损,没有一天不跑过来唠叨弟弟。后来等股价回升到40美元/股时,他们的投资终于安全了,巴菲特将股票卖出,赚了5元小钱。随后,他眼睁睁地看着股价飙升到202美元/股。这是小小年纪的巴菲特一次痛苦的经历,但并不全是浪费时间。他从中学到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耐心的价值;第二,尽管投资的短期波动对公司价值没什么影响,却会引起投资人巨大的情绪不适。我们将研究股价的短期波动,对投资者行为的破坏性影响。这引领我们进入迷人的心理学世界。
在所有的人类行为里,人与金钱的关系恐怕是最为特例的一个,尤其是谈到股市。整个股票市场是所有股市交易者的集体行为的综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市场就是被心理的力量推来推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经常忽视自己错误的决定。为了完全懂得市场和投资,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自身的非理性,误 判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每一位投资者都有价值,就像分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一样重要。
1遇见市场先生
格雷厄姆指出,一个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市,而是自己。他们或许在数学、金融、会计等方面能力超群,但如果不能掌控情绪,他们将无法从投资中获得。
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的方法有三个重要原则。首先是将股票视为企业一样,这将给你一个完全不同于股市中大多数人的视角。其次是安全边际概念,这将赋予你竞争优势。再次是对待股市具有一个真正投资者的态度。如果你具有这种态度,你就能战胜股市中99%的人。
格雷厄姆认为,股市的上下波动是难以避免的,投资者应该从财务和心理两个方面做好准备。真正的投资者几乎从不被迫出售其股份,也不会天天关心股票行情。为了阐明他的观点为,他创造了一个寓言角色——市场先生。关于市场先生的故事尽人皆知,它很好地解释了为会么股价会周期性地偏离理性的轨道。如果市场先生表现得很愚蠢,你可以选择不理会或利用这样的机会。但是如果反过来,你受到他的影响,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格雷厄姆创造出市场先生已经超过60年了,但他警示人们应该避免的错误依然盛行,市场依然存在非理性,恐惧和贪婪依然充斥股市,愚蠢的错误一天又一天地重复。投资者需要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避开市场先生释放出来的情绪旋风。
2行为金融学
学者们观察到很多人在处理自己的财务问题时,经常犯愚蠢的错误,做不符合逻辑的假设,于是他们更深层次挖掘其心理学观点,来解释人们思维中的非理性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经常忽视自己错误的决定。为了完全懂得市场和投资,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自身的非理性,误 判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每一位投资者都有价值,就像分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一样重要。
(1)过分自信
投资人对于自己强于他人具有高度的自信,他们具有高估能力和知识的倾向。
(2)过度反应偏差
人们对于坏消息反应过度,对于好消息反应迟钝。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反应偏差。
(3)损失厌恶
股价的下跌每天数以百万计的投资者,它被称为“损失厌恶”。这是阻碍投资者运用巴菲特的方法取得投资成功最大难关。研究人类决策的特别错误,发现人们在衡量盈利和损失时是不同的。根据效用理论证明人们并不看重最终财富的数量,看重的是财富的增量部分是盈利还是损失。人们对于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的喜悦的两倍到两倍半。很多实验证明人们需要两倍的正面盈利去覆盖负面的损失。
(4)情绪陷阱管理
与金钱打交道的每一个方法都不会那么顺利,损失厌恶这个问题最为严重,这是绝大多数投资者运用巴菲特方法取得投资成功的最大障碍。
格雷厄姆提醒我们:“在大多数时间,股价是非理性的,它会向两极波动,原因在于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投机或赌博心理,例如希望、恐惧和贪婪。”他警告,人们必须为股评的上涨或下跌做好准备。不仅要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还要做好心理上和财务上的准备,以便在下跌发生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正确行动。
投资人如果过度担心自己的持股由于不合理的市况而大跌,他们就会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劣势。这种人最好远离市场行情,否则他会由于别人的错误而导致自己的精神痛苦。
早在行为金融学这个名词出现之前,它就已被一些具有叛逆精神的人所懂得和接受,像巴菲特、芒格。芒格说”发现现实的世界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现象。
在巴菲特和芒格之外,直到最近,主流投资界才开始认真对待金融和心理学的交互问题。当涉及投资,情绪变得非常真实,它能影响人们的行为,最终影响股价。我们已经知道,两个原因告诉你为何懂得人们的冲动是如此有价值:一是你能从中学会如何避免多数人的错误,二是你可以识别他人的错误,并从中捕捉到机会。
我们所有人都是脆弱的,会有个人的判断失误,这些都会影响成功。当数以百万计的人的错误汇集在一起,会将市场推向毁灭性的方向。从众心理越强,错误的积累就越多。在非理性的怒海狂涛之中,只有少数理性者才能生存。
实际上对于情结果驱动的误判,解药只有理性,特别当征途漫漫之时,更需要耐心和毅力。
Part3耐心的价值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做出如此深刻的观察:“天下勇士中,最为强大者莫过于两个——时间和耐心。”他是从军事角度说的,但这个描述入在投资上同样熠熠生辉,对于那些想演化对于资本市场的了解的人而言,也具有巨大的价值。
尽管有足够多的证据显示,具有耐心的长期思维是投资成功的最重要一环,但现实似乎没有太多改变。即使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熊市也没有改变大家的行为方式。现在,所有的市场活动都是短线的。在过去50年里年换手率上升了30倍。
巴菲特有成功是因为他玩的是完全不同的游戏。时间和耐心一个硬币的两面,这就是巴菲特的精华。他的耐心所致的成功体现在伯克希尔旗下全资拥有的企业中,也体现在部分持股的企业中。投机者没有耐心,而巴菲特却为此而生,他用这个方法积累了巨额财富。
情绪的重要组成和与之对应的理性是成功的两大前提。单单有智力不足以取得投资成功,与大脑的容量相比,将理性从情绪中分离出来的能力更为重要。当其他人基于短期的贪婪与恐惧做决策时,理性最为重要。这就是赚钱的秘密。
巴菲特意识到市场短期的波动,既没有令他更富,也没有令他更穷,因为他的持有期限是长期。因此,大多数参与者不能忍受股价下跌带来的痛苦,他却一点也不紧张。因为他相信他比市场更能对一个公司进行正确的判断。
理性缺乏使投资者成为恐惧和贪婪的奴隶,使股市参与者注定成为那个被称为投资的游戏中的受害者。所有我们作为投资者,一定要理性,不要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Part4最伟大的投资家
巴菲特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他的伟大需要看两个变量:相对跑赢大盘和持续时间。两者都需要。因为有无数人都曾在一段时间内跑赢大盘,但仅仅是短期跑赢大盘不算什么,只有能做到长期跑赢大盘,这样的案例才有借鉴意义。
巴菲特管理资金的时间横跨60年之久,可以划分为两个时代: 一是1956-1969年管理巴菲特投资合伙企业时代;一是管理时间更久的伯克希尔时代。
1956-1969年,巴菲特的合伙企业年回报率达到29.5%,比道琼斯指数高出2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道琼斯指数有五年回报为负数,但巴菲特没在任何一年亏损过,且每一年都击败指数。
1965-2012年,伯克希尔每股账面价值从19美元上升到114214美元,年回报率达到19.87%,标普500指数年回报率为9.4%。在这48年里标普500指数有11年亏损,几乎占1/5,伯克希尔仅有两年为负。
看着这些长期持续超级表现的数字,毋庸置疑,巴菲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
巴菲特的优势
多年来,学者们和投资界人士一直在争论有效市场理论的正确性,然而,那些持续击败市场指数的投资家的成功——尤以巴菲特最为突出,说明有效市场理论存在漏洞。成功企业具有三个明显的优势:行为优势、分析优势、组织优势。研究巴菲特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因素是如何作用的。
1行为优势
巴菲特告诉我们,成功的投资不要求有高智商,或在商学院 接受过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是性格,当他谈到性格时指的是理性。理性的基石就是回望过去、总结现在,分析若干可能情况,最终做出抉择的能力。巴菲特的天分体现在耐心、自律和理性。
2分析优势
当巴菲特投资时,他看的是企业,而大部分投资人看的是股价,他们花很多时间关注股价、预测股价走势,却很少花时间了解他们部分拥有的企业的基本面,这就是巴菲特与从不同的根源所在。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与企业家应该用同样的方式看待企业,为他们想要的是同一样东西。企业家想买的是全部,而投资者买的是部分。巴菲特认为学投资的人只需要学好如何估值企业和如何对待股价这两门课就行了。
巴菲特说:“我们买了股票之后,即便股市关闭一两年,我们也不会担心。例如我们拥有喜诗糖果的100%股权,根本不需要每天有什么报价来证明我们干得好不好。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我们需要给可口可乐每天报价呢?"他告诉我们,他不需要股价来证明伯克希尔的投资是否成功,对于个人投资者也一样。当你关注股市时,只要想着:”近来是否有愚蠢的家伙给我提供了低价买入好公司的机会?“如果 是这样,你的水平就和巴菲特差不多了。
3组织优势
伯克希尔的成功基于三个支柱:
首先,公司的各个子公司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向上供给奥马哈总部。这些现金来源于公司旗下巨大的保险业务运作的浮存金,以及那些全资拥有的非金融子公司的运营盈利。
其次,巴菲特作为资本的配置者,将这些现金进行再投资,投资于那些能产生更多现金的机会。更多的现金反过来给了他更多的再投资的可能,如此循环往复。
最后一个支柱就是去中心化。每一个子公司都有各自富有才华的管理团队负责日常工作,不需要巴菲特操心。这背后的益处在于,可以让巴菲特集中100%的精力,专注于资本配置的工作,这正是他天才所在之处。
巴菲特发展了一种世界观,它的核心着重于建立与优秀的人和企业的长期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频繁换手,以免打断复利节奏,这对于价值的创造至关重要。因为频繁换手存在交易成本和资本利得税。
在巴菲特心里,换手成本更多地与人性有关。如果你集合了最好的企业,拥有最好的管理层,由最好的股东提供融资,接下来应该是一段长期复利增长的美好旅程,为什么还要打断这个由各种强有力因素结合在一起的价值创造的过程呢?
我们要学会像巴菲特一样思考,一个投资者即便只持有一家杰出公司的一小部分股票,也应该像拥有全部股份的企业主一样具有坚韧的精神。
考虑管理你的投资组合,不仅是避免卖掉你最好的企业,还要考虑认真挑选更多的新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不要仅仅因为拥有多余的现金,就随便出手。如果预选对象没有通过你的准则测试,不要出手,而心等待机会的出现,不出手,不代表你停止工作和思考。巴菲特认为,一个人在一生中很难做出数以百计的正确决策,只要做出为不多的智慧决策就足够让我们致富了。我们只要学会像巴菲特那样思考,实现个人财务自由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