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曾国藩》读后感14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4-23 09:14:47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曾国藩》读后感


大32开本,672页。这就是唐浩明著的《曾国藩》。开始岳父给我推荐的时候,问我知不知道曾国藩,我说只知道“曾国藩家书”很有名。于是岳父引用了该书封面上的介绍——“毛泽东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毕生研究曾国藩”。这个评价让我对曾国藩这个人充满了好奇。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过之后,总觉得该写点儿什么,来做个纪念,于是做了如下的总结:

曾国藩很有文采。他中进士、入翰林、当大学士,书中有很多他写的奏折、上疏、给弟弟、儿子写的家书,以及很多对联、文章,都是古体的,因个人古文造诣有限,读起来虽然有的并非可以完全理解,但看完了整本书,感觉自己的古文还是提升了一大截。而且其中有很多的部分都是逻辑缜密,用词造句非常巧妙,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

曾国藩擅为人师。对于自己的弟弟、儿女的教导自不必说。后期曾国藩手下的幕僚趋于年轻化,他便悉心教导他们为文、做人。谈历史之中“一字师”、“半字师”的故事,并将自己数十年的作文感悟教给年轻的幕僚。

曾国藩能识人才、用人才。曾国藩会相面,而且还很准。很多非常有能力的专才都是曾国藩识于微时,发现他们的才能之后,大胆启用,最后很多都在当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康福本是在街市上摆围棋摊子,曾看出他的武功能力于是收在身边作亲兵营统领,康从太平军营里救出过曾,曾兵败欲跳河自杀时再一次救下曾,后来又从太平军刺客手中多次救过曾。再如彭玉麟,原本打算在家乡为自己的小姑守一辈子坟,曾看中了他的本领,让他带领湘军水师,在对太平军作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湘军裁撤,水师基本保留,改制后成为大清王朝对西方列强的水军。鲍超原本犯案被抓,幸亏曾国藩看到了他的才干,并有意提拔,于是鲍超当上湘军霆字营统领,并先后几次救曾于危难。而李鸿章是曾国藩最看重的弟子,在清朝后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创办淮军,打败捻军作乱,并师承曾国藩“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而且将之发扬光大,又开办了多个制造工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曾国藩非常节俭。生活上非常简朴,经常穿着老旧的长袍,住处也是非常简单,只有一张木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墙上一副字画、旁边十余个书箱。吃饭更是没有奢侈的食物,经常是非常清淡,且与幕僚、下属一起进餐,没有特权。身居五等爵位,汉人官中的老大,他只留两万两银子给后人,后来在办理“天津怒民焚烧法国教堂”一案时又从中拿出七千两给了三个受牵连而被发配的官员。

曾国藩忠君爱主。在曾国藩带领的湘军打败太平军,攻克了金陵之后,曾有几波人马想拥立曾国藩为王,但是他都严词拒绝,虽然看到大清王朝有很多弊病,他仍然想以一己之力扶大厦之将倾。借助洋人的科技知识来丰富国人的技艺,又联合李鸿章上书皇帝,选派青少年去国外学习,学成后回国效力,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

曾国藩还是很宽容大度的。左宗棠曾经举荐过曾国藩在湖南办湘勇,在对太平军作战伊始,曾国藩连败几场,羞愧地跳江自杀,左宗棠将他大骂一顿,将其骂醒,重又激发了他的斗志,乃立下后来的大功。但是左宗棠有些爱面子,有时又是对事不对人,在一些事情上,看不惯,便上疏皇帝批评曾,曾却不计较,还是认为左宗棠是当今海内第一号人物。

曾国藩对于国家的富强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比如他在当两江总督的时候就减轻农民税负,发展当地经济,改革盐税,惩治贪官,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率,推而及全国。后期他还大力发展制造业,成立江南制造总局,自己聘用贤才制造大清自己的轮船、大炮 、手枪、子弹、各式机器等等。他又联合李鸿章上书皇帝,选派青少年去国外学习,学成后回国效力。

但是曾国藩也是很残忍的。他坚信乱世必须用重典,杀起人来丝毫不手软。对于犯罪人员一律严惩,在早期初办团练时就制作大木笼将犯人关在里面,不给吃喝,白天游街,夜晚放在露天,不出三四天,犯人便惨死。又对串子会人员一律杀头而得了个外号“曾剃头”。后期裁撤湘军的时候,大部分湘军首领都不愿意被裁撤,曾国藩就利用从太平军倒戈投降朝廷的韦俊叔侄的头颅“杀鸡儆猴”,才顺利完成朝廷的任务。虽然他之前承诺过韦俊叔侄要对他们优待,并为之绘像铭功,并且韦俊叔侄也已经跟随湘军打了四五年硬仗,但是到了非常时刻,曾国藩还是毫不犹豫,痛下杀手。这也直接导致了康福伤愈之后不愿再追随曾国藩。

曾国藩缺乏国际视野。在办理“天津怒民焚烧法国教堂”案的时候,没有能够把握国际时事,当时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正欲与邻邦普鲁士开仗,正希望远东的麻烦事尽早结束,如果曾国藩再稍稍拖沓,大清也就不会签订下“赔偿五十万两白银、发配三个天津官员”这等不平等的条约了,而曾国藩也就不会在晚年时落了个“卖国贼”的骂名了。当然,“缺乏国际视野”是当时大清王朝上上下下的通病,只能说曾国藩也未能例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