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巴黎伦敦落魄记》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3-29 06:51:59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巴黎伦敦落魄记》读后感

治·奥威尔生动的回忆录讲述了他生活在极度贫困和贫困中的时光,《巴黎伦敦落魄记》是在社会底层的一次感人之旅......


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失业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于是拿到乔治•奥威尔这本《巴黎伦敦落魄记》便毫不含糊地在旅途中读了起来。1928年,奥威尔辞去缅甸的殖民警察工作后,选择以作家身份漂泊巴黎(以下用“我”替代)。“我”在法国的金鸡大街住了一年半之后,有了四百多法郎的积蓄,还有教授英语每周36法郎的收入。但如果没有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他很快便会捉襟见肘。

工作没找到,身上的钱越来越少。当“我”的钱少到四十几法郎的时候,居然没有了找工作的念头,然后过着每天六法郎一天的生活。贫困生活就这样开始了,但奇怪的是“我”在贫困之前的焦虑在真正贫困后反而不复存在了。因为身体的饥饿让人想不了那么多事情,解决一餐是一餐。但无聊也是贫困的孪生兄弟,因为吃不饱且无可事事。等“我”的钱完全消耗殆尽又没有收入来源后,便开始典当自己的衣物和皮箱。

“我”想起一个Boris的朋友,这个曾经当过兵并在酒店当服务员的俄罗斯人那里碰碰运气。但没想到的是Boris居然比“我”更落魄,和一个犹太人住在更简陋的房子了,晚上睡觉连张床都没有。当“我”穷到没有东西吃的第一天还去钓过鱼,第二天饿到走去典当铺的力气都没有。“我”只好读书,但饥饿使人处于无脑状态,完全的惯性,不得不经常吐痰,而吐出的唾液又奇怪地呈白色和絮状。

然后又求助于Boris,俩人一会信心满满地去找工作,一会又被现实打击地体无完肤。有时候即便有相对体面的工作,“我”因为没有像样的衣服去面试而告吹。但总算靠着一点人际关系,Boris终于在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经常用报纸把剩菜包过来给“我”吃,而饥饿之下“我”也顾不了体面。由于这家酒店的一个洗碗工离职,“我”终于填补了这个空缺。

“我”的洗碗工工作繁杂而辛苦,但看起来也还不错。因为在支付了吃、住、行等日常开支外,还有每周四法郎的盈余用来买酒喝,这是一种沉重的满足,就是在生活变得极为简单后能吃饱并有地方住的满足。在酒店工作教会了“我”睡觉的价值就如饥饿教会“我”食物的价值。

“我”除工作外的社交和放松场所就是一家旅馆边上的小酒馆。在这儿可以听一些奇闻轶事,消遣无聊时光。但一到凌晨一点之后这些快乐便消散了,生活又回到了谋生劳作的现实之中。即便如此,“我”的大部分周末都是这么度过的,而且这种快乐让我即使宿醉后头疼也觉得值得。大部分和“我”处于同一阶层的人,每周的喝酒时光是让他们值得生活的唯一动力。

“我”洗碗工的生活让“我”通过酒店服务人员的五大等级:经理与领班、侍者、厨师与帮厨、洗碗工、临时工与流浪者来揭示整个现代社会如何通过分工制造阶级。底层的工作既无价值又很不必要,为什么精英阶层还要设计这样的分工?其目的是让底层无休无止的劳作使这些人疲于生计、无暇思考,而精英阶层觉得这样自己就安全了。

在看作者前半部分的巴黎落魄经历时,感觉作者亲身体验了整个过程,那种饥饿感、做洗碗工时八面玲珑地应付各种任务以及在小酒馆的片刻欢愉都描写地细致入微。但读到伦敦落魄经历的时候,感觉他更像一个调查记者,与那些流浪汉辗转于一家又一家收容所,忍受各种不便和限制,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不断的反思。

在辗转于不同的收容所时,“我”和Paddy成了朋友,并跟着他一路流浪。他是一个爱尔兰人,当了两年兵,然后在一家工厂工作,前两年失业了。他尽量让自己看上去体面,虽然他讨厌流浪汉,但他的行为是十足的流浪汉。他本质上是个好人,比较慷慨也愿意与朋友分享他仅有的食物。我觉得如果他能吃得有营养的话,还是可以再就业,但是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他身体和心理都无法胜任工作。

“我”还认识了Paddy的朋友Bozo。Bozo有着极其传奇的经历,他的经历也让他不同于一般的流浪者。Bozo是一个破产书店老板的儿子,18岁开始干房屋油漆工的活,当了三年兵。在巴黎生活了挺长一段时间,还和一个法国姑娘订了婚。但法国姑娘不幸遭遇车祸身亡,他借酒消愁,浑浑噩噩地从工作的台子上摔了下来,失去了右腿。

从这之后他就开始流浪。但他很自洽,接受自己的处境。夏天他在能赚钱的时候赚钱并花掉所有积蓄,到了冬天身无分文的时候便接受社会的救济,且这种救济必须是无条件的。因为很多的社会救济是需要做祷告之类的。Bozo凭借自己的绘画能力和场地选择赚钱,他认为自己比一般的乞丐要高出一个等级。他看书,也能勉强说法语,会观星,并具备较强的描述能力,这也是“我”比较喜欢与他交流的原因。

在伦敦的日子“我”在收容所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睡不好和吃得比较差,但没有那种很强的饥饿感。另外有朋友救济,所以即使没钱了也不至于挨饿。这种状态下,“我”就会对身边有意思的人更感兴趣,我和Paddy也曾找到一份短工,但工作对于我们的意义感没有“我”当初在巴黎强,因为在英国的救济体制下,低廉无营养的食物会让人一直处于营养不良,而流浪者可以在不同收容所流转也让他们失去寻找工作的动机,尤其是未受教育的流浪汉,除了等待进入收容所大部分的时间就是无所事事。作者也提出如果可以让这些流浪汉从事一定的工作并换取营养食物,这样他们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比他那时的收容所更具有意义。

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巴黎洗碗工与伦敦流浪汉的生活,揭示了贫困的本质及其对人性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他认为贫穷的本质不仅是物质匮乏,更是精神与尊严的剥夺;而社会通过制度与劳动规训底层实现权力结构的压迫。

关于作者: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作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之一,以其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批判和预言性作品闻名。

乔治·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出生于英属印度比哈尔邦的莫蒂哈里。1917年考取奖学金进入伊顿公学,尽管成绩优异,但作为贫困生备受排挤。伊顿的阶层固化现象强化了他对特权的反感。伊顿毕业后,奥威尔放弃牛津剑桥,选择加入缅甸殖民警察。他目睹殖民暴行(如鞭刑、绞刑),深感内疚并逐渐憎恶殖民体系。1927年辞去公职后,他辗转巴黎、伦敦等地,以洗碗工、流浪汉等身份体验底层生活,试图通过“沉入被压迫者中间”赎罪。这段经历被写入《巴黎伦敦落魄记》,奠定其关注社会不公的创作基调。1945年出版寓言小说《动物庄园》,影射苏联极权异化革命理想;1949年完成反乌托邦巨著《1984》,预言监控国家与思想控制,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小说之一。

奥威尔自幼患肺病,长期贫困与高强度写作加剧病情。1950年因肺结核去世,年仅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