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原本大学微言》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5-28 07:09:5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原本大学微言》读后感

从整体上讲,这本书开启了我新的阅读领域——古代经典文学。我除了高考的时候接触过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此后再也没有碰过,觉得晦涩难懂。这完这本书,有些内容让我有一种“年少不知书中意,读懂已是书中人”的感受,但更多的还是一种启蒙或者说是探求新知的阶段。

当然,我要承认,我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并没有真正读懂这本书。我现在并没有能力去批判性思考本书内容的真伪,还处于求知的阶段。这种批判性思考,需要有足够的阅读量和人生历练,才会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或者是读懂大学这本书,把这本书的一些内容真正的内化,并形成自己的有论据见解。这本书应该此后的每年我应该都会找时间读一读,常看常新。


关于分寸感

本书说“知止而后有定”,知是要每一个人,先明白自己的心理状态,明白自己的心思和情绪。当明白自己,对自己有足够认知的时候,就知道了界限在哪儿,分寸感在哪儿,这个界限就是止。分寸感和界限感其实一直是我处理人际关系时的障碍。这本书让我找到了障碍的根源,那就是我对自己不够了解,对环境的认知不够了解,造成了这种边界感和分寸感的不清晰,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了一些困扰。现在的我虽然没有完全掌握这个度,但是明显感觉有进步,我会有意识的去观察自己和观察环境,从而掌握自己当下环境的言行举止。


关于做人做事

我以前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以至于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想要去讨好,导致动作变形,变成大家误解,或者是不喜欢的样子。我自己也特别容易受别人的观点,来影响我对一个人或者是一件事情的判断,容易人云亦云。读完这本书后,我更有主见了,也让我想通了两句话:“论迹不论心,论心不论迹”,我有段时间觉得这两句话是矛盾的,我读完本书的前半部分关于“内圣”的内容之后,我想通了“论迹不论心,是观人;论心不论迹,是观己”。想通这句话,还受了一点点之前阅读《公正,该如何是好》里面康德的影响。


关于书与书之间的相互联系

书与书之间的相互联系,让我读起来觉得特别的有趣,特别的快乐。

在读本书之前,我先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人是自私的。差序格局下的人依靠土地生存,父系氏族繁衍,所形成的宗族社会,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修身”的重要性,齐其家是指管理宗族,也就相当于一个小社会,然后才有治国平天下的报复。以及一个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塑造力,小的来说可能会影响一个家庭,大的来说会影响一个国家。本书的后半段讲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让我联想到了《中国文化课》里中西方内容的对比,内容之间的相关和重合,会让我有原来如此,原来还可以这么解读。这种获得新知,会让我觉得很快乐。这种多视角的理解同一个内容,会让我得内心更加包容,视角也更多元。在《中国文化课》里,了解一些关于佛家思想的梳理,让我在读本书的时候,南师用佛家解释《大学》内容的时候,我有一种熟悉感,谈不上懂,只是更加易读。这也会让我有种梦幻联动的快乐。


关于行为背后的原因

本书通过大量的帝王的故事来说明“内圣”的重要性的时候,让我对我的领导多了一重理解。

图片
帝王的生长环境和人生境遇影响了其治国的方略和理念,这会让我思考,我的领导在出台一项政策,或者是做这件事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是什么?了解其背后的形式逻辑,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让我更好的为工作服务。


关于缓解焦虑

2024年年初,我就开始焦虑自己下半年的工作问题。首先是现在的大环境不好,我自己本身的能力也没有那么笃定;其次是我现在的试错成本会相对比较高,对于稳定还是冒险还是有一点纠结和害怕;最后,周围人的影响,考公才是更好的出路。本书里面讲:明白了“知至”的“知”以后才知道当初由“知、止”到“滤、得”所明悟的“明德”以后,才能真正做到“诚意、正心、修身”品德,然后才可以有自知之明,可以知道自己立身处世的方向。缓解焦虑的最好方式,其实是行动,尽可能的去搜集未来可能的资料,提升认知能力,寻找可能的机会去实践。在纠结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静下来,去思考,去认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本书的很多的道理,不是看过了就能明白,而是得实践了之后才能理解其中的意味。

总结

       最后,是特别佩服南师,他在解读的时候,运用了佛家、道家的语言,引用了很多的古诗、典故来帮我读者理解《大学原文》,在很多篇文章的结尾处,可以发现南师的自谦,不要只轻信一家之言,这种做学问的严谨,让人特别的动容。他甚至把每一个字都给讲清楚了,这种细致也让我读起来有一种敬佩感在里面,不自觉的认认真真去阅读。