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乡土中国》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4-26 09:09:05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乡土中国》读后感
    微信刷到今天是费孝通先生逝世20周年,作为理工生没读过太多他的作品,但还能久闻其大名,知道他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都是大师,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去年也曾读过《乡土中国》,春节回家路上播放着几十分钟读一本书的视频,一边听一边给小朋友讲解我眼中的乡土中国,结合从农村到城市的个人经历,趁此抄录书中内容写个简单读后感。
     “人治”和“法治”: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在老家在乡下,就是血缘家族为基础,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我们选择而来,而是无需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不管好恶,一家人无法选择必须互相扶持,在那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往上追几百年,一个村可能是共一个祖先,一代一代的传承,不会有大的变动很安定,这家的小孩也是被那家看着长大,大家都生于斯,死于斯,这是一个“熟悉”社会。熟人社会每个人都会受到这里约定俗成的礼数约束,如果不遵循就会一下传遍周遭,而不需要西方的法律签字画押。也不太需要学习文化,祖先在这个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是子孙所会得到的经验,日出而起,日入而息,天亮天黑又一天。
   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人为是当然。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是规则化成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读到这一段有点内心震撼,这就是刻在基因里的一些东西,很难改变,所谓三岁看老,一个人的本性,受民族文化影响、成长环境影响,长大后天改造有限。
   长老统治,缺乏变动的文化里,年长的对年幼具有强制的权力,小时候饭桌的规矩,在现在小孩身上很难复现。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而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中国聚村而居大概有几点:一、每家耕种面积小,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过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累起来,成为大的村落。小时候农忙还经常跟邻居或亲戚合伙干活,今天你家耙田犁地、种水稻需要一次把大块田种完,就换工,做完各自回家,等你家干活再叫我,这些换工还在放牛、建房子等事物上,大点事都是互相帮忙,体力换体力。
乡土性: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不管是一线城市大别墅的院子、还是大草原、还是到了美国,都是要锄地播种;我们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从土里长出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乡下年轻人都外出,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去,土地荒废、良田覆土,荒草丛生,似乎已无用处,但每每回去,还是听到各家土地纠纷,知道用不上,后代可能也用不上,依然要守护,在他们看来土地是尊严也是最后的退路。
     长期游走城市,习惯了对为我服务的人付费,习惯的说谢谢,城里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用钱去解决,上班、打车、看病、购物.......也没有太多情感,同事在下班后也很少联系,离职后更不联系,同一层楼的邻居除了电梯碰到礼貌打个招呼,也不会有更多往来。但回到乡下,必须面对父老乡亲不以金钱为出发点,要杀年猪,得吆喝三五相邻来帮忙,不谈钱杀完各忙各的,只有晚上再聚到一起喝酒吹牛,从这家吃到那家,有时候会很茫然,总无法免费叫别人帮忙,而自己又帮不上别人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