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23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4-24 08:47:21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托夫》是进入我灵魂里的第一部名著,它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快乐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它推荐给兄长,而一贯喜爱快节奏和趣味的兄长也耐着头皮、忍着起初的无趣、快乐地读完了这本书。

我想,这就是名著的魅力。

现在,也是名著赐予我,写读后感、整理读书笔记并分享的勇气。

它实在是很闪亮,我的朋友,请原谅我长篇累牍的摘抄,肆意挥洒的乱写一气。只是因为,心好热。

现在,让我们走进约翰.克里斯托夫,这个鲁莽、热情且真诚的灵魂,一位不屈的战士,一个纯净的灵魂。

这本书讲的是他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而战的故事,是这位音乐天才漫长幽深又曲折的心理成长史。他所体现出来的力,那种奔流不息、冲刷一切的嚣张和生猛,那种孤注一掷的决绝和傻子,那种纯粹单一的执着,是极为罕见和美好的。

我们来看下故事梗概,我会挑有节点、触动到我的段落分享给大家。

克里斯托夫出身成长在音乐世家,很有天赋,可是桀骜不驯,对德国音乐的现状不满,愤而发声后,被群起攻击而出走法国,最后实现理想并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的故事。

这样的一个人,他走得人生路,绝不会一马平川。思想上要想进行突破提升,首要突破的,是生死观。

而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经历了失恋、丧父,让他第一次对死亡有了恐惧和触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抵抗和突破:

他看到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他看到自己差点儿堕入深渊,也看到幸福与爱情只是一时的欺罔然,为的是教你精神解体,自暴自弃。于是,这十五岁的清教徒听见了他的上帝的声音:

“往前啊,往前啊,永远不能停下来。”

“可是主啊,上哪儿去呢?不论我干些什么,不论我上哪儿,结局不都是一样,不是早就摆在那里了吗?”

“啊,去死吧,你们这些不得不死的人!去受苦吧,你们这些非受苦不可的人!人不是为了快乐而生的,是为了服从我的意志的。痛苦吧!死吧!可是别忘了你的使命是做个人。——你就得做个人。”

(我对上帝让人“去死吧”有切身体会。2023年身处异国他乡、身心俱疲的前提下,突然有了心化了的体感,灵台清明了以后,对人类的祝福就是:去死吧。

这里的去死,不是鼓励肉体消亡,而是精神上受苦,去受到底,就发现心灵的真正安宁自在,才能免于受那一波的苦。)

( 罗曼.罗兰也在临近尾声写道:

我自己也和我过去的灵魂告别了;我把它当做空壳似的扔掉了。生命是连续不断的死亡与复活。克里斯托夫,咱们一齐死了预备再生吧!

克里斯托夫的成长,是明确清晰的,他的价值观相当正。文章有处提到:

其实他是宗教情绪太浓了,用不着去多想上帝。他就生活在上帝身上,无须再信上帝。信仰只是为软弱的人,萎靡的人,贫血的人的!他们向往于上帝,有如植物的向往于太阳。唯有垂死的人才留恋生命。凡是自己心中有着太阳有着生命的,干吗还要到身外去找呢?

(读到这里,我的感受是,心外无物。佛就在你自己身上。竭尽全力的施展你自己的潜能,认真过好自己的一生,做你能做的,尽人事,听天命,这样你就是自己的守护神啦)

可是他生存的时代,像他一样有思想的人,还是少数: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是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于是乎,我们的大愤青就出手了。他写了一篇名为《音乐太多了》的文章:

音乐太多了,吃的东西太多了,喝的东西太多了!大家不饥而食,不渴而饮,不需要听而听,只是为了狼吞虎咽的习惯。....他们的狂欢和他们的悲哀一样是雨水般随便流的:贱如泥土的欢乐,没有精神也没有力。他们傻头傻脑的笑着,几小时地吸收声音,声音,声音。他们一无所思,一无所感,只像一些海绵。真正的欢乐与真正的痛苦,——力,——绝不会像桶里的啤酒般流上几小时的。它掐住你的咽喉,使你惊心动魄地慑服,以后你不会再想要别的:你已经醉了!

音乐太多了!你们糟蹋自己,糟蹋音乐。你们糟蹋自己是你们的事;可是音乐,别胡来了吧!...

你们说,你们在一切偏见之上,是不是?——其实你们是被压在一切偏见之下...

把你们灵魂上的不清不楚的胭脂花粉统统抹掉把,用水洗洗干净吧。多少时候你们没有在镜中照照你们这副丑相了呢?让我来照给你们看吧。

想想看,这是有多么的石破天惊、犀利且“讨厌”。不仅如此,他还跟朋友犟嘴:

“倘若你们是音乐家,你们先得制作纯粹的音乐,无所为而为的音乐,唯一的目的是使人温暖,使人呼吸,使人生活。你们得创造太阳!....你们的雨下得够了。你们的音乐使我伤风感冒。一切都是昏昏沉沉的:把你们的灯点起来吧...”

嗯,难怪他在国内待不下去了(无可奈何脸)。而且,他在流浪海外的时候,过得那叫一个苦:

他不得不减少食粮,一天只在下午一点钟吃一顿。他买了一条粗大的香肠挂在窗上:每顿切着那么厚厚的一片,加上一大块面包,一杯自己发明的咖啡,就算是盛宴了。他很想把那个量分作两顿吃。他恨自己胃口那么好,恶狠狠地骂自己像饿鬼似的,只想着肚子。其实他的肚子也不成其为肚子了,他比一条瘦狗还要瘦。至于身体上旁的部分倒很结实,骨骼像铁打的,头脑也始终很清楚。

(这让人不禁想到,我们的古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事实上,克里斯托夫在经历这样穷困潦倒却又波澜壮阔的一生后,与死亡、情欲和思想都达成和解,创造也越发宁静祥和,取得了心灵、事业上的成功。


整本书的基调和节奏是温柔舒缓的。我除了最喜欢克里斯托夫,也会被他的朋友(极为真诚有思想)、他的舅舅(古朴自在,庄子似的逍遥自在)所打动。但印象最深刻的配角,是他的一位忠实粉丝,退休的音乐教授,彼得.苏兹。

我们简单看一下这段忘年交~

苏兹了解到克里斯托夫的时候,已经是75岁,辞去了大学教授的工作,在家养病。他虽独身很多年,也无子女,但精神世界很丰富,热爱书本、诗歌和音乐。“他觉得爱是世界上最甜蜜的事。他精神上需要爱,需要钦佩,比他可怜的肺需要空气更迫切。所以,凡是给他个爱的机会的人,他真是感激到极点。”

而克里斯托夫的歌集,在苏兹老人的世界里,等于是让他施展爱的新天地,而这个天地的光明把他的心照亮了。

当他读到

“起来吧,起来!跟你的痛苦,

跟你的烦恼,说一声再会!

让它们去吧,一切烦扰你的心灵,

使你悲苦的东西!”

时,兴奋,激动使得老先生流下大颗大颗的眼泪。那天,他把心爱的歌集紧紧搂在怀里,像孩子一般地笑着。

在行将就木的年龄,他觉得自己在一个陌生朋友的年轻的心中再生了。

在克里斯托夫极其落魄的时候,他拍电报给苏兹,要坐火车去探望他。老人简直兴奋到了极点,拿着电报就去找好朋友分享和炫耀。当天晚上,一夜没睡,半夜起床又去收拾给克里斯托夫的房间。早上出门去接克里斯托夫之前,挑出最好的酒,剪下最爱的花,打扮整齐(胡子都割破两三处)。

他提前了将近一个小时到,而且心急跑到月台上等着。结果就这样错过了他。而赶到他家里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大门上锁,生气就出门溜达啦,苏兹赶回家又赶紧去找他,在树下发现有个陌生男人躺在草丛里,看着像,又不敢打扰,灵机一动,唱起克里斯托夫的歌:起来吧!起来...

克里斯托夫一跃而起,高兴而和。两人互相叫着姓名,向对方奔过去,热烈的握着手,一同往家里走去。

他们快快乐乐、轻松自然地,聊天,吃饭,饮酒,散步,唱歌,弹琴。相处的,真挚,热烈,诚恳,快活。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的享受。

他们只相处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克里斯托夫就离开了。他的钱不够,但又不愿告诉苏兹,所以这个大傻子,就买到中间站,又从那儿走回的家。

苏兹老人在他离开后,旧病复发,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托人告诉克里斯托夫,说他到死都挂念着他,感谢他赐予他的幸福,只要克里斯托夫在世一天,他就在冥冥中祝福他一天。

(我的朋友,这种饱含真情的祝福让我感动不已)

亲爱的朋友,这本巨著是值得花时间慢慢品味的,因为体会他的成长,会减少我们自身很多的迷茫和痛苦。借着译者傅雷的话,表达我的真诚祝福和祈祷: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在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